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坊——大宋明德皇后的故里

發佈時間: 2017-01-16 15:17:20 |來源: 長治縣新聞網 | |責任編輯: 君君

 

南五龍山,松柏蒼翠,蜿蜒十里, 淘清河水庫,碧波盪漾,水鳥翔集。就在這山水相依的地方,有一個成村年代久遠、人文底蘊深厚、風光鐘靈毓秀、生態環境優美的歷史古村,它就是宋代明德皇后的故里——蔭城鎮李坊村。

李坊村,原名西李,成村年代可上溯到殷商之時。村子形成之初,有李姓人家在由南而北的淘水東西岸上落腳居住,於是村名遂稱為東李、西李。明朝時,東李村有王姓人曾在朝中任作坊使,村人以此為榮,將東李村該成王坊村,而西李村亦隨之將村名改為李坊。李坊村位於淘水、八諫水、淘清河交匯之處,處於北五龍山、南五龍山的斷裂帶之間,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資源豐富,生態和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五代時,村人李肇,曾任後唐檢校司徒,後在征討石敬塘時陣亡。其子李處耘,字正元,由長兄李處疇撫養成人,好武善射。先後被後漢、後周招募從軍。後周顯德元年(954),在河陽鎮守李繼勳麾下服役,起初並不被重用。一次在武將文官的聚宴之上,以射箭助興,李處耘連射四箭,箭箭中的,繼勳十分驚奇,後委以重任,掌管河津。李處耘曾對李繼勳説:“河津是重要關口,來往人很多,怕有姦細活動,應嚴加防察”。經過數月嚴查,果然抓獲契丹間諜,搜出了契丹與西川、江南勾結,企圖夾攻後周之臘書,受到殿萬京軍首領趙匡胤的器重,被詔到帳下任都押衙。顯德七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宋朝,李處耘被封為客省使兼樞密承旨、左右衛將軍。在平定澤、潞二州後,又升為羽林大將軍、宣徽北院使。

宋朝初期,盤踞揚州的李重進拒不稱臣,李處耘承旨,為行營兵馬都監,率軍征討。收復揚州後,李處耘即任揚州知府。他面對戰火焚燬、民生凋敝的揚州,竭力安撫,廣施善政。建隆三年(962),他奉命還京,揚州百姓跪伏遮道,啼泣挽留。李處耘還京後官拜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賜甲第一處。乾德元年(963),郎州(今湖南常德)發生叛亂,宋太祖遣慕容延率軍進剿,命李處耘為都監,軍隊到襄州,李處耘向軍中將士發命,“進軍陵城,要走大道,不得踐踏田禾,不得擅闖民舎,違者斬首”。由於軍紀嚴明,體恤百姓,征討大軍迅速抵達江陵,在三江口大破叛軍,繳獲船隻700多艘,斬殺叛軍4000余人,郎州叛軍聞風棄城逃散,荊湖之地日趨安定。後來,李處耘因與主帥慕容延不協,交相輪奏,被貶謫為淄州刺使,後憂憤成疾而死。

李處耘的長子李繼隆,字霸圖,以父陰補供奉官,因平定蜀川,被選為果、閬監軍。後又徵江南以寡破眾,宋太祖聞其勇敢,十分器重。接著在徵太原、禦契丹、取北漢、攻遼國中,料敵出奇,每得勝算,大功卓著,累遷任鎮州都監、環州團練使、侍衛馬軍都虞侯、指揮使、靈環等十州都部署、鎮安軍節度使、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傅、太師、府同三司。歷事三朝,謙謹保身。卒後賜贈中書令,謚“忠武”,與李沆、王旦配享真宗廟庭。

