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縣振興村:特色引領建設美麗鄉村 三産融合催生休閒經濟

發佈時間: 2017-01-16 14:08:06 |來源: 中國網長治 | |責任編輯: 君君

 

振興村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長治縣振興新區境內,地處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南緣,北距上黨古城長治40公里,南距澤州古邑晉城50公里,毗鄰長晉、長安高速,臨近太焦、候日鐵路,離河南雲臺山、紅旗渠、山西皇城相府、太行山大峽谷及平順通天峽1.5小時路程,離喬家大院、平遙古城及王家大院2小時路程,離山西五台山3小時路程,離長治飛機場40分鐘路程,交通便捷、地理位置優越。

振興村四週群山環繞、翠綠掩映、氣候宜人,地處北緯38°線,年平均氣溫9℃,素有“無扇之城”、“天然氧吧”之稱。

近年來,振興村依託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態資源和工業基礎優勢,以“特”為先、以“文”為魂、以“旅”為徑,全力推進美麗休閒鄉村建設,實現了文化內涵與經濟産業相共生,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襯,三産發展與農業增收相融合,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美麗休閒鄉村發展之路。振興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全國農業綠色産業示範基地”、“中國生態文化村”、“中國鄉愁公園”、“中國避暑小鎮”、“中國最美休閒旅遊度假目的地”、“中國美麗休閒鄉村”、“2016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 “中國十佳小康村”等榮譽稱號,並從2013年至今連續四年入圍“中國避暑小鎮”百強榜,後兩年名至榜首。

一、以“特”為先、突出三“美”,建設風韻獨具的農民新城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縮影,美麗鄉村也是一個地方鄉情鄉韻的體現。振興村既是城市化山莊,也是田園化城市,其特色在於突出了三“美”,即山水相依的生態美、中西合璧的建築美、古今對話的和諧美。振興村原是一處坡高路陡、村容破舊的小山村,為改變村裏千百年來的落後面貌,建設一處生態宜居的新家園,于2007年開始對舊村實施整體搬遷、整體新建。建設之初,振興村就做了詳細的規劃方案,並制定三“不”原則,即對原有生態植被不破壞、對原有山水景觀不改變、對原有古建遺跡不拆遷,力爭實現農耕文明的傳承、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現代功能的開發。

1、護綠與植綠並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態美

振興村地處太行山腳下,山上蒼松滴翠,山腳碧水中流。為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的自然風光不被破壞,振興村實施了三大綠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綠工程。規劃建設了“五個千畝”種植基地——千畝乾果經濟林種植、千畝道地藥材種植、千畝小雜糧生産、千畝花卉培育和千畝有機蔬果種植,既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二是身邊增綠工程。對村內主幹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綠化,並建起牡丹園、芍藥園、月季園三座花卉園,村裏及周邊綠化總面積達到2000余畝;三是庭院披綠工程。為確保綠化理念牢牢紮根村民心裏,振興村大力倡導庭院綠化,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並免費指導種植。目前,全村綠化覆蓋率達到72%,每人平均綠化面積35㎡,綠化總投資達到6500萬元,展現出一幅村莊處處披綠色,極目之處滿眼春的生態畫卷。

在做好綠化工程的同時,振興村的水系建設已經做出規劃,村內所有主次幹道用水系環繞,形成大路成河,小路流溪,戶戶有橋的局面,力爭在綠樹與溪水的映襯下,形成“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聽雪”的美好景致,真正建成“綠樹灰墻紅花,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態休閒鄉村。

2、規劃與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築美

近年來,振興村共新建村民別墅式庭院569套,為確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在設計住宅時,充分考慮其外在形象與內在功能的統一,採用了傳統中式屋頂和西式陽臺、窗戶、欄杆的設計,既實現了三層小閣樓的儲物需求,也滿足了村民對採光、休閒的需要。

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不僅讓人耳目一新,而且保證了住宅功能的有效利用。同時,農戶實現了學業醫療保障化、日常做飯燃氣化、冬季取暖供熱化、用電照明光伏化、垃圾處理無害化的“五化”目標和道路硬化、院內綠化、村中亮化、統一供熱、統一供氣、統一供水、統一供電、通網路寬頻、通數字電視、通程式控制電話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標。

3、保護與恢復並舉,突出古今對話的和諧美

為確保農耕文明的記憶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振興村在新村建設中,堅持保護與恢復並舉,將一些相對完整的古建院落保護下來,並對一些重要歷史遺跡進行了恢復重建。目前,振興村共保護恢復古建院落9處,舊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蔭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處,新建極富古典風格的農民藝術館和工人文化宮兩處。並將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開發為民俗酒店,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在傳承中超越其價值的目的。同時,振興村內的四條街、九條路分別以仁、義、禮、智、信、賢、德、文、明等傳統文化精髓加崇字打頭進行命名,新建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的孝廉公園一處,真正實現了看古品今,古今對話的和諧統一。

