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年間:三大領域率先突破
發佈時間: 2016-03-11 10:16:22 | 來源: 新華網 | | 責任編輯: 沈曄
2014年2月,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2015年6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下發;2016年2月,《“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印發實施……兩年間,産業、交通、生態等三大率先突破,引領這片面積21.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億的土地走向協同發展。
産業協同進入“熱戀期” 區域經濟動力十足
去年8月下旬,在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首鋼京唐二期項目正式啟動,項目建成後,首鋼將成為中國年生産能力最大的單體鋼鐵廠。
首鋼京唐項目所在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正是京津冀三地構建“4+N”産業合作格局重點打造的四大平臺之一。以四大平臺為依託,兩年來,京津冀地區的産業協同穩中提速,一批重大産業合作項目相繼建設落成,不少頂尖人才分別奔赴三地,三地産業協同進入“熱戀期”。
點滴成果的積累,帶來産業格局的“巨變”。兩年來,張北雲聯數據中心開工建設,曹妃甸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已核準,北汽集團黃驊整車項目建成投産,北京22家生物醫藥企業項目在滄州開工建設……據統計,2014以來,各類京企在津、冀投資項目分別達865個、6431個,資金分別達到2403億元、5686億元。
産業協同需要注入創新活力,作為協同創新的“領頭羊”——中關村不辱使命。目前,中關村企業在河北設立分公司1300家,投資成立子公司768家;在天津設立分公司603家,投資成立子公司658家。立足中關村科技優勢的協同創新,一些古老的工業開發區煥發了新生。
軌道上的京津冀出行因此而改變
拿著一張交通卡,可以在京津冀地區暢通無阻;乘坐城際鐵路,一小時就可以遊遍京津冀;隨著高速公路“斷頭路”的打通,進京將不再艱難……隨著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推進,曾經的夢想正照進現實。
正在進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描繪了三地交通一體化的美好藍圖:為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與中國鐵路總公司一起成立了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間的建設里程將達到1333公里。
國內多家航空公司已經開始針對京津冀協同空運推出“空鐵組合産品”,例如,乘客從北京南站乘坐20分鐘一趟的京津城際列車,再無縫對接天津地鐵2號線、直達天津機場候機樓,全程不到一個半小時。
“京津冀城際鐵路網規劃年限為近期2020年,遠期2030年。”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苗子簃介紹,“規劃目標是在中部核心區主要城市形成0.5到1小時交通圈,中心城市之間形成1到2小時交通圈,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形成0.5到1小時通勤圈。”
2017年,京津冀三地將實現區域內公交、地鐵“一卡通”互聯互通。北京、天津等6座城市將成為中國第一批試點“交通一卡通”的區域。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容軍介紹,139條公交線路作為首批試點實現京津冀一卡通互聯互通。
共用“綠水青山” 京津冀崛起“綠色長城”
從八達嶺到司馬臺,再到金山嶺,三座長城作為古代北京的軍事防禦屏障,早已聞名遐邇。如今,一座“綠色長城”正在崛起。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保領域的典型樣本,三地正緊密攜手、深度合作,共建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這已經成為京津冀三地幹部群眾的共識。從保護區域水環境,到共同防治大氣污染,從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到構建區域旅遊合作廊道,京冀跨區域生態文明建設也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以大氣治理為突破口,京津冀協同發展得以推進。“京津冀三地的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力度加大。”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海臣介紹,兩年來,10萬畝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10.3萬畝密雲水庫上游稻改旱等一批生態合作項目全面完成。
2013年9月,北京市牽頭成立了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建立了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
“通過全力推進聯防聯控,京津冀區域空氣品質明顯改善。”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介紹,2015年京津冀三地空氣中PM2.5、PM10、SO2和NO2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17.5%、16.8%、27.1%和5.1%。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