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程並強:打好國企改革創新發展的攻堅戰
發佈時間: 2016-03-11 09:45:18 | 來源: 環球網綜合 | | 責任編輯: 沈曄
從“新常態”到“供給制改革”,從“一帶一路”到“五大理念”,在一個個嶄新而又高頻率出現的詞彙背後,是我國不斷改革創新過程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以及挑戰。
如今,我國已跨入“十三五”開局之年,作為一家有著近70年曆史、跨涉多個行業領域、榮譽卓著的大型老牌國有企業,中國五冶集團如何在新環境下“順勢而為”、“逆流而上”,切切實實地擺在了全體員工面前。
3月9日,“對話新國企·加油十三五”訪談節目在團中央網路影視中心、中國青年網舉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五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程並強就“深化改革增強發展活力”發表看法,暢抒己見。活動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國資委新聞中心、《國資報告》雜誌社主辦,國資委資訊中心協辦,訪談由《國資報告》雜誌總編輯蘇桂鋒主持。
以改革促發展:打好國企提質增效的攻堅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裏,李克強總理在國企改革部分提出以改革促發展,堅決“打好國企提質增效的攻堅戰”。對此,程並強認為,提質增效是國有企業在國家轉型創新發展過程中的最終目的,“中冶集團提出做‘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産業領跑者’的新發展戰略,實際上就是提質增效的具體體現。”
為此,程並強進一步解釋道,源於在冶金建設行業的悠久歷史,中冶集團先後承擔了國內90%以上、世界60%以上大中型鋼鐵企業的規劃、勘察、設計和建設工程,在鋼鐵冶金八大部位、19項工藝單元的核心技術都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其核心就是瞄準國際市場,在提出的三年目標中,中冶集團力爭將佔據全球冶金項目建設的比例從60%提高到80%。
對於如何打造基本建設的主力軍,程並強介紹道,“從冶金建設轉向市政、交通、民建等更廣闊的市場,這些市場將成為我們基本建設的主戰場。”在程並強看來,內抓管理、外抓市場,抓全過程的生産經營,來促進成本的降低,促進企業效益的提升,這也是提質增效在市場改革方面的體現。
其實,憑藉60多年的技術積澱,中冶集團早已成為國家新興産業的領跑者。圍繞國家改革發展戰略,中冶集團乘勢轉航,把在冶金等工業領域對“水電氣”的技術優勢延伸到市政民用領域,率先成立中國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美麗鄉村與智慧城市技術研究院,並成立國內首家管廊專業化公司,設立國內首支千億級城市綜合管廊産業基金,全力搶抓新興産業市場機遇,搶佔戰略制高點。
作為五冶集團的掌門人,程並強也在提質增效方面落實了方向,“一是從技術上下功夫,使得我們的産品工程承包品質最優,從勘察設計、項目論證到工程承包最優,使得産品的經濟指標最好、品質最好、速度最快。”
“其次,在提升設計服務的同時,通過加強管理來提質增效,從2014年開始,我們在企業全過程全員實施精細化的經營與管理,把經營管理的各個部位、各個控制點劃分到各個崗位、各個專業上去。”程並強介紹道。
供給側改革:去産能、結構調整、市場開發、市場治理要有機結合
如果説提質增效是從企業本身微觀層面詮釋改革創新,那麼面對國家全力推動的供給側改革這樣一個宏觀層面的經濟結構調整,跨涉多個行業領域的五冶集團又該如何應對?
對此,程並強的理解是去産能化並不是唯一答案。“供給側改革,確實要把一些附加值不高、能耗過大、富餘的産能去掉。但關鍵是供給側改革不是單純的去産能,其核心是把供給側的供給産品怎麼改革的更適應社會的需要、適應市場的需要。”
程並強認為,當前冶金企業産能過剩有目共睹,但冶金鋼鐵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企業,是最基礎的工業基礎。冶金鋼鐵企業為共和國的發展,特別是近三十年改革開放的發展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
為此,程並強的觀點是對鋼鐵産品不能一概而論。“在鋼鐵企業改革過程中,部分産品急需換代升級,但也有一些産品仍然暢銷。因而,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把去産能和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把去産能和國際市場開拓結合起來,比如説東南亞市場、‘一帶一路’市場,將是可行之道。”
此外,程並強將大力打擊假冒偽劣産品也列為去産能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前市場上還是存在部分正規産品被偽劣假冒産品擠壓的情況,這就要把去産能、結構調整、市場開發,特別是國際市場開發和市場治理有機結合起來。”
當然,對於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去産能過程中合理安排處理好去産能員工的安置,來保證社會穩定的問題,程並強同樣認為不容忽視。
從生産型企業轉變成生産服務型企業
採訪中,程並強談到,對於五冶集團而言,轉型不僅僅是施工對象由鋼鐵工程轉向市政、民建、交通等其他領域,也存在提升工程承包企業的服務範圍,即由單一的工程施工承包,轉向工程承包加工程服務,也就是由生産型企業轉變為生産服務型企業。
此外,由産品型企業變成産品加運營型企業,包括項目投資、資本運營也是五冶集團實施轉型的方向。“我們企業在面對冶金産能過剩時提出轉型提升發展,從冶金轉向非冶金,從生産型轉向生産服務型,從産品經營轉向産品加資本服務,應該説我們經濟效益增長大於經濟增長,同時做到了職工收入和職工效益的同步增長,這就恰恰實現了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提質增效。”程並強介紹道。
然而,擺在五冶集團面前的並非通途大道,程並強指出,當前施工企業大多數的工程建設還延續著舊的體制模式,即設計、勘察、施工、設備採購分段招標,甚至將一個工程承包分割成若干個標段,雖然從政府招標程式來看符合相關規定,但是卻不利於整體工程的責任落實,造成各負一攤,只對過程負責,不對結果負責,這也不符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的要求。
程並強認為,分階段公開招標的劣勢顯而易見,不利於國家提倡的改革發展戰略,這樣造成了國有企業在改革提升過程中的困惑。“最大的困惑在於當前有關國家的一些政策、法規、招投標採購不配套,對企業轉型提升形成羈絆。因此,兩會期間我發言提出清理現在有關政策法規,讓這些不配套、過時、相互矛盾、又相互空白的政策法規能夠一致起來,來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轉型,推動産品的換檔升級。”
轉型是否成功,需要市場去檢驗,在實踐過程中,五冶集團一直未停下探索的腳步。面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所帶來的難得機遇,五冶集團積極參與其中。程並強告訴記者,“作為國企而言,首先要把本身的發展方向與國家發展戰略調整一致,後者實際上就是未來的市場,也是企業本身的發展機遇,融入進國家戰略,自己發展了,也能促進地方建設,形成多贏局面。”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