二、以“文”為魂,彰顯三“色”,留住鄉愁鄉情的傳統記憶

文化是一個村莊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靈魂和動力,也是一方百姓對歷史文明的寶貴記憶。為使文化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魂之所在,守住根脈與記憶,近年來,振興村大力弘揚以體現農耕文明、民俗特色為主的“金”色文化;以傳承革命精神、先烈遺志為主的“紅”色文化;以牢記傳統美德、歷史根脈為主的“古”色文化,使之成為了振興村鄉愁鄉情的永恒記憶。

1、興辦“金”色文化,守住鄉情記憶

近年來,振興村先後建起了民俗酒店、農耕體驗園、村志展覽館等體現當地農耕文明、村史發展的場館,讓村民懷舊追昔有了陣地和載體。並組建起了八音會、秧歌隊、社火隊,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期間進行巡迴演出。特別是從2012年以來,振興村每年的二月十五都要舉辦根祖文化藝術節,以民俗演出、文化鑒賞等多種形式,讓村民牢記先輩勤勞儉樸、敬業持家的光榮傳統,使之成為振興人永遠向前的精神基因。

2、傳承“紅”色文化,秉承先烈遺志

為讓村民牢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於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振興村專門建起了紅色文化主題廣場。紅色廣場中間豎有銅鑄的毛澤東雕像,兩側分別為抗日戰爭主題廣場和解放戰爭主題廣場。主題廣場以浮雕和主題雕塑的形式再現了當年革命先烈的戰爭故事,無聲講述著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同時,振興村還建起了紅色收藏館,共收藏建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實物、像章、畫報五千余件。在每年的毛澤東誕辰日、烈士紀念日,振興村都要在紅色廣場舉辦大型的紀念活動。

3、弘揚“古”色文化,繼承傳統美德

振興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東漢時期,就有王莽趕劉秀、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傳説。山上的雄山書院,至今流傳著三閣老講學傳經、教化村民的故事。為使傳統文化的根脈不斷,中華美德代代相傳,除了在村內主要場所張貼懸挂傳統文化的版面之外,還積極邀請各類專家學者定期舉辦國學講座,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評選活動等。特別是每年的九九重陽節,振興村都將舉辦盛大活動,將鄰近村裏的近千名老人都請來,進行免費體檢、發放慰問品、合照全家福、舉辦闔家宴,讓中華民族愛老敬老的美德紮根在每位村民心中。

三、以“旅”為徑,融合三“産”,催生美麗鄉村的休閒經濟

振興村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獨具風韻的城鎮建設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優勢和條件,近年來,振興村瞄準打造北方最具特色鄉村旅遊度假勝地的目標,規劃建設了三大旅遊板塊,分別是振興雄山歡樂谷、振興民俗文化村、振興農藝博覽園。在鄉村旅遊發展中,振興村始終堅持把農業作為基礎,把農村作為平臺,把農民作為主體,服務三農、融合三産,有效推動美麗鄉村催生休閒經濟。

1、旅農相融,提升農業品質

鄉村旅遊的特色在田園,田園的風光在農業。如何使農業成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是振興村每個做鄉村旅遊所思考的重點。為了農業能更好的服務於旅遊發展,振興村于2011年,成立了鑫源有機農産品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6331畝。按照農業觀光、農事體驗、蔬果採摘、農藝博覽等功能,採用“公司+農戶+農莊”的形式,統一規劃、分片承包、自主經營。目前,振興村已建設特色化農莊六處,規模化種植基地三處,農藝博覽園三處,不僅豐富了種植內容,提升了農業品質,推動了旅遊發展,而且充分調動了農民的參與性、積極性,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

2、旅工結合,催熱城鎮建設

振興村鄉村旅遊的發展,集聚了大量人流、資訊流和資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開始關注鄉村。借助這個平臺,振興村積極推進農産品加工製造業和小景點、酒莊、城鎮住宅的開發建設。目前,振興村的農産品已涵蓋三大門類十余個品種,年産值達到2000余萬元。核心景區的鞦韆園、拓展訓練基地、跑馬場、民俗酒店全部由企業投資建設。同時,容納160余家商戶的商貿一條街和商品住宅樓已拔地而起,總投資達到了3.5億元。

3、旅商互促,帶動餐飲物流

為確保鄉村旅遊的鄉村特色,豐富吃、住、遊、購、娛的旅遊産品體驗。近年來,振興村推出了吃農家菜、住農家屋、購農産品、體驗農事活動等旅遊項目,鼓勵農民建設農家樂70余戶,民俗酒店六處,民俗養生會所九處,容納500人就餐的生態酒店一處。所有餐飲住宿全部以純綠色原生態的菜品製作為主,有效吸引了周邊旅客,已成為振興村一大主導産業。同時,開通了市區至振興的公交班車和旅遊直通車,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遞服務站。

截止目前,振興村年接待遊客30余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到2000余萬元。經過幾年來的建設發展,振興村已計劃形成“春到振興,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夏到振興,清風涼爽避暑山莊;秋到振興,碩果纍纍五穀飄香;冬到振興,雪山美景溫泉療養”的生態景致。

風到勁處始揚帆,乘風破浪終有時。在美麗休閒鄉村的建設進程中,振興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全國眾多的兄弟鄉村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和不足。今後,振興村將認真學習借鑒各地的寶貴經驗,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建設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要求,堅持走特色引領、三産融合的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度假勝地。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