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橫空出世:細數國家級新區25年發展成果

發佈時間: 2017-04-18 15:12:56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責任編輯: 曹洋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發佈,其中即要求“嚴控各類開發區和城市新區設立”。此後,國家級新區增設速度也隨之減緩。可預見的是,接下來國家對於國家級新區的批復仍將慎之又慎。

除了嚴格按照區域發展規劃控制批復,國家級新區的健康發展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2015年,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建部聯合發佈了《關於促進國家級新區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指出,“部分新區仍不同程度存在著規劃執行不嚴、土地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程度不高、産業競爭力不強、體制機制創新不足等問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地方政府轉變管理觀念是先決條件。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髮認為,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就應轉變從前在新區以房地産帶動經濟發展的觀念,“不能用兩三年這樣的時間節點來衡量”。像新成立的雄安新區,能反應迅速地嚴厲打擊土地、房地産領域的違法犯罪行為,對炒房炒地、圈地囤地等行為保持嚴管、嚴打高壓態勢,即為國家級新區長遠健康的發展作出了良好示範。

傳承創新精神

成就全國表率

國家級新區,重點在“新”字。“改革創新、先行先試”,是國家級新區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之一。在中國步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時期,要繼續保持國家級新區的發展優勢,使其真正成為盤活全國經濟的關鍵棋子,就需要激發其創新活力。

《關於促進國家級新區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29次提到“創新”。從發展戰略看,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發揮新區集聚創新資源的優勢,壯大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從政府管理職能看,要加大體制機制的創新,創新整合行政管理職能,以提高行政服務的效能。從區域合作看,要積極創新合作模式,增強新區的輻射帶動能力。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牢牢抓住“創新”這一關鍵,國家級新區才能站在潮頭。

1992年上海浦東新區的設立,得益於大膽革新的嘗試。1993年除夕,鄧小平曾誇讚這一新區的設立,説“上海人民在1992年做出了別人不能做到的事情”。25年後,河北雄安新區的設立也同樣秉承了改革創新精神,再次為國家級新區的“創新”標簽做了代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總結説,“雄安新區承載的使命就是創新。”

習近平強調,雄安新區千萬不能搞成工業集聚區,更不是傳統工業和房地産主導的集聚區,要在創新上下功夫,成為改革先行區。要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驅動作為雄安新區發展的基點,加快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完善創新創業環境,積極吸納和集聚京津及全國創新要素資源,通過集聚科研院所和發展高端高新産業,打造一批高水準的創新創業載體,吸引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建設集技術研發和轉移交易、成果孵化轉化、産城融合的創新引領區和綜合改革試驗區,打造京津冀體制機制高地和協同創新重要平臺。

而通過雄安新區的創新發展,還可以集聚京津冀乃至全國以及國際創新要素和資源,從而將打造出具有世界影響力、國內領先的科技新城,培育經濟發展新亮點。其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也將為全國其他地區作出表率和示範。

從浦東到雄安,國家級新區的新未來,值得期待。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