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允上——溫病學派中成藥開創者

發佈時間: 2017-07-21 14:30:22 |來源:聯盟中國 | 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自古以來,旱澇、風蝗、地震、海嘯各種災害往往都會增加疫病暴發或流行的機會,歷史上繼發于災荒之後的疫病屢見不鮮,所謂“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據文獻記載,漢唐以來,尤其是明清之際,蘇州及鄰近地區先後發生過數百次的疫病流行。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有六十四次疫病流行,清代二百九十五年中大小疫病流行不下三百多次。由於乾旱、水澇、海嘯等災害摧毀了城鎮村落,生活環境惡化,飲水被污染,淹溺、受傷、凍餒及病死的人畜眾多,屍體淺埋處理或暴屍荒野道旁,形成污染源,造成了疫病流行的條件。

東漢時河南張仲景亦曾痛感建安以來疫病的流行,他的家族原有二百多人,然而未滿十年,卻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於傷寒病的就有七十人。於是他“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寫成《傷寒論》一書。

傷寒病是一切外感熱性病的總稱,以傷寒病命名,列治法三百九十七條,組方一百一十三首,用藥九十七味,歷經千百年,中醫藉此治病,屢治不爽。

溫病學説和傷寒學説不同,它形成的年代較晚。在《黃帝內經》雖然也提到了溫病,比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説:“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又説:“冬傷于寒,春必溫病”。這兩篇提到的溫病,雖未提及具體的形成原因,但也給後世對伏氣溫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溫病學説形成的時期應該説是清代的中期,到現在也就200多年,是經過無數醫學家的不斷努力才逐步形成完整的學術體系。由於醫家們的思想受到“尊經崇古”觀念的束縛,不敢直面溫病,只是強調了溫病與傷寒的不同,企圖避免和《傷寒論》的直接矛盾,所以溫病學説發展得非常緩慢。

溫病學派理論體系的創立者——葉天士


清初以後,溫病學説日趨成熟,直至葉天士《溫熱論》的問世,完善了溫病學説理論體系,確立和推動了吳中溫病學派的誕生。

“溫邪則熱變最速”。葉天士認為溫熱病邪是熱邪,侵犯體表腠理是開泄的,它可以很快入裏,沒有流戀體表的過程,所以傳便很快。溫病由表入裏後有兩種傳變趨勢,一種是逆傳心包營分,消耗血中津液;在一種是順傳陽明氣分,變成裏熱證。同時葉桂還制訂了“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廣泛應用於溫病臨床。在溫病的診斷方法上他發明瞭察舌、驗齒、辨別斑疹等體徵,並且有較詳細的記錄和總結,對當時醫家診斷疾病提供了寶貴經驗。

溫病學派中成藥開創者——雷允上  

雷允上作為葉天士的同門師弟,均師承王子接(晉三)門下,在醫藥學術上受葉天士影響較大,葉天士在辨證診治方面確立了溫病學説的診斷法則,雷允上不僅精通醫道,更擅長修合丸散膏丹,主攻時疫急救藥及以道地藥材為原料的常見、多發病的治療藥,在諸多江南大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時為民所重”,名聲鵲起,成為姑蘇名醫。而雷允上國家級保密産品六神丸就是吳門溫病學派治病用藥的經典體現。雷允上著有《金匱辨證》、《要症方略》、《經病方論》、《丹丸方論》等典籍。由於醫術高明,治病有方,名聲遍聞蘇州,蜚聲杏林。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