其次子李繼和,字周叔,亦以父陰補供奉官,三遷至洛苑使。他對鎮戍邊疆,很有見地,曾上書朝廷,“鎮戍當城,甚悉及言邊將,內憂窘之,外憂饞毀,宜賞厚恩深,不必事從中制,皆要務也”。後統兵擊衛埋族于天麻川,諸族皆懼,求內附。他歷任原、渭、儀都巡檢使,涇、原、儀、渭、並、代州鈐轄,殿前都虞侯。真宗以其精心戍事,甚嘉之卒後賜贈鎮國節度使。

其三子李繼恂,亦官至苑洛使、順州刺史。其長孫李昭亮,字晦之,四歲補東頭供奉官,累遷西上閣門使。歷任潞州兵馬鈐轄,代、贏、定十數州知州,成州團練使,寧州防禦,延州觀察使,感德軍節度觀察留後,殿前都虞侯,真定路都總管,武寧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中書門下平章事,昭德軍節度使等職。諳悉軍事,為政尚嚴,信義素著。真宗曾親書“親賢勳舊”賜之。卒後賜贈中書令、謚良僖。

其曾孫李惟賢,字寶臣,累官西上閣門使、高州刺史、莫州知州,善宣辭令,很受宋仁宗寵愛。

特別是李處耘德次女,天生麗質,聰穎敏慧。開寶六年(973),宋太祖趙匡胤為追念謫淄州刺史的李處耘,將其納予晉王趙光義為妃。開寶九年(976),趙光義繼承皇位,太平興國三年(978),封其為皇妃。因她恭敬莊重,才華橫溢,寬厚仁慈,深得宋太宗寵愛。雍熙元年,冊封為皇后.她視太宗諸子,皆如親生,對皇太子趙恒,精心撫育,情感甚篤,親如嫡母。至道三年(997),宋太宗駕崩,宦官王繼恩與參政知事李昌齡密謀,企圖廢掉太子,在這場爭奪皇位的宮廷鬥爭中,她堅定地同宰相呂端等大臣匡扶趙恒登上皇位,宋真宗繼承皇位之後,專門為她修建了萬安宮,稱其“萬安皇太后”,景德元年(1004),她辭世于宮中,被謚號“明德”,後世稱其為明德皇后。  

李坊村作為宋太宗趙光義寵愛的明德皇后的家鄉,其父兄又均是大宋名臣良將,況且李坊距宋朝京城汴梁亦不甚遙遠。因而宋代以來,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人口增加,大戶豪宅,鱗次櫛比;寺廟觀堂,而十有七;作坊店舖,買賣興隆;千祥雲集,物阜民安,很快成為上黨地區規模較大的村莊之一。三里長的街道之上,一里一座觀音堂,香煙繚繞嫋嫋,鍾磬之聲不絕,其他寺觀神廟也各佔福地,盡享人間香火。優其是創建於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的洪福寺,乃是“太祖徵河東,兵馬經此,帝望見紅粧,默祝保祐,果蒙靈應,後乃建寺,奉大士香火”的(見洪福寺內現存的《重修眼光聖殿碑記》)。

宋太祖趙匡胤徵河東,到上黨,《潞安府志》曾有這樣的記載:宋建隆元年,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叛亂,“帝自將徵李筠,圍澤州,克其城,李筠死之。進攻潞,李守節(李筠的兒子)降,大赦,免潞租一年”。由此可以看出,洪福寺正是太宗皇帝秉承太祖之意,為報答菩薩保祐太祖之佛法無邊、彰顯其皇恩浩蕩而下令在明德皇后的家鄉專門興建的,金代賜名宏福寺乃寓“諸佛降祥,百福駢臻,洪福齊天”之意也。宏洪福寺自創建以來,香火旺盛,佛事不斷,四方香客,蜂涌而至。金大定四年(1164),金世宗完顏雍還親自題額,尚書禮部又專賜洪福禪院牒碣,此碣現在仍然鑲嵌在眼光菩薩殿的東墻之上。整塊石碣高41釐米,寬48釐米,厚18釐米,青石質,上刻:“尚書禮部牒:洪福禪院。尚書禮部牒;潞州知度院僧德凈,狀告承買上黨縣西李大悲菩薩殿,自來別無名額,今納訖錢一百貫文,立洪福禪院,勘會是實,須令給賜者。惵奉勅可特賜洪福禪院,惵至準勒,故牒。大定肆年陸月。奉直大夫行太常博士權員外郎劉、中憲大夫行員外郎李、宣威將軍郎中耶律侍郎、中奉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學丞同知制誥修國史王”等文字。

