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話姑蘇儒醫——雷大升

發佈時間: 2017-07-21 14:02:52 |來源:聯盟中國 | 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吳門名醫雷大升(1696-1779),字允上,號南山,1715年棄儒從醫,研究並吸收吳門醫派精華,把行醫和制藥結合在一起,集醫藥于一身,虔修中藥丸、散、膏、丹的製作,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在蘇州閶門內專諸巷開設一家中藥店,招牌為“雷誦芬堂”,銷售自産成藥,並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內掛牌坐堂行醫。由於醫術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製的成藥療效顯著,於是“雷允上醫生”名聞蘇州,遠近皆知。後來人們都稱“雷誦芬堂”為“雷允上”。


家世淵源名門望族

雷大升先祖為江西南昌,是在當地有很大名望的大世族。

其八世祖雷唐(尚虞)在明朝初期出江蘇常熟掌文教的官職,相當於如今的教育局局長,很受當時的文人、學生尊尊敬。其子雷羽中(鳳霄)在明朝成化期間高中進士,擔任河南彰德府的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具有宣佈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姦宄,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政務職責和權力。

到了明代中葉,雷羽中之子雷祖澤(維康)成為家族族長,決定將家族遷至蘇州定居,就此雷大升一族在蘇州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而到了清朝初期,雷允上之父雷嗣源(啟陽)在科舉時成績優異,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成為為皇帝重點培養的人才,此後在內閣中書擔任軍機章京,為軍機大臣的屬官,也被稱為“小軍機”,可算得上是中央大員了。于在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四月二十六戊時得有一子,字允上,號南山,這便是雷大升了。


天資聰穎學醫成癡

都説成功的路上充滿坎坷,雷大升幼年喪父,家中沒了頂梁柱的支撐,光景大不如前。也就是這樣的現實,磨煉了雷大升的意志,堅定了他用功讀書,恢復家族興旺的信念。

蘇州人傑地靈,自古都以“狀元”輩出而著名,這裡發達的教育和濃厚的人文傳統為雷大升提供了優質的學習環境,加之其天資聰穎,博學廣覽,天文地理、四書五經皆熟讀於心。雷大升尤其酷愛研讀醫藥書籍,特別是對“溫病學説”尤為感興趣,這也為他之後棄儒從醫,享譽杏林創造了條件。


棄儒從醫懸壺濟

雷大升在19歲時迎娶了“觀察叔公女”毛氏為妻,夫妻二人伉儷情深,可是好景不長,1714年,髮妻毛氏因病去世。由於夫人的離世,雷大升第一次深切體會到疾病給人間所帶來的疾苦,義無反顧放棄了自己出仕為官的夢想,拜姑蘇名醫王子接(字晉三)為師,成為葉天士的同門師弟,專心學醫,為其日後成為溫病學派中成藥開創者奠定基礎;並在學成後,歷遊燕齊間,採藥于深山大川及悉心鑽研醫藥,從事丸,散,膏,丹之修合。

1734年 (清雍正十二年),雷大升在姑蘇老閶門外專諸巷天庫前周王廟弄口開設誦芬堂老藥鋪,正式開始行醫問藥。並於1736年 (清乾隆元年),辭謝了舉薦其參加博學鴻詞科後,遂以雷允上醫名掛牌行醫設診所于誦芬堂內,前店後坊集醫藥于一處。

雷大升醫術高明,對症用藥,並修合以香料丸散為主的時疫急救藥及以道地藥材為原料的常見、多發病的治療藥,治病無不效。雷大升重醫德,對貧苦病人經常能免費診治給藥,有“憫彼、盡心救藥”;而在醫道方面有著較高的造詣,還著有醫藥著作,《金匱辨證》、《要症論略》、《經病方論》、《丹丸方論》等書。因此,雷允上名聲鵲起,享譽杏林,成為吳中名醫之一。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