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河南省臨潁縣林業局負責人張培營
發佈時間: 2017-01-18 09:28:41 |來源: 聯盟中國 | |責任編輯: 曹洋
共建生態文明新家園,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綠色在發展 綠色在行動,2016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新標桿發佈會”正在舉行中,我們有幸邀請到其中的優秀城市代表河南省臨潁縣林業局負責人張培營先生做客中國網,和廣大網友一起分享臨潁縣在生態建設、綠色發展工作中的先進舉措及成功經驗。以下為專訪實錄:
記者:首先恭喜臨潁縣榮膺第三屆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標桿城市,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臨潁縣的基本情況。
張培營:臨潁縣地處中原,隸屬河南省漯河市,因瀕臨淮河最大支流--潁河而得名,總面積8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88萬畝,轄11鎮4鄉,總人口76萬。全縣地勢平坦,氣候宜人,平均氣溫14℃,年均降雨量800mm左右,是沙潁河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也是全國糧食核心産區。
臨潁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有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受禪臺”“三絕碑”、早于趙州橋的“天下第一橋”隋代石拱橋小商橋、宋朝抗金英烈楊再興祠堂、台北首任知府陳星聚陵園等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餘處,全國聞名的紅色南街村就誕生在這裡。臨潁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地處中原大市場中心地帶,京港澳高速、京廣鐵路、京廣高鐵、107國道、329省道承東啟西、連南貫北,距新鄭國際機場60公里,是鄭州航空港半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門戶,周邊500公里半徑覆蓋武漢、長沙、合肥、石家莊、濟南、太原、西安7個省會城市,輻射周邊3億多消費人口。
十八大以來,臨潁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緊緊圍繞經濟轉型升級這個中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加強生態建設、培育綠色産業、促進綠色發展、建設城鄉生態宜居環境工作方面,積極作為,實現突破。截止目前,全縣共有林地面積1.35萬公頃,林木總株數2100萬株,活立木蓄積量79.1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26.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5%,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8.4平方米。在全縣形成了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通道(水系)林蔭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的城鄉綠化一體化新格局。先後榮獲了“河南省平原綠化高級達標縣”、“河南省綠化模範縣”、“河南省林業生態縣”等榮譽。
記者:臨潁縣在加強生態建設方面都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哪些成效?
張培營:臨潁縣生態建設起步較早,2007年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林業生態縣,2008年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2012年開始生態省建設提升,通過持續不斷的生態建設,構建了全縣較為完備的生態體系。
一是確立了建設“森林臨潁”的奮鬥目標,把營造優美、自然、舒適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提供更多的生態産品,作為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增強縣域綜合實力的戰略舉措,城區共完成綠化面積530萬平方米,面積百畝以上的生態公園達到13處。
工作中我們堅持做到“基礎設施修建到哪,綠化就跟進到哪”的原則,按照“一路一樹一景”和“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要求,引進配植紅葉石楠、日本櫻花、海桐球等20多個品種80萬株,先後對潁川大道、臨潁大道等23條主幹道進行綠化美化,實現了“喬、灌、草、花”格局合理、層次多樣,保證了一年四季景觀連續、主題鮮明,打造了優美秀麗的景觀長廊。同時,把高標準、高規格建設綠色空間作為立業之本,打造了開窗見綠的良好人居環境。指導工業企業把廠房建設和綠化建設有機統一,實現了廠在花園中、人在綠中的完美融合。
二是紮實推進生態廊道、水系林網綠化工程建設。我們按照大型河道、國道、高速公路兩側建設30-50米防護林帶;中型河渠、省道每側建設20-30米防護林帶;縣鄉公路每側栽植2—3行防護林帶,搭配綠化樹、灌木的綠化標準,紮實推進生態廊道、水系林網綠化工程建設,全縣新綠化、補植國道、省道85.6公里,鐵路25.2公里,縣鄉道路1682公里,縣管河道4條88.6公里,幹渠13條252.3公里,河渠道路綠化率在95%以上,形成了一路一景的綠化特色。
在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方面,我縣嚴格按照一路無溝兩行樹、一路一溝三行樹、一路兩溝四行樹、喬灌合理搭配的農田林網建設標準,對鄉與鄉、縣與縣之間林網空檔進行了補植補造,全縣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5%以上,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的農田新格局,極大地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為農業生長持續高産穩産提供了生態保障。
