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遺産地經驗交流討論:規劃引領、精準扶貧,統籌推進景鄉共用共贏發展
發佈時間: 2017-06-10 17:55:09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泰山代表發言 李康攝
泰山古稱“岱宗”、“岱山”,位於山東省中部,總面積452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高度1545米。泰山將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地質奇觀和諧融為一體,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縮影、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泰山是世界首例文化與自然雙遺産、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近年來,我們在泰安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山東省住建廳等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實際求創新、求突破,開拓進取謀發展、謀跨越,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實現進山進景點遊客573萬人,其中進山遊客404.5萬人;實現門票、客運、索道等收入11.3億元,泰山旅遊繼續保持高點高位運作。截至5月31日,今年共接待進山進景點遊客 245.4萬人,實現門票、客運、索道等收入 3.85 億元,泰山旅遊繼續保持升溫勢頭。下面,根據會議的安排,向各位領導彙報一下泰山景區近年來在體制改革、資源保護、規劃建設、精準扶貧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理順體制機制,開闢創新發展新模式。創新發展必須有科學的管理體制和機製作支撐。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在遺産地這個資源生態脆弱、保護管理嚴格、發展要求極高的特殊領域,必須走集中統一管理的路子。而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是改革。泰山自1985年在國內風景區首創“三位一體”管理模式以來,先後在1996年、2001年進行了兩次體制調整的探索和改革。2004年,泰安市委、市政府立足長遠對泰山管理體制實施了重大改革,確定現行管理模式。授權泰山景區黨工委、管委會對泰山景區範圍內的經濟、行政、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把1鄉13個行政村(居)劃歸泰山景區統一管理;實行準一級財政管理,統管景區內的財稅工作。組建泰山管理行政執法局,率先在國內風景區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集中行使14大類538項行政處罰權。2009年升格為副廳級機構。今年2月份,泰安市委、市政府把泰山東麓的黃前、下港兩個鎮納入景區管理,景區管理的鄉鎮由2個增加到4個,景區管轄總面積由192平方公里擴大到452平方公里。在增加核心景區週邊保護帶的同時,通過發展全域旅遊推進周邊貧困鄉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體制改革後,景區牢牢確立了“科學規劃,依法治山,共用遺産,永續利用”指導思想和強化“黨建引領”核心、堅守“資源安全、運營安全”兩條底線、實現“重點項目建設、行銷戰略創新、服務品質提升”三個突破的“一二三”工作思路,實施機關機構、管理與經營分開、基層管理模式三項改革,構建起設置科學、權責分明、運轉高效的“管理、服務、執法、經營”四大系統,加快推進泰山旅遊由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門票經濟向産業經濟轉變、總量擴張向規模品質效益並重轉變。責權利相統一、保護管理髮展相統一的改革,為泰山景區事業提供了強有力的體制保障,注入了持續動力和活力。
二是嚴格保護管理,積蓄綠色發展新動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遺産資源安全是景區的工作底線和不可逾越的紅線。我們始終堅持從講政治的高度持續用力抓遺産資源保護和安全生産,健全完善了智慧化、網路化、精準化資源保護和安全管理體系。堅持每年拿出4000萬元用於文物古建、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連續實施600余項保護維修工程。全面強化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和巡防查控等基礎性工作,建設非遊覽路線人員查控監控系統、自動語音警示系統,實現第29個無森林火災和無蟲災年;實施森林健康項目,推進“多彩山”試點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成“泰山古樹健康監測系統”,對重點古樹名木基本建立了一樹一檔、一樹一策動態電子管理檔案,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動態保護1.8萬餘株古樹名木(23株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國家林業局、美國林務局推廣泰山經驗,被授予全國首批森林經營示範林場。