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三變——從窮山村到多元發展的華麗轉身

發佈時間: 2017-04-05 11:09:28 |來源: 山西上黨振興現代農業集團 | |責任編輯: 君君

 

依靠頑強拼搏、銳意進取,一個窮山村發生了一次次飛躍性變化,成為“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之一 。

青山懷抱中,花園別墅林立;小橋流水間,亭臺樓閣儼然。這是長治縣振興村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

2016年12月,振興村與華西村、茅臺鎮、烏鎮等一起榮膺“2016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這是該村繼榮獲全國文明村鎮、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中國鄉愁公園、全國生態文明村等稱號後,獲得的又一“國字號”榮譽。頒獎詞稱,振興村“實現了文化內涵與經濟産業相共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三産發展與農業增收相融合,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小康建設之路”。而振興村黨總支書記、振興集團董事長牛紮根,繼2012年榮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之後,此次又被評為“2016中國全面小康十大貢獻人物”。

日前,記者來到振興村,細細品味這裡的滄桑變遷。

一、變苦熬為苦幹,自力更生拔窮根

振興村原名關家村,過去是當地有名的窮村子。由於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村民祖祖輩輩過著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增收難的苦日子。年近花甲的村民袁德平告訴記者:“當年挑一擔水要翻好幾道溝,日子過得真是艱難!”

苦熬不是辦法,苦幹才有希望。1984年初,經過村民選舉,27歲的牛紮根當上了關家村的村委會主任。牛紮根此前當過多年的會計、生産隊隊長,不但莊稼活樣樣拿手,而且能吃苦、有見識、敢擔當。他一上任,就和鄉親們合計,好日子等不來,現在黨的政策這麼好,只要咱們肯出力,就能過上好日子。經過商量,他們決定先建學校再修路,一步一步改變村裏的貧困面貌。在大傢夥兒的支援下,村幹部砌磚、和泥幹在前,村裏男女老少齊上手。沒過多久,11間嶄新的校舍就矗立在關家村的老溝裏,孩子們從透風漏雨的關帝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隨後,村裏人又齊心協力把昔日的羊腸小道,建成6米寬、坡度從65度降成18度的砂石路,還打了機井,關家村成了全縣第一個吃上純凈自來水的村子。  

1986年,牛紮根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他帶領大家把村裏小煤礦的生産能力由2萬噸擴大到5萬噸,煤礦投産達效後,村“兩委”班子馬上決定為全村百姓辦“四免一報銷”——免交電費、種子化肥費、學費和糧食加工費,大病藥費按比例報銷。

關家村的面貌日漸變化,他們又開始了新的追求:搬出大山。村“兩委”班子多次組織召開黨員會、群眾大會,制定了關家村的“三個五年計劃”:力爭用15年時間,把全村搬到山下,建設現代化新農村,並定下了“三不”原則,即對原有生態植被不破壞、對原有山水景觀不改變、對原有古建遺跡不拆遷,實現農耕文明的傳承、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現代功能的開發有機結合。

2007年3月27日,關家村舉行了新農村建設開工奠基儀式。隨後的日子,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村民們投工投勞、夜以繼日,新修4條街、9條路,新建別墅式住宅和標準化新居569套。關家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新居。

搬遷後的關家村有了一個好聽的新名字——振興村。

二、變一村富為三村富,攜手並肩走富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幸福!2009年,中共長治縣委提出以企業優勢帶動新農村建設、以“中心村”示範區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的發展思路,將關家村與鄰近的郜則掌村、向陽村三個村黨支部組建為一個黨總支,由牛紮根擔任整合後的振興村黨總支書記、振興集團董事長。

整合初期,原關家村有些村民想不通,擔心兩個貧困村“拖後腿”。於是村黨總支一班人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做工作:“郜則掌村、向陽村與咱村人過去都住在相鄰的山溝裏,低頭不見抬頭見,不是親戚也是朋友,咱們一村富,能富得安心嗎?”“從眼前看,咱們需要幫扶他們一把;從長遠看,整合後三個村的土地連成一片,咱們的産業才有更大發展空間。”

一番話有情有理,大家心服口服。

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後,村黨總支一班人帶領三個村的黨員、幹部、群眾開始了新的創業征程。

