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將投入使用 年增輸油1500萬噸

發佈時間: 2017-11-14 13:43:10 |來源:海外網 | |責任編輯: 曹洋

 

國家重點工程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于12日9時58分全線貫通。據了解,該管道將從2018年1月起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向中國增供1500萬噸原油。

微信圖片_20171113122958.jpg

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以下稱“中俄二線”)起始於黑龍江省漠河縣興安鎮漠河輸油站,途徑黑龍江、內蒙古兩省,終止于黑龍江省大慶市大同區林源輸油站,全長941.80千米。工程于2016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

中俄(漠大)原油管道一線工程是我國四大國際能源戰略通道之一,管道起自俄羅斯境內的斯科沃羅季諾輸油站,終點位於大慶林源輸油站。

中俄原油管道一線二線全部投産後,每年可向中國輸入3000萬噸原油。

完善能源佈局中俄二線貫通意義重大

2013年3月,中俄兩國政府在莫斯科簽署擴大原油貿易合作協議。2013年6月,中石油與俄羅斯石油公司簽署向中國增供原油貿易合同,計劃從2018年1月起,通過中俄二線向中國每年增供原油1500萬噸。

微信圖片_20171113140040.jpg

建設中俄二線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能源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加快我國能源戰略通道建設,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的重要舉措。

不僅如此,建設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將有利於進一步完善國家東北油氣戰略通道,優化國內油品供需格局,提振東北工業經濟,有力助推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此外,通過建設中俄二線管道,擴大引進俄羅斯原油,可及時填補該地區的石油資源供應缺口,將有效完成吉林、撫順、大連等二十多家東北煉廠的資源供應。

中俄二線掀起一場技術革命

據悉,國內自主研發的全自動焊接設備在工程中大面積推廣使用。

中俄原油管道二線工程(以下稱“中俄二線”)創造了一個技術用語,稱為“三化施工”。它規範著工程一路走去,在今年5月31日完成主體焊接後顯示,它幾乎告別了“手握焊槍,焊花飛舞”的史詩,完成了長輸管道建設的一場技術革命。

加格達奇站場施工.JPG

中俄二線定義的“三化施工”是“焊接自動化、檢測智慧化、補口機械化”,這“三化”支撐著管道建設的核心施工工藝。“焊接自動化”是指管道焊接中採用管道全位置自動焊機,在管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由焊接小車帶動焊槍沿軌道圍繞管壁運動,從而實現自動焊接。“檢測智慧化”是與自動化焊接相連接的AUT智慧檢測方式。它是通過現場工作站對管道焊接實施的的一種全自動的超聲波檢測。補口機械化是使用全自動噴砂除銹加中頻預熱加中頻回火的補口施工方法,這在中俄二線低溫工況下,更顯示了強大的優越性。

“三化”施工,在前期國內以及國內隊伍到國外施工的管道建設中曾有過一些嘗試,屬於零星的、局部的、小規模的、非招標文件規定的操作。而在中俄二線,中石油集團公司、管道公司立足進行一次規模性嘗試以促成後期的全面推進,完成一次技術飛躍。

施工難度大中俄二線排除萬難

為了順利完工,管道工人們在極端天氣下克服了許多困難。

施工總體部署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寒冷,冬季施工近7個月。加之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寒冷,白天時間短,有效作業時間少,給工期帶來很大的風險。地形、地質複雜。在漠河至加格達奇段450多公里範圍內分佈有不同類型的多年凍土。全線有近二分之一的石方段,增加施工難度。

中俄一線管道守衛者--攝影李振江.jpg

此外,施工風險大。一是冬季施工火災風險大。管道有455.82km橫穿大興安嶺林區,在冬季施工時火災風險是最大的安全風險。二是二線基本與漠大一線並行,最近的地方僅10米,並且反覆交叉約38處,給二線施工和一線運作帶來安全風險。三是由於施工難度大,加大了品質和工期整體管控的風險。

同時,施工難度也很大。工程沿線穿越共計約3313處、80km,佔線路總長的8.4%。其中大型穿越4處、26.29 km,鐵路穿越14處、0.54 km,公路穿越約2148處、42.47 km,中小型水域穿越8處、1.6 km,小型河流、溝渠、塘穿越約200處、8.56 km,穿越管道、光(電)纜約938處。

儘管如此,自2016年6月15日接手管理中俄二線工程以來,項目部全體員工按照管道公司統一部署,在運作單位的密切配合下,與各參建單位一道,發揚石油精神,不斷強化服務意識,克服了時間緊、外協難度大、地質條件複雜等諸多困難,並在項目建設伊始就以“建設國家優質工程”為品質管控目標,嚴把品質關,按期保質得完成了整個工程建設。

建設綠色管道為生態輾轉騰挪

項目建設在941.8千米的工程線路上,除了遵守硬性的環保要求,如對噪音、揚塵、植被保護、水土保持、泥漿洩露等規定外,還有更多個性顯現,主動做出了更多的輾轉騰挪。

在中俄二線線路施工中,所有穿越水源地和生態保護區的地帶全部採用雙百檢測的方式作為技術規範,即對管道焊口實行百分之百的超聲和X光檢測,就是通過兩種模式進行檢測,來確保管道不會發生技術性滲漏,以此進一步提高石油管道運作的安全系數。雖説這對施工增加了工作量和檢測費用,但換取的是對這些環境敏感區生態保護的一份保障,這個收穫無法用金錢加以衡量。

3.png

管道經過的呼瑪河以盛産珍稀的冷水魚而著稱。經與地方環保部門溝通,項目不斷修改穿越河流的技術方案,形成了避開豐水期旱季施工,增加管道壁厚,用盾構、鉆爆、頂管等非開挖河流穿越技術通過的方案。經過調整,使項目所有穿越敏感區的大中型河流穿越都放棄了開挖,其中有兩條河流還採用了造價最高的盾構穿越方式。盾構在管道建設中目前已經成為穿越河流的最安全方式。施工中,掘進在河流岩層下密閉操作,隨著機頭推進,隧道環片完成安裝,達到滴水不漏的程度,對水體和水質的影響已經到了最輕微的境界。

中俄二線管道的建設過程中,這樣的生態保護故事還有很多。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