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中醫“張五下”:脊柱如同身體“開關”
發佈時間: 2017-07-21 14:58:57 |來源: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頸椎有130多種相關疾病,胸椎有75種左右相關疾病,腰椎有100種左右相關疾病,‘一個手法治百病’真不誇張。”民間中醫、“中醫脊柱筋骨整體平衡法”創始人張玉和告訴記者。
由於其“中醫脊柱筋骨整體平衡法”僅用五種手法,就可以解決臨床上棘手的脊柱相關問題以及並發癥,張玉和因而被各地同行和患者親切地稱為“張五下”。
“醫武一家”之緣起
張玉和自幼師從武術大師朱福寶習練內家形意拳。對於年少習武之人,筋骨損傷實在常見,十余歲的他跟著師傅學習武術正骨,自此打下推拿正骨、理筋整脊等“導引按蹺”術的基礎。
上世紀70年代初,從北京郊區插隊歸來的張玉和,被分配到中國舞劇團,80年代初又進入中央芭蕾舞團工作,參加芭蕾舞劇的電影拍攝服務工作。芭蕾舞一個跨越動作,在舞劇中是瞬間完成,但在電影中可能要重復二十次。那個時代因為沒有拍攝電影經驗,加之對演員缺乏保護,所以大部分演員都滿身傷病。
“為此,部隊派來四個針灸推拿高手,國家體委派來四個治療軟組織損傷、肌腱損傷的專家,共八位專家來團裏給演員們治傷。”談及當時情形,張玉和仍心懷感激,“專家有獨到的理論與經驗,我學過正骨但缺乏系統知識,於是我又向專家討教不少手法技術。”
從那之後,張玉和對正骨手法的鑽研,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加上他良好的武術功底,治療效果也越來越好,張玉和的在正骨方面的“名氣”,也慢慢大了起來。
“不疼之法”即“安全法”
“我們那時治一個人的頸椎病,要用八個人。兩個人扛著一根扁擔,扁擔上綁著繩子,繩子上拴一塊毛巾,還得六個人扶著,才能解決一個病人的頸椎問題。”張玉和説起幾十年前的正骨場面,忍俊不禁。這也恰恰説明瞭當時正骨治療的難度與風險。
“據我所知,利用‘旋轉定位’的方法來解決頸椎問題,治愈率在93%左右。總體而言治愈率相當好,但對病人個體來説,一旦7%風險降臨,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張玉和説,“我研習過大量民間中醫的手法,從中發現‘不疼’就是最好的手法。找到了‘不疼’的方法,就找到了安全。”
中醫講陰陽五行、五臟六腑,都與“五”有關係。張玉和經過多年的鑽研,在現代人體解剖學與中醫理論基礎上研發出自成一脈的正骨手法,把五六百個正骨手法,簡化為五個核心手法傳承下去。“授課過程中,學生相互對同伴的頸椎、胸椎、腰椎進行上百次操作,無一例損傷,證明人體本身非常強大,這個手法也是安全的。”張玉和説。根據統計,至今已有上萬人次接受過張玉和的正骨治療,卻沒有一例損傷記錄。
採訪當天,正值張玉和參加“一帶一路”傳統醫藥發展交流與合作大會暨首屆國際非藥物療法研討會。在活動現場,他為參會同行、中醫愛好者調整筋骨,手法乾淨利落、動作迅速到位,有如武術高手出招般梅花間竹,令人眼花繚亂。
張玉和告訴記者,他的手法在武術中叫作“寸力”,在一寸間隙之間發揮,“這種手法除了快、效果好之外,還有就是一寸之間的力是最安全的。過了這個限度,就容易把人抻壞。”
有人給張玉和取外號叫“秒殺”,還有叫他“校大梁”,因為人的脊椎就像自行車的橫樑,而他最喜愛的名字就是“五下”。
“頸椎兩下、胸椎一下、腰椎兩下,一共五下,人體中軸線的問題就改善了。在教學過程中,我教授多種手法,但考核時,這‘五下’手法最核心、最安全,必須掌握。我當然希望之後還有‘劉三下’‘王兩下’,只要越簡潔、越有效,都是對正骨手法很好的發展。”他説。
堅持整體觀看生命
張玉和用五種手法即可解決部分脊柱問題以及並發癥,取得這一顯著療效原因很多,勤學苦練、融會貫通……在他自己看來,堅持用整體觀看待生命,同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張玉和曾經為一位同行施治,此人長期受高血壓困擾,且頸椎三四五節都有錯位,他為此人調整之後,即時測量血壓130/90,而治療前血壓為170/130,“椎動脈被錯位頸椎卡壓住,血液的流量就不夠,心臟必自動加大壓力才能促使血液衝到大腦末梢,一旦復位,血液流量正常,壓力也就恢復正常,這不是個案。”
張玉和曾于2012年發表過一篇論文,提出“一柱兩本”的觀點——中醫有“腎乃先天之本,脾胃乃後天之本”之説,脊柱位於先天、後天兩本之間。通過解決頸椎、胸椎問題進一步解決了心腦血管疾病,這就猶如燈泡不亮時,我們本來都只關注燈泡本身,其實問題可能在於電路開關沒有打開,“人體的開關就是大椎穴”。
張玉和在多年實踐中還發現,治療脊椎問題與治療老年癡呆、少兒多動、少年抑鬱都有關係。老年癡呆原因在於脊椎錯位後,大腦供血不足,神經末梢萎縮,運動、認知功能出現障礙,通過“正骨”來創造血液暢通的條件後,就能恢復大腦供血,逐漸痊癒。
“探索了這麼多年,我逐漸領悟到,人是一個有機整體,有著非常強大的自我調節功能。高明的大夫治病時,是從人的整體出發,著手去治‘局部的病’,效果往往很好。反之,如果在大夫眼中,一個病人只是‘局部的病’,那就太悲哀了。”他感慨道。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