第一步,在振興集團的幫扶下,實施郜則掌村、向陽村整體搬遷,將這兩個村從山溝溝裏搬遷到振興新村,每戶一套使用面積286平方米的別墅式住宅,且水、電、暖、熱“四供”,網路寬頻、數字電視、程式控制電話全部接通,學校、衛生院、賓館、超市、公園等應有盡有。

第二步,實施土地流轉,幫助農民就業。2010年底,三村組建成立鑫源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以每畝土地每年1000元的價格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6331畝,統一規劃、分片承包,按照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採摘、農藝博覽等功能,建設特色化農莊六處,規模化種植基地三處,農藝博覽園三處。流轉土地後的農民,加入到合作社,就地就近就業。

向陽村村民王永福,2016年12月搬到新居,他告訴記者,自己在振興集團下屬公司做工程品質檢查員,每月工資1500元;老伴在生態園裏務工,一天能掙50塊錢。

幾年來,振興集團按照“村企共建、興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先後解決轄區內及周邊村剩餘勞動力3000余人就業,實現了就地進城、就地就業、就地養老、就地就醫、就地入學。

2016年,郜則掌村、向陽村實現了整村脫貧,每人平均收入達21000元。

三、變一業獨大為多元發展,“幸福産業”在成長

振興村的支柱産業是煤炭,但資源型經濟的弊端已經顯現。振興村黨總支一班人審時度勢,決定走轉型之路。他們深知“早轉型、早受益”。

經過市場調研、考察論證,他們制訂了以文化旅遊為龍頭、以現代高效農業産業為拓展的發展新思路,全面實施“由黑變綠”的産業轉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振興村的轉型從“生態修復”起步,村黨總支一班人又緊鑼密鼓帶領大傢夥兒實施“山坡植綠”“身邊增綠”“庭院披綠”三大工程,累計綠化荒山2000余畝,植樹135萬株,綠化覆蓋率達到了72%;緊接著,啟動生態高效農業開發項目,興建“千畝乾果經濟林”“千畝道地藥材”“千畝小雜糧”“千畝花卉培養”“千畝有機蔬菜”等。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觀光、採摘、試驗、培訓等一系列文化旅遊項目。很快,總投資4100萬元的振興現代農業示範園和農産品深加工項目投産;振興根祖文化節、重陽文化旅遊節啟動;“永遠的記憶——紅色收藏展”揭幕;全國首家“村志收藏館”“百家姓文化展示館”和“中國名村文化展示館”開館……

其間,牛紮根由於操勞過度,兩次病倒住院,體重從80公斤降到了60公斤。但他沒有完完整整在醫院住過一天,每次都是拔了液體就回村。他説,幹部就得在一線幹。人生最大的遺憾不是在奔跑中摔倒,而是從來沒有奔跑過。

在振興村採訪,記者耳聞目睹了這裡現代農業的快速成長。

3月9日上午,記者在蔬菜大棚裏見到合作社社長袁貴堂的時候,他正揮舞著鐵鍬在地壟上種菜,忙得根本顧不上説話。等了好一陣子,他才擦擦頭上的汗水告訴記者,現在合作社的農産品有中藥材、核桃、油葵、小米等十多個品種,葡萄最賺錢。2016年合作社農産品年産值達到了2000余萬元。

在振興新村採訪,記者能切身感受到“鄉村遊”的愉悅。

登上雄山觀景臺,鞦韆園、拓展訓練基地、賽馬場盡收眼底;農家樂、民俗酒店、民俗養生會所星羅棋佈,吃、住、行、遊、購、娛的旅遊産業鏈條已初步形成。馬刨泉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經理郝東鋒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我們這裡每天接待遊客量都超過了1萬人次。”據統計,振興村去年旅遊收入達975萬元,今年的目標是突破2000萬元。

恐龍館

恐龍館

遊客館

遊客館

鞦韆園

鞦韆園

拓展訓練基地

拓展訓練基地

跑馬場

跑馬場

鐵索鵲橋

鐵索鵲橋

在群眾生活水準“上樓”的同時,振興村通過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群眾的思想觀念也“上樓”。振興村村委會主任原河清説:“我們的目標是建設高品質的小康村。”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