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臨潁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暴中祥作論壇主題發言
發佈時間: 2017-01-15 12:10:45 |來源: 聯盟中國 | |責任編輯: 曹洋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參加第三屆綠色發展與生態建設新標桿盛典,並作交流發言。為此對本屆會務組的安排表示衷心地感謝。
下面我代表河南省臨穎縣就綠色産業發展、林業生態建設等方面向大家做一個彙報,我發言的題目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打造生態移居臨穎。
近年來臨穎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經濟轉型升級為中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加強生態建設、培育綠色産業、促進綠色發展,建設城鄉生態移居工作方面積極作為,實現突破。截至目前全縣共有林地面積1.35萬公頃,林木2100萬株,活力木聚集兩79.1萬立方米,林木覆蓋率26.2%,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9.5%,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84平方米,全縣形成了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通道林蔭化、農田聯網化、鄉村林果化的城鄉綠色一體化新格局。
先後榮獲了河南省平原綠色高級達標線,河南省綠色模範縣,河南省林業育苗先進縣,河南省林業生態縣等榮譽。2015年全國經濟農業生産即森林防火工作會議,在臨穎召開。
現在主要做法是:
一、統籌城鄉綠色,保證覆蓋城鄉的生態防護體系。
臨潁縣先後制定了《臨潁縣“十二五”林業發展總體規劃》、《臨潁縣林業生態建設規劃(2012—2017)》、《臨潁縣城區綠化總體規劃》,並根據省、市下達年度綠化目標制定了詳細的生態建設實施方案,為城鄉綠化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近五年,全縣累計完成造林綠化總投資5.56億元,新增綠化面積8.19萬畝。過去的幾年成為我縣歷史上生態建設投資最大、面積最大、品質最高、效果最好的時期,多次榮獲漯河市造林綠化先進縣稱號。
第一,樹立綠色城市理念,建設生態宜居新臨潁。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建設“水城臨潁、森林臨潁”的奮鬥目標,把營造優美、自然、舒適的人居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質,提供更多的生態産品,作為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增強縣域綜合實力的戰略舉措,強力推進“引水入城、綠滿潁城”生態工程建設,共完成綠化面積達530萬平方米,全縣面積百畝以上的生態公園達到13處。
一是高端定位,以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並請北京景觀與政府設計院對城區綠色的建設規模標準和特色進行高端定位規劃。確立了一心兩軸三廊多結點的景觀結構,打造兩大生態綠地走廊,依託城市景觀道路建設,打造一路一樹一景,落實綠色綠網。
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堅持“基礎設施修建到哪,綠化就跟進到哪”的原則,按照“一路一樹一景”和“四季常青、三季有花”的要求,引進配植紅葉石楠、日本櫻花、海桐球等20多個品種80萬株。先後對潁川大道、臨潁大道等23條主幹道進行綠化美化,實現了“喬、灌、草、花”格局合理、層次多樣,保證了一年四季景觀連續、主題鮮明,打造了優美秀麗的景觀長廊,同時,把高標準、高規格建設綠色空間作為立業之本,打造了開窗見綠的良好人居環境,區內入駐工業企業把廠房建設和綠化建設有機統一,實現了廠在花園中、人在綠中的完美融合。
三是引水入城,組團發展。依託城區五里河、黃龍渠綜合整治及景觀帶建設,啟動了“一閘兩河三湖四園”生態工程,把潁河水引入城區,圍繞五里河、黃龍渠兩條景觀河軸線。先後建設了50畝的潁川廣場、60余畝的荷塘、120多畝的梅苑、60畝的桃花潭,圍繞“一園一品”、“一園一色”栽植梅花、水杉、紫薇、銀杏等綠化樹種5萬多株,建設各具特色的街頭綠地20余處300多畝,構建了水清、岸綠、景美的空間綠化體系,為群眾休閒娛樂提供了良好的去處。
四是健全機制,強化管理。實行精細化管理,制訂城區公共綠地管護的各項措施,定期進行檢查、評分,著力提高綠化管護水準,確保綠化建設和管護工作持續快速推進。健全養護機制,與專業養護公司簽訂綠化管理協議,綠化施工單位嚴格按照包綠化、包品質、包成活的“三包”責任制要求,確保區內綠化植物成活率和保存率不低於95%,有效地提高了綠化養護品質;加強依法制綠,嚴肅查處違法佔綠、毀綠和任意改變綠地性質行為,確保了城區綠化工程建設成果。