鍥而不捨抓綠化、抓美化,泰山森林覆蓋率達95.8%,植被覆蓋率達97%,比2005年提高了2.2和2.7個百分點,生態品質和景觀效果明顯提升。按照“日常維修年年搞,搶救維修及時搞,重點工程分期搞”的原則,用三年時間完成文物古建維修一遍的目標,泰山古建築群入選“全國文物消防安全百項工程”;投資9000多萬元完成龍潭公園景觀提升、岱頂人文景觀挖掘恢復等20多項景點建設;投資1.1億元建成桃花峪遊人中心和天外村遊人中心,資訊展示、遊客集散、客運交通服務功能全面提升;投資7000萬元實施泰山自然遺産保護及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建成泰山螭霖魚博物館,打造推出“28億年世界地質奇觀——泰山彩石溪”,實現景觀與安全雙贏,泰山被授予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資源保護十佳單位。今年,又投資1.3億元實施引水上山暨給排水系統建設一期工程,有效解決泰山森林防火、生態保護以及生産生活水源短缺的瓶頸問題。
三是堅持規劃先行,增創持續發展新優勢。規劃是一個景區發展的大綱,綱舉目張,是景區發展的總抓手。近年來,在規劃編制上我們連續實施了“二三三五”規劃工程。在做好《泰山總體規劃》及詳規的修編、評審、報批工作的同時,我們又邀請北京達沃斯巔峰旅遊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泰山景區旅遊發展總體規劃》。集中精力編制了文物保護、營林、經營三個五年專項規劃,完成了桃花峪、黃溪河、梳洗河三條水系建設規劃以及泰山東麓景區、西麓景區、蓄能電站景區、天外村遊覽路景觀帶、桃花峪遊覽路景觀帶五個區域開發規劃,初步形成了涵蓋景區保護管理髮展的規劃體系,為泰山的保護管理建設提供了更加科學的依據。在景區發展和項目建設上,我們依照規劃嚴格進行管理。嚴把項目決策關,實行建設項目決策會議、聯席會議制度,聘請規劃、文物、園林等專家組成泰山景區規劃諮詢專家委員會,對景區內的建設項目進行充分醞釀、科學論證,在決策上做到把住規劃管理第一道關口。制定出臺《泰山景區房屋建設維修(改造)管理暫行規定》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建立管委會、規劃建設土地局、管理區、村居四級審批程式和管委會、執法局、規劃建設土地局、管理區、村居五級責任體系,明確責任主體,嚴格審查審核,層層分級把關,把違法違章建設遏制在萌芽狀態。在核心保護區勘界立樁,嚴格控制建設行為,只做優化,不搞建設。充分利用建設部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平臺,通過遙感數據、地形圖數據、規劃圖數據動態監測,嚴密監控核心保護區及周邊的建設行為,為景區依法依規管理和執法提供了科學依據。持續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依法關閉12處採石場,強力拆除4萬多平方米歷史遺留的違法建築,展開實施黃前水庫水源地生態修復工程,嚴厲打擊污染環境、擾亂旅遊秩序的行為,有效遏制了“三化”傾向。在建設部綜合整治檢查驗收中列為免檢單位,被授予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工作十佳單位。
四是推進景鄉統籌,拓展共用發展新空間。在風景名勝區保護一切從嚴和各地競相發展全域旅遊的新常態下,景區下一步發展的優勢在鄉村、潛力也在鄉村。只有讓群眾享受到景區發展的紅利,才能實現景區鄉村融合發展。立足旅遊精準扶貧,將鄉村引入景區發展軌道,圍繞“共建共用共贏和諧景區”理念,實施景區鄉村一體化發展的規劃引領工程。邀請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參與,高標準完成“泰山慢谷”總體規劃,整合封禪大典、泰山東街、天燭峰、玉泉寺小環線等資源,努力將泰山東麓打造成省會都市圈“慢生活”首選地、全域旅遊示範區。“泰山慢谷”總體定位是:以壯美山川、深谷秀水、古樹茶園、石築原鄉為生態基底。以慢生態、慢出行、慢生活、慢産業、慢服務、慢協作為營造方式。將國際慢城理念與泰山文化自然雙遺産深度融合,突出泰山獨有的生態特色、文化特色,打造集養生、休閒、度假、體驗等中高端旅遊産品于一體的泰山慢谷。突出現代農業、光伏産業、生態旅遊三大産業,投資5000萬元建立萬尾泰山螭霖魚養殖基地、千畝泰山女兒茶和苗木花卉基地、百畝泰山名藥基地,投資1500萬元為60多個村建設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帶動797戶、1754人增收脫貧,用特色産業、特色項目、特色旅遊帶動鄉村經濟發展,與景區傳統觀光遊形成民俗遊、生態遊、養生遊、休閒遊等旅遊産品科學搭配、優勢互補的産業集群,探索建立了“以旅促農,以旅強農,以旅聯村,以旅帶村”的脫貧攻堅新路子,形成了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諧文明的新農村新氣象。
下一步,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內其他遺産地保護管理髮展以及帶動周邊鄉村社區脫貧攻堅的好經驗和好做法,按照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署要求,進一步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加壓奮進、砥礪前行,不斷推動泰山保護管理各項事業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