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商報:北緯53度零下52度的誓言
發佈時間: 2017-11-14 13:40:30 |來源:中國網 | |責任編輯: 曹洋
如果説,前3天的採訪令人感動,那麼7月9日各路記者在漠大站的所見所聞,卻不免讓人揪心。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哭了。
中國石油“加油體驗第三季活動·黑龍江地區石油聖地行”進入第四天。當中國石油管道公司大慶(加格達奇)分公司黨委副書記李振江介紹:我們的員工長年工作在大興安嶺的深山老林,婚戀成了大難題:500多個家庭有70%以上夫妻分居。“都説小別勝新婚,而大別、長別之後的重逢卻往往陌生得無話可説”。當工作正趕上節骨眼兒,當冬天大雪封路無法出行,或者遇到各種不得不接受的原因,有好幾名員工,不得不面對家中老人去世無法趕回的無奈……一些記者聽到這裡,哭了。
當電視短片《祖國不會忘記》播放到這一段:一名身懷六甲的妻子獨自在家自己照顧自己,好不容易盼到丈夫休假回家又要匆匆離去,夫妻二人難捨難分、丈夫的眼神百般放心不下、妻子抬起手背不住地抹淚……一些記者看到這裡,哭了。
當李振江也許是想緩和氣氛,幽默地發話:“今天來了這麼多美女記者,如果我們的小夥子多看你們幾眼,可不要生氣哦!”記者們先是笑了,但笑容很快凝固在臉上。
這就是漠大站。一座肩負著特殊使命的輸油站。特殊就特殊在,它是1030公里中俄原油管道(其中中國境內925公里)中國境內的首站;它所管理運營的漠大線(黑龍江漠河至大慶段)是一條跨國原油管道,連結著中俄兩個大國;作為原油進口通道,它是我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所轄管段途經大興安嶺山脈,沿途分佈著森林、沼澤和凍土間隔,自然條件惡劣,經受著多項世界罕見的極限挑戰。
記者們在這裡了解到,漠大線是我國首條通過永凍土區和原始森林的大口徑管道。管道穿越北緯53度,冬季最低溫度達零下52.3攝氏度,積雪期5個月,積雪厚度1米以上。尤其是20多年前經歷了那場震驚世界的森林大火,大興安嶺現處於50年生態恢復期,生態極為脆弱、敏感。
漠大線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業運營,設計年輸油量1500萬噸,最大年輸量3000萬噸。
任務重,條件差,困難多,都沒能夠動搖漠大人的錚錚誓言:鎮守神州北極,為共和國加油。投産4年多,他們年年完成輸油量,安全環保無事故。用員工的話説——
“國家每天要用那麼多油,我們的輸油量1噸也不能虧欠。”
“絕對不能出事,不能讓一滴油流進眼前這條黑龍江。江對面就是俄羅斯,出一點事可能就是國際大事。”
“大興安嶺那場大火太可怕了,我們可不能做大興安嶺的罪人。”
現場採訪的各路記者被這些樸實無華的表述深深打動,他們開始對中國石油有了新一層面的認知。在與站上員工的座談交流中,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新媒體部主任張軍説:“這幾年,社會上有一些聲音,對中國石油有著這樣那樣的説法,而且傳得很快。今天,我們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石油,作為負責任的媒體,今後我們會為正面客觀地宣傳報道中國石油盡到我們的力量。在這裡,我請站上的員工把想説的話告訴我。”
員工唐艷剛接過話茬:“我是東北大學儲運專業畢業的,來站上5年了。家裏花那麼多錢供我讀完大學,沒想到工作的地方,條件比我的家鄉還要差。也曾猶豫過,哪怕回老家登三輪也可以養家糊口,至少能在父母跟前敬孝吧。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留下,因為這是一份事業。我們站上有90後,也有快60的老員工。我是中堅力量,不能走。”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張一鳴問:“幹石油這行這麼艱苦,我想知道你們中間有油二代、油三代嗎?”
“有啊,我就是。”員工吳志軍答道:“我今年43歲,11歲時父親犧牲在崗位上,我沒猶豫,長大後還是選擇了石油。我兒子今年17歲,上高一。我對他説:‘兒子,將來還是走爺爺和爸爸的石油路吧。’漠大站這麼重要,我在這兒職守,是一份榮耀。”
北京環保局原局長杜少中(著名網路人@巴松狼王)説:“我算了一下,漠大站每天要為國家輸入原油4萬多噸,了不起!你們不但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前幾天採訪,領略了中國石油的大慶鐵人精神,讓人有一種流淚的衝動。今天,在我看來,你們漠大人個個都是鐵人!”
國務院國資委首席專家李錦見到站前一塊巨石上刻著一個巨大的“極”字,十分感慨,欣然提筆:“……為極地文化喝彩,學習極地精神。”
再見了,漠大線!保重,漠大人!難忘末站那位精幹的女站長金燕,難忘今天員工食堂的那頓午餐,難忘漠大人不屈不撓的精氣神兒。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