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怎樣建成綠色生態宜居區?
發佈時間: 2017-04-18 10:15:43 |來源: 人民日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由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天津大學法學院主辦的“雄安新區建設:如何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研討會,近日在天津舉行。
“新區的規劃編制應該有國際視野、國際標準,也要有中國特色、地域特色,既是國際先進的,也是接地氣的。”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胡保林指出,應做好生態修復和環保工作。在建設中新賬不要再欠,老賬加快還,補齊生態環境的短板,為新區建設發展提供更大的環境容量。在新區建設中,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不能超過當地的環境容量和凈化能力。新區的生態修復和保護需要當地及周邊地區協同,做好聯防聯控,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支援。
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執行副會長李慶瑞表示,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大歷史機遇。雄安新區面臨生態挑戰,要根據環境承載能力調節城市規模,實行綠色的規劃、設計和施工標準。應當按照環保法、環評法等相關環保法規,對雄安新區進行規劃環評,還要對雄安新區的重大經濟技術政策進行政策環評。
“從當前情況看,新區的發展存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水資源緊缺等重大制約因素。只有有效破解這些制約因素,才能實現新區的發展願景。必須以改革創新舉措,破解上述三大制約因素。”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法學院院長孫佑海表示。
孫佑海認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新區健康發展的長久大計。首先,要依法進行規劃和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絕不能出現邊施工、邊規劃、邊污染、邊返工的問題。其次,企業要全面實施控制污染物排放的許可制。再次,要加強規劃、人口控制、土地和住房、安全生産、綠色發展、智慧城市的法制建設,重視公眾參與和資訊公開,這是新區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對雄安新區綠色發展的建設路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建議:應多規合一,制定生態保護和水環境保護的專項規劃,以水定城,做好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評估;保障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實施全域的污水集中處理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及第三方運營;發展全域的電動計程車、公交車和區際軌道交通;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設海綿城市。
“未來的雄安是綠色智慧新城,是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交融的生態城市。”《中國生態文明》雜誌總編輯楊明森指出,開展新區建設,保護白洋淀自然進入了國家層面。白洋淀是未來雄安新區的生態之魂,有白洋淀,才有水城共融。白洋淀正受到水臟、水少的威脅,處於亞健康乃至生病的狀態。雄安新區建設和治理的邏輯關係,不是誰先誰後的問題,甚至也不是邊建設邊治理的問題,而是通過建設新區解決污染問題。雄安的建設規劃不能塞得滿滿的,應該適當留白甚至大量留白,給未來留下更多發展的空間。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