洪福寺金代賜額之後,元至正九年曾大修,明隆慶九年又重修,明天啟年間裝繪了佛像,清乾隆年間再次修葺,從此規模漸宏。中軸線上,前有山門、天王殿,中有眼光菩薩殿、羅漢殿,後又大佛殿,兩側另有配殿、廂房、廊廡以及禪院、方丈院其中眼光菩薩殿、羅漢殿、大佛殿皆面闊三間,進深三楹,單檐飛出,九脊高立,殿頂平緩,琉璃筒瓦。殿身用小扶角石柱,柱身收剎明顯。鬥栱四鋪作單下昂,橫栱長度超過宋《營造法式》之規定。梁架明露,砍削規整;梁枋鬥拱, 構件奇特;施金貼粉,彩繪精緻。裝飾圖案以花卉為主,富於變化,色澤以石青、石綠、石黃、白粉為主,鮮艷、淳樸、渾厚,是研究宋金時期上黨地區木結構寺廟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明清兩代,李坊村店舖林立,商賈雲集,街道整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村上的耕讀之家、商賈世族、官宦門庭也日漸昌盛興旺。李氏家族世代為官,又出了一位皇后娘娘,當然家大勢大,佔了西邊大半個村,“三節樓,鐵裹門,四週高墻似堡壘”,人稱“鳳凰寨”。另外郭家、郜家的豪宅大院遺存,如今也依然保留著昔日的風采。堂號為“大德堂”的郭家,是一個亦農、亦商、亦儒、亦官的豪門世族,清咸豐年間,郭文甫、郭星照兄弟二人,皆因品行端正,被榮舉賚奏,同登仕職,其戚友共同在他們家門上拜贈巨匾一塊,上書“珠樹聯輝”四個金字,其家其他門上還挂有“德元基吉”、“天相吉人”等匾額,充分顯示了其家品德是善利之本,上天保祐好人的信念。李坊村還有一郜姓之家,其門上的“視履考祥”、“履信思順”、“其旋元吉”的匾額,全出自《易經·履卦·上九》,時時在提醒著世人“人生之路,艱難曲折,只有祥察自省,抬頭看路,方能一切順利,吉祥如意”。  

新中國成立之後,李坊村的生産力得到極大的解放,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依託豐富的礦産資源,興煤窯,辦砂場,跑運輸,開工廠,很快就成了全縣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先進典型。全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村容改善,村風文明,村民幸福,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直線上升,家家蓋新房,戶戶有存款,高檔傢具、豪華電器,比比皆是,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生活時尚,成為淘清河畔一顆璀燦的明珠。近年來,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李坊村又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他們抓住淘清河濕地治理改造、淘清河水庫治漏加固、南五龍山旅遊景區開發建設、城際快速通道動工興建的良機,加快了對村東古河道、村北水庫邊、進村主街道的改造治理,亂石滾滾的舊河道砌起了堅固整齊的石堤石岸,臭氣沖天的污水溝碹起了涵洞,,洪水肆虐的水庫庫汊建成了水上公園,垃圾成堆的村前空地辟為建身公園,進村之處築起了宏偉氣派的牌樓式村門。如今,走進李坊,村前楊柳依依、碧波盪漾、魚躍鳥唱,村中新居排排、乾淨整潔、舒適漂亮,村後青山碧障、嵐涌霧纏、風清氣爽,到處是一派和諧文明的景象。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