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
發佈時間: 2016-12-12 10:27:35 |來源: 聯盟中國 | |責任編輯: 曹洋
(二)統籌推進村莊建設和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我市根據不同區域類型探索並實踐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編制了“兩圖冊一導則”(效果圖、立面圖和施工技術導則),按照“一鎮一風格、一村一特色”推進村莊建設,深層次挖掘蒙元文化、農耕文化、西口文化,將獨特文化元素提煉運用到農牧民住房、嘎查村活動陣地、景觀小品、村標村牌設計中,讓村莊建設佈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比如,烏審旗的神水臺村、伊金霍洛旗的龍虎渠村、準格爾旗的小灘子村等村莊建設各有所長、各具特色,充分彰顯出鄉愁之美。因地制宜、分類實施,集中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全市累計完成危房改造13.5萬戶,實施了29.8萬人安全飲水工程,完成街巷硬化9881公里,改造升級農村電網15166公里,安裝戶戶通設備12.9萬戶。在農區,充分考慮嘎查村地緣特點、人口規模、基礎條件、産業佈局等實際情況,堅持危舊房改造與村容村貌整治有序銜接、同步推進,配套建設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探索推行就地改造、集中建設、完善提升等建設模式。在牧區,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以牧民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切入點,採取分散建設與整村推進、新建改造與查漏補缺相結合,為人口相對集中的村社通網電、通柏油路、實施集中供水工程,對居住偏遠分散的牧戶採用“風光互補”解決通電難題,鋪設砂石路滿足牧民出行需求,採取分戶取水的方式解決安全飲水問題,既節約成本又有效解決了牧民生産生活問題,全面提升了牧民生活品質。
(三)統籌推進農村牧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準。不斷加大對農村牧區公共服務投入,加強農村牧區服務體系建設,累計建成校舍22所、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374所、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536個、便民連鎖超市620個,養老保險和高齡津貼實現應保盡保、按期足額發放。一是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和較大自然村配套建設了各具特色、功能全面的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幼兒園、便民連鎖超市,在農村牧區社區服務中心設置了農牧民大講堂、遠端教育室、農牧業服務站、便民服務大廳等綜合性服務站,有條件的社區增設畜牧交易中心、土地流轉中心等社會化服務場所,切實提高了農村牧區公共服務水準。二是創新公共服務方式。對人口分散的牧區和不適宜集中建設的偏遠地區,按照農牧民需求,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流動醫療衛生車、流動便民超市服務車,通過流動服務、巡迴服務的方式,建立起了“點集中、線支撐、圈覆蓋”的農村牧區公共服務格局,讓分散農牧戶不出家門就能享受文化娛樂、醫療體檢、配送日用品和蔬菜等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牧業旗鄂托克前旗將備有15種常用、應急藥品的小藥箱免費發放給距離衛生院10公里以外、45歲以上的農牧民,實現了“健康小藥箱”全覆蓋。三是豐富完善服務功能。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在東勝區、準格爾旗等條件成熟地區,升級農村牧區便民超市運營體系,增加農資供應、繳費業務、農畜産品銷售等服務內容,建立電子商務平臺,引導電商企業、快遞物流企業、金融支付企業和行銷服務企業加入平臺,支援返鄉有志青年、貧困大學生等創業群體設立電商服務網路,依託豐富的線上線下資源,形成“平臺銷售+網路代購+公共服務+物流配送”為一體的農村牧區電子商務服務體系,把服務送到農牧民家門口,促進城鄉商品流通。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蘇米圖蘇木查汗敖包嘎查轄區,牧民的孩子就近上幼兒園
、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烏蘭烏素嘎查
(四)加大農村牧區産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力度,為美麗鄉村提供強有力的産業支撐。全面深化農村牧區改革,推動産業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與美麗鄉村建設互動雙贏。一是加快土地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制定出臺《土地草牧場規範流轉意見》,全面推開土地草牧場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流轉175萬畝耕地、689萬畝草牧場,建成生態型家庭牧場1170戶,登記註冊各類專業合作組織4500家,培育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牧業産業化加工企業194家。二是調整種養結構,延伸産業鏈條。開展玉米結構調整和“糧改飼”工作,調減壓縮籽粒玉米種植53萬畝,大力培育主導特色産業,逐步改變傳統玉米“一糧獨大”的種植格局。支援農牧業主導産業發展壯大,鄂托克旗、烏審旗、伊金霍洛旗和東勝區傳統農牧業優勢項目穩步推進,加快對現有農畜産品進行品牌整合,向品牌要效益,建立一批綠色農畜産品生産加工輸出基地,實現産加銷經營一體化。三是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産業多元化。以全域旅遊理念為引導,支援社會資本投向休閒度假、旅遊觀光、農耕體驗、民族手工藝等文化旅遊項目,涌現出“九城宮”“萬通旅遊度假村”“水鏡湖休閒度假區”等發展前景良好的休閒農牧業企業和“農家樂”“牧家樂”,鄉村旅遊迅速崛起,初步實現了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農業大旗達拉特旗的林原村,依託保善堂蔬菜、鄉村騎行道和“棟房花燭院”鄉村旅遊民宿基地等富有特色的景觀,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走進鄉村,體驗鄉村生活,拓寬了農牧民增收渠道。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