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加入收藏手機版|桌面下載|郵箱登陸|論壇註冊|站點導航定制
 

武隆遺産地經驗交流討論:依託遺産品牌 助推景區綠色發展

發佈時間: 2017-06-10 18:14:58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武隆代表發言 李康攝

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位於重慶市東南部的武隆區境內,地處武陵山脈和大婁山脈褶皺地帶之間,于2007年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核心區面積71.34平方公里,總面積539.15平方公里。是一個以芙蓉洞、天生三橋和後坪天坑為代表的三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的喀斯特系統,區內景觀風格各異,互補性強,融山、水、洞、泉、林、峽于一體,集雄、奇、險、秀、幽、絕於一身,處處皆景、步步是景。具有難得一見的旅遊價值和十分獨特的科考價值。

“自然的遺産,世界的武隆”,十年來,武隆依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品牌,打好“旅遊、綠色、生態”發展牌,成為全國同時擁有“世界自然遺産、國家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3大品牌的區縣。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個,市級風景名勝區2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岩溶地質公園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3個,先後榮獲“全國旅遊文明先進單位”“中國優秀旅遊城區”“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中國戶外運動基地”“中國自駕遊示範基地”“中國森林氧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城市範例獎”等多項榮譽。目前,武隆正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首批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和“首批中國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

一、遺産地保護管理與發展的主要做法

(一)保護優先。世界自然遺産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國家最為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十年來,我們嚴格按照《世界遺産公約》《風景名勝區條例》的要求,始終懷著敬畏之心,堅持保護第一、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永續利用,切實保護好、管理好、建設好人類共有的遺産,使“武隆喀斯特”成為“共建共用、永續發展”的和諧遺産地。一是堅持生態發展。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武隆最大的財富,最大的資源”“森林是武隆的命根子”理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生態旅遊、生態工業、生態農業作為全區“綠色崛起”的突破口,心懷敬畏地保護好武隆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鳥一獸、江河溪流”。二是促進立法保護。2010年3月1日,重慶市政府公佈實施《重慶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保護辦法》,標誌著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的保護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近期,我區又積極爭取重慶市人大環資委與重慶市園林局助推將《辦法》上升為《條例》,進一步為資源的科學管理提供法律支撐。三是落實生態補償。2014年出臺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地和風景名勝區資源補償實施方案》,對核心遊覽區和生態敏感區的耕林地實施徵用和流轉。通過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消除生態貧困,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遺産資源。四是推廣科普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保護活動,編撰《武隆喀斯特與世界遺産》科普教材,面向機關幹部、在校學生、景區群眾、來武遊客開展科普教育;創新開展了資源“守護者”評選、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辦事處大力肯定和推廣。

(二)發展持續。

——規劃至上。堅持“創新思路抓旅遊、跳出旅遊抓旅遊”的理念,搶抓發展機遇,結合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功能定位,將武隆旅遊産業定位為戰略性主導産業和富民興區的支柱産業,按照“一心一帶四區一網”的空間佈局,強力實施“山水結合、文旅融合、全域旅遊、全民興旅、國際品牌”五大旅遊發展戰略,全力把武隆打造為“國際山地旅遊度假目的地”“全國最美鄉村旅遊目的地”“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扶貧示範區”,建設 “國際知名旅遊勝地”。一是提升景區品質,打造“大仙女山環線”,推進“數字武隆”建設,實現旅遊“一卡通”,保障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提升通暢程度,加快構建快捷通暢的水、陸、空立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施遺産地旅遊環線公路建設;三是提升城市檔次,加快把城區打造成為“山水秀美、生態良好、和諧宜居、充滿魅力”的現代山水園林城市,把度假區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度假旅遊之城、戶外運動之城、生態環保之城”;四是提升文化含量,繼續深入挖掘和加快打造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文化、戶外休閒時尚文化、民間特色的“馬術文化”和武陵山區少數民族文化;五是提升生態品質,強力實施“生態武隆”工程,傾力打造重慶重要生態功能區和全國生態示範區;六是提升服務水準,大力提升旅遊綜合服務,開發特色旅遊商品。