三是實施“雙示範村”綠化美化工程,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全縣累計投入村鎮綠化資金2000余萬元,對全縣30個“雙示範村”進行重點支援,完成新農村生態綠化建設5000畝,“雙示範村”村莊綠化覆蓋率均達到了55%以上,全縣已有七個鄉鎮被省綠化委授予“全省綠化模範鄉鎮”。
記者:臨潁縣這幾年在綠色産業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請你簡單地談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張培營:臨潁縣屬於傳統平原農區,因此也造就了這方水土的人們長期以來習慣於傳統農業、擅長農作物種植。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和農業結構調整的發展大潮中,轉變種植方式,實現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的轉型,打破“一農獨大”的農業産業格局勢在必行。
為此,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列入農業産業化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工作。2013年8月9日,縣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苗木花卉産業發展的意見》,鼓勵引導全縣上下,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特色經濟林産業。短短三年時間,全縣面積在100畝以上的産業基地達到67家,總面積10.2萬畝成片的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基地落戶臨潁大地。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科學佈局規劃,推動集聚發展。確立了以京港澳高速、107國道、許泌路、逍襄路為主軸,建設“三縱一橫”四條花卉苗木産業景觀帶的目標。通過三年努力,目前已實現産業連線成片,總面積達到10萬畝,成為河南中部知名苗木花卉産業基地。
二是大力招商引資,促進做大做強。提出用發展工業理念發展苗木花卉産業,制定優惠政策及招商鼓勵機制,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凡是招商進入的項目視同工業項目對待,納入各鄉鎮各單位招商引資考核,並給予表彰獎勵。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林業生態建設,確保發展一批、壯大一批、提升一批、成功一批。通過努力,我縣從廣州、平頂山、許昌、鄢陵引進了恒大、景灝、景緣、昌建等36家實力強、潛力大的花卉苗木種植公司落地臨潁。
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服務協調。縣政府出臺了《關於扶持林木及花卉産業發展的意見》,對規劃發展區域內花卉苗木規模種植大戶、企業實行“三優先”政策,即優先安排涉農項目;優先辦理林權證等證件;優先協調解決土地、電力、水利等問題;同時實施補貼政策,每畝每年補貼300元,連補三年。
記者:臨潁縣綠色發展的實踐,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哪些福祉,請你談一談?
張培營:臨潁縣加強生態建設、發展綠色産業的實踐,達到了為群眾創造生態福利的目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人民創造了優美的生産生活環境。如今,放眼臨潁,藍天共碧水,綠樹映紅花,臨潁人正盡情品嘗著綠色生活的鮮美。一條條生態廊道、環城林帶,猶如一道道綠色屏障;穿城而過的黃龍渠宛如玉帶,兩岸綠影婆娑,舞動出城市的嫵媚與靈性;千畝湖恰似明鏡,鑲嵌城中,輝映出城市的魅力與神韻;而那一個個小遊園又如一串綠珠,讓城區市民開窗見綠、出門進園。在這座建成區面積為40平方公里、人口30萬人的城市裏,綠色已成為主色調,成為了永不褪色的風景。
二是為群眾找到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畝均收入超萬元,經濟效益是農作物種植效益的5-10倍,是典型的低投入、高産出産業。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産業,從栽植時的挖坑、培土、修剪、澆水,到生長期的中耕、除草、施肥、抹芽、嫁接、病蟲害防治,以及銷售時的起苗、裝車、運輸等環節,需要投入大量的工時,一年四季有幹不完的活,只要肯幹活,不怕沒活幹,不怕沒錢賺。
記者:在生態建設、綠色發展方面有哪些考慮?還會採取哪些新的措施?
張培營:開展好生態建設,實施綠色發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在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機制,完善生態建設保障體系上下功夫。
一是抓領導,明責任。堅持把生態建設、綠色發展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起縣、鄉、村三級聯動的工作機制。生態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定期召開生態縣建設專題會議,部署安排生態縣創建工作,研究解決創建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二是抓督查、促落實。將生態建設列入鄉鎮、部門目標管理重要內容,建立生態建設任期目標制,目標管理考核結果作為評價領導幹部實績、調整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建立起一套強有力的工作激勵和科學考核機制。同時,將生態建設重點項目納入縣領導掛鉤項目,予以全程監管、重督重推。
三是抓宣傳,舉合力。廣泛宣傳生態知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生態文化教育。每年分期開設生態建設培訓班,對領導幹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利用報刊媒體和“植樹節”、“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等節日活動,廣泛開展國民生態教育,使“參與生態建設、維護生態安全、建設美好家園”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最後,預祝本次盛典取得圓滿成功!熱忱歡迎各位網友來臨潁作客,謝謝大家!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