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師傅的“工匠精神”是怎麼煉成的?
發佈時間: 2016-07-28 09:13:44 |來源: 中新網 | |責任編輯: 沈曄
日前,李克強總理在“世界青年技能日”的批示中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推動中國製造實現轉型升級。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就提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産,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匠者”一詞最早見於《莊子》,最初指木匠。如今,工業化早已取代了當初手工匠者的生産方式,那麼,在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現代企業又如何弘揚工匠精神呢?
7月26日,中新網媒體採訪團走進天津康師傅,在一包速食麵、一瓶水的誕生過程中,解讀一家食品業巨頭是如何通過對細節和品質的追求來踐行現代“工匠精神”。
工匠品質: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首先表現在對於産品品質精益求精。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精確”的傳統,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説法。隨著生産和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對很多事情不再追求細節完美,但在企業生産中,這種精益求精的“笨”精神,依然是現代工匠應有的精神。
正如康師傅去年上市的新品“愛鮮大餐”中的三塊肉片,雖然只是配料之一,但康師傅為了讓消費者有從口感到營養的良好體驗,硬是投資3億元建造了全國第一、世界最大的專業冷凍乾燥工廠來確保肉片的品質。而“愛鮮大餐”這款産品本身,革新了面體和加工工藝、升級了口味和吃法併發明瞭新包裝,在多項技術上都獲得了突破性地創新,更是歷經8年的研發才得以問世。
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還體現在,康師傅首創了圓形面餅,並且在面餅上做出一個凹槽,從而在運輸過程中,有效規避包裝破損。康師傅還首創折疊叉子,可以更好的確保料包不被叉子的齒尖劃到,確保食品安全。為了解決了面桶燙手的問題,康師傅率先採用了中空隔熱環保面桶。
不論是用小小醬包承載的舌尖文化、中國獨有的折疊叉的便利、還是由方變圓的面餅形狀革新、環保中空隔熱紙桶的人性化設計,這背後凝聚著科學和技術的結晶,更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真實再現。
工匠態度:專注、堅持
對於産品品質的專注與堅持,亦是工匠精神的內涵所在。對於食品加工企業來説,更是如此。
康師傅在2016年5月成功加入了國際瓶裝水協會(IBWA),74家加工廠現場水準均達到IBMA標準。IBWA官方對康師傅每個工廠執行90項審查,審查範圍包括:工廠設備及環境、製造流程、管控機制、原水和成品品質之現場及書面審查。
據了解,康師傅旗下全部工廠(新建在建廠除外)都已取得ISO9001品質管理體系認證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並對原料、生産、産品進行嚴格把控,各種原料如生産用油及最終産品每年受檢350萬次,食安中心具備對1500多項風險危害物的檢測能力,可針對各種潛在食安風險主動監測,以確保産品安全可控。
此外,康師傅還斥鉅資引進了國際先進的QTOF質譜儀,對所有1100余種可能的農獸藥殘留和有機化學污染物進行定性掃描篩查分析,確保産品風險可控才准許上市。
可以説,對於産品品質和安全的專注和堅持,正是康師傅得以成為國內領先的食品巨頭的安身立命之本,而這種專注與堅持,何嘗不是現代化企業最可貴的工匠態度?
匠心獨具:傳承、創新
我們常常用“獨具匠心”來形容一件産品或作品的創造性、獨特性。我們企業生産者、技術研發者就是當代之“匠”,工匠精神還體現在要具有匠心,這種匠心具體到企業生産中,就是要具有創新精神。
仍以康師傅為例。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神、源遠流長,康師傅速食麵産品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與創新,至今已推出超過240種口味來滿足國人多樣化的需求。
多年來,康師傅從事美食研究的神秘團隊走遍了大江南北,品嘗收集各地美食,聘請星級大廚專業指導,只為研究如何將不計其數的中華美食通過這樣一碗小小的速食麵帶給消費者,讓離鄉背井的遊子能夠很便捷地就享受到家鄉的味道。
最近康師傅更是以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大的95後的需求喜好為導向,研發出國內首創的胡椒口味高湯麵——康師傅黑胡椒牛排面和白胡椒肉骨面,這樣黑白配的辛力組合給消費者的味蕾帶來全新的享受。
可見,工匠精神並非高大上的概念,工匠就是“手藝人”,如康師傅做面,若始終以做給家人吃的“ 良心”和“手藝”來做,這小小一碗麵便成了人間美味。事實上所有企業都是如此,中國製造要成功轉型升級,本土品牌要贏得消費者長久青睞領跑世界,心無旁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致勝法寶。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