——産業聯動。一是産業融合發展。全力建設“國際知名旅遊勝地、生態工業經濟強區、生態文明示範名區和山水園林旅遊新城” 。實現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景區旅遊、鄉村旅遊相得益彰,“清潔能源、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農副産品加工及旅遊文化創意、新型材料、頁巖氣開發利用、總部經濟”七大生態工業突出發展,依靠生態優勢發展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鄉村旅遊、有機茶葉、電子商務六大十億級農業産業,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發展,為遺産保護營造了良好的社會大環境。二是旅遊整合發展。設立了由區委主要領導負責的遺産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和旅遊管理委員會,整合旅遊資源、行政資源、關聯資源,實施景區經營權回購、新景點的保護性開發;創立了旅遊、體育、文化“三位一體”的關聯産業互動、品牌組合行銷的發展模式,帶動現代服務業及相關産業的多元化發展。

——全民行銷。從2009年起,每年籌資1億元強力宣傳行銷,做亮“神奇山水 夢想家園 自然的遺産 世界的武隆”品牌,讓生態保護成果轉化為為生態發展動力。一是實施“全球行銷”工程,重點在重慶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塘、中原、港澳臺地區“六大板塊”的主要城市掀起了全方位、多角度、地毯式的宣傳行銷;二是實施“組客入武”工程,統籌部門、鄉鎮和企業組共同建了16個旅遊行銷集團,直接分包進駐“六大板塊”城市進行“點對點”宣傳促銷;三是實施“形象再造”工程,堅持政府做形象、企業做市場,策劃一些影響大、轟動效應強的活動。

(三)智慧融合。

——創建智慧景區。武隆是全國22家首批“全國智慧旅遊景區試點單位”之一,通過建設景區數字化監控,科技智慧與人工結合,實現時刻監測景區動態。完成3大基礎平臺建設和6大應用體系建設,通過已經建設完成的ERP系統總整合平臺,在用戶端和任何物品之間,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結合視頻識別、團隊預定和票務系統,實現了遊客來源地統計、人流分析、車流分析、遊客量預測,在遊客車輛跟蹤服務、景區資源保護、地災的監測與預防、火災預警報警、遊客智慧服務方面進行深度挖掘和完善,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智慧景區”的目標,成為國內行業領先的智慧旅遊景區。

——注重科研監測。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合作,建成了一座現代化的國際岩溶科研基地,開展岩溶基礎理論、岩溶生態、地質災害、岩溶水資源與環境、岩溶工程等方面的調研、監測、試驗、預警預報、資源開發及保護工作;在芙蓉江風景名勝區,建成了洞穴遠端監測系統—芙蓉洞洞穴環境自動監測系統;地常年對武隆喀斯特開展環境監測和科學研究,並定期提交了監測數據報告。我們還長期與英國紅玫瑰洞穴探險俱樂部合作,在遺産地內開展探險調查;與美國猛犸洞、法國克拉姆斯洞結姐妹公園,構建起國際洞穴攜手合作交流平臺。

二、遺産地保護管理與發展的主要成效

(一)崛起一座城。緊緊依託世界遺産品牌,于2007年毗鄰天生三橋景區,按照“顯山、露林、隱城”的原則,全新打造了一座新城: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0年來,建成區已達13.6平方公里,累計引進32家開發企業,引資協議總投資近300億元,實現投資140億元。旅遊地産建成2.5萬套128萬平方米,星級酒店22家28萬平方米,接待床位2.2萬張。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建設暨2016年區域品牌價值評價結果發佈會公佈,“重慶武隆”潛在品牌價值628.42億元,武隆喀斯特旅遊區品牌價值303億元。

(二)唱響一齣戲。依託遺産品牌,2012年成功打造“印象·武隆”大型戶外山水實景演出以來,累計公演已達1700多場,實現門票收入2.6億元,接待觀眾210萬人次;每年舉辦一屆全球頂級戶外賽事“中國武隆國際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和勁爆時尚的“仙女山國際露營音樂節”,拍攝了《滿城盡帶黃金甲》《變形金剛4》和《爸爸去哪兒了2》等影響較大的影視作品,即將推出全國首部大型室外歌舞劇《仙女戀歌》。