第二,推進廊道水系綠化工程建設,打造精品生態防護體系。圍繞全縣密集的交通網路、河道溝渠,努力構築縱橫交錯的生態網路,按照大型河道、國道、高速公路兩側建設30-50米防護林帶。中型河渠、省道每側建設20-30米防護林帶,縣鄉公路每側栽植2—3行防護林帶,搭配綠化樹、灌木。
全縣新綠化、補植,國道、省道85.6公里,鐵路25.2公里,縣鄉道路1682公里,縣管河道4條88.6公里,幹渠13條252.3公里,河渠道路綠化率在95%以上。
在高標準農田林網建設方面,嚴格按照一路無溝兩行樹、一路一溝三行樹、一路兩溝四行樹、喬灌合理搭配的農田林網建設標準,對鄉與鄉、縣與縣之間林網空檔進行了補植補造,全縣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5%以上,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網的農田新格局,極大地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為農業生長持續高産穩産提供了生態保障。
第三,實施“雙示範村”綠化美化,建設環境優美新農村。以生態宜居、文明守法“雙示範村”創建為載體,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以村鎮為基礎、以農戶為單元,建設以環村鎮林帶、綠色休閒活動廣場、庭院綠化美化為主的生態綠化景觀,提高村鎮居民的生態環境品質。堅持以常綠、觀賞、花果為主,配以優良的鄉土樹種,喬灌花草有機結合,滿足了不同景觀效果的需求。
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村鎮綠化資金2000余萬元,對全縣30個“雙示範村”進行重點支援,完成新農村生態綠化建設5000畝,“雙示範村”村莊綠化覆蓋率均達到了55%以上,全縣已有七個鄉鎮被省綠化委授予“全省綠化模範鄉鎮”。
二、發展綠色産業,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增收
臨潁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列入農業産業化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工作。2013年6月,縣林業部門組織各鄉鎮相關領導、局班子成員及有關股室負責人,到江蘇省沭陽、杭州市蕭山區、常州市武進區、濟寧市任城區、許昌市鄢陵、信陽市潢川等地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激發並堅定了加快臨潁縣發展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的信心和決心。
同年8月9日,臨潁縣人民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苗木花卉産業發展的意見》,鼓勵引導全縣上下,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特色經濟林産業。短短三年時間,全縣面積在100畝以上的産業基地達到67家,總面積10.2萬畝成片的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基地落戶臨潁大地。
第一,科學佈局規劃,推動集聚發展。臨潁縣林業園藝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20多人,分成4個小組,歷時半個月,對全縣十五個鄉鎮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和目標任務,制定了比較系統科學的《臨潁縣花卉苗木産業三年發展規劃》。
規劃詳細規定了建設標準、品質要求,並把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到鄉鎮和有關部門,落實到村、組、地塊,保證了各級政府和部門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身上有目標,規劃的基本內容是:確定大郭、繁城、臺陳、固廂、皇帝廟、杜曲、石橋、窩城為重點鄉鎮,進而向其他鄉鎮輻射;以縣城周邊地域為核心,建設一批花卉苗木景觀園和特色林果採摘園;以京港澳高速、107國道、許泌路、逍襄路為主軸,建設“三縱一橫”四條花卉苗木産業景觀帶。
規劃分步實施,先示範基地帶動,再全面鋪開,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的形式,進行市場化運作,形成規模化、集群化産業發展格局,三年實現産業連線成片,總面積達到10萬畝,成為河南中部知名苗木花卉産業基地縣。同時,在縣城北部規劃建設一個佔地300的苗木花卉市場,實現産供銷一體化。
第二,大力招商引資,促進做大做強。臨潁縣創新工作方法,提出用發展工業理念發展苗木花卉産業,制定優惠政策及招商鼓勵機制,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凡是招商進入的項目視同工業項目對待,納入各級各單位招商引資考核,並給予表彰獎勵。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來資本投資林業生態建設,確保發展一批、壯大一批、提升一批、成功一批
第三,制定優惠政策,強化服務協調。一是政策扶持。縣政府出臺了《關於扶持林木及花卉産業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優先發展沿京港澳高速、107國道、許泌路、逍襄路“三縱一橫”花卉苗木觀光帶,著力扶持杜曲、大郭、巨陵、固廂、石橋等鄉鎮為主體的花卉苗木基地。
努力構建以縣城周邊區域為中心,重點鎮為節點,綠化生態村為支點,河流、交通幹道為連接的林業生態體系。對規劃發展區域內花卉苗木規模種植大戶、企業實施補貼政策,每畝每年補貼300元,連補三年。
二是項目支援。有效整合農業、林業、水利、電力、農業産業化等涉農項目資源向其傾斜,在企業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全面給予保障。先後整合潁河河道綜合整治項目,疏浚新潁河、整治河灘地3000畝,為全長6.5公里的潁河觀光帶建設奠定了基礎;整合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扶持以胡橋綠化園林公司、天翼公司等做大做強,僅2013年胡橋公司就新增花卉苗木基地2000多畝,新增天翼公司1000畝桃花種植基地。
三、綠色發展的實踐,為群眾創造了更多的生態福利。
第一,生態建設攻堅,為人民創造了優美的生産生活環境。
放眼臨潁,藍天共碧水,綠樹映紅花,臨潁人正盡情品嘗著綠色生活的鮮美。一條條生態廊道、環城林帶,猶如一道道綠色屏障;穿城而過的黃龍渠宛如玉帶,兩岸綠影婆娑,舞動出城市的嫵媚與靈性;千畝湖恰似明鏡,鑲嵌城中,輝映出城市的魅力與神韻;黃龍濕地公園、梅苑公園、桃花島公園等,似一條寬闊的風景帶,無處不秀著綠色風情;而那一個個小遊園又如一串綠珠,讓城區市民開窗見綠、出門進園。
黃龍濕地公園建設是縣委、縣政府決定實施的重大民生工程、生態工程,利用原有大面積連片窯坑廢棄地,高起點規劃建設的集蓄水、生態、景觀、休閒、文化于一體的綜合工程。公園佔地面積1600畝,其中綠化面積600畝,水域濕地面積800畝,濕地公園建設以尊重自然為原則,以豐富的水景為主題,形成“一心、兩軸、八區、十二景”的景觀結構。每到早晚、星期天、節假日在公園遊玩、鍛鍊的居民絡繹不絕。
臨潁縣“十公里城市生態水系”景觀帶,主要對城區段10公里河道清淤及沿線綠化景觀建設,總投資2.2億元,以黃龍渠整治為依託,選用優良鄉土樹種,兩側各建設100米寬的森林景觀帶,造林綠化面積達3000畝,打造黃龍渠濱水休閒帶,修建多樣化、多功能的城市活動場所,滿足不同的功能需求的城市生態休閒空間,促進人文與生態的互動與交流,創造環境優美、風景宜人的生態人居休閒環境,烘托現代城市氛圍,彰顯城市魅力。
同心小師社區位於臨潁縣固廂鄉,面積700余畝。社區綠化景觀堅持生態多樣性原則,使用喬木、花灌木及地被植物合理配置,既有通透的活動空間,又有喬灌草搭配的復層綠化結構。社區一期綠化用地面積約83000平方米,垂直綠地面積1300平方米,喬木株數5100株,花灌木株數6300株,綠化覆蓋率42%,目前,經過高標準設計、高標準施工,喬木、灌木、草坪層次分明,初現了水綠相映、四季有花、人與自然融合的綠化景觀效果。
第二,綠色産業發展,為群眾找到了一條致富的新路子。
苗木花卉及特色經濟林産業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於一體,是典型的低投入、高産出産業。種植花卉苗木的經濟效益是農作物種植效益的5-10倍,栽植一棵法桐成本只需3元左右,三年後能賣到20元每棵,一畝地年可實現利潤約1萬元;種植一畝嫁接盆栽桂花,三四年後可交易,每畝地每年可實現利潤2萬元,五六年後出手,利潤可達到3至4萬元。其中廣玉蘭、紫薇、龍柏等種植6年後再出售,利潤不菲,這將是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型的一劑良方。
依託外地招引的龍頭企業和林業專業合作社,通過訂購銷合同、提供技術或資金等方式,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走“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起到防範市場風險“減震器”的作用,實現企業發展和産業增效、農戶增收的良性互動發展。目前,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縣已發展10-50畝規模的家庭林場50多家。
實踐證明:生態文明內涵非常豐富,涵蓋了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環境和生態制度等內容,不是單純的節能減排和環保問題。通過對傳統産業進行生態化改造,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相信臨潁的明天會更好!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