(三)富裕一方人。2016年,共接待遊客24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5.16億元,以旅遊為主導的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4.2%。鄉村旅遊發展迅速,2016年全區鄉村旅遊接待62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到10.56億元。全區近3萬農戶、7萬農民靠旅遊吃飯,1.6萬貧困戶5.5萬人不同程度受益。以旅遊度假區及其周邊為例:截止2016年底,共有8000余人從事旅遊服務等相關産業,320余戶高山移民開辦了農家樂、房屋租賃、交通運輸等業務,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300余戶。從事涉旅服務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4.1萬元,比2007年的0.33萬元增長了11.8倍。

(四)興旺一産業。成功探索出了旅遊+片區開發、旅遊+文體、旅遊+農業、旅遊+商貿等“旅遊+N”的發展模式,在“綠色崛起、富民興區”的戰略指引下,以世界自然遺産地和風景名勝區為龍頭,帶動全區260多處景區景點串珠式閃亮。截至目前,全區已有23個鄉鎮、50余個行政村啟動實施了鄉村旅遊項目建設。按照形態、生態、業態、文態“四態合一”的發展路徑,把鄉村旅遊作為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開展避暑納涼、休閒度假、生態農業觀光、果蔬採摘等旅遊項目。通過22年的努力,特別是2007年申遺成功以來,依託遺産品牌,武隆旅遊徹底地甩掉了區域型和週末遊景區的帽子,從一個傳統的山區型農業小縣轉變成一個新興的生態型旅遊大區,成為重慶旅遊特別是綠色生態旅遊的典範,為全市乃至全國生態旅遊發展和旅遊扶貧工作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經驗案例。

三、遺産地保護管理與發展的幾點體會

(一)高位推動。重慶市政府批准設立了武隆縣世界自然遺産管理委員會,為縣政府管理的副處級機構,2017年武隆撤縣設區後,管委會升格為區政府管理的正處級參公事業單位。自2007年武隆喀斯特申遺成功以來,武隆按照“一年重點突破、兩年全面提升、三年整體跨越”的總體要求,立足“領先重慶、叫響全國、享譽世界”總體目標,大力發展全域旅遊,2016年,武隆全域共接待遊客2450萬人次。與2007年申遺之前相對比,武隆旅遊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發生了脫胎換骨、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創新驅動。搭建由政府出資組建的“重慶市武隆喀斯特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旅遊投融資平臺,賦予旅遊投融平臺公司涉旅土地儲備、整理、開發職能,整活旅遊國有資産不斷優化結構,壯大旅遊投融資平臺實力。對現有遺産地和風景名勝區內的景區經營權實施回購並控股經營,按照現代企業制度以及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要求,推動遺産地旅遊業健康發展,力爭成為重慶首批旅遊上市公司。通過創新投融資體制,實現景區的所有權、保護權、經營權和開發權等“四權合一”,確保“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資源的有效保護和永續利用。

(三)政策促動。作為旅遊資源豐富但經濟水準一直相對貧困的山區,近年來,武隆區大力實施旅遊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自2007年起,通過大力發展旅遊産業,地方經濟狀況以及每人平均生活水準,尤其是景區及周邊區域有了顯著改觀。基於扶貧開發確立的“成片開發、綜合治理、産業帶動、整體推進”的原則,全區著力構建旅遊廊道帶動型、景區項目帶動型、特色産業帶動型等旅遊發展模式,制定鄉村旅遊發展扶持政策,擴大旅遊富民的輻射帶動效應。遺産地所在附近區域老百姓成為最先脫貧、率先致富的群眾,也成為最擁護保護自然遺産資源的人群。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同仁,世界自然遺産這塊金字招牌深刻地改變了武隆的歷史,也必將長期地造福于武隆人民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將繼續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執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最科學合理可持續的資源利用,守住大自然賦予我們這一最可寶貴的自然財富,讓不可再生資源得以永續利用!最後,誠摯邀請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蒞臨武隆指導工作,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産的保護管理和永續利用把脈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