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
發佈時間: 2015-12-28 16:21:49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一、名山區基本概況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是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的結合部,東距成都110公里,幅員面積614平方公里,轄9鎮11鄉、192個村,總人口2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萬。川藏公路、成雅高速公路、成名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是雅安的前門店,成都的後花園。名山歷史悠久,西元553年,始建蒙山縣。西元593年,改蒙山縣為名山縣至今。201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名山縣,設立雅安市名山區。
“4.20”災後重建紅草新村
名山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雨量充沛,區生態優越,森林覆蓋率達47.6%,空氣品質達國家一級標準,水品質達國家二類標準,被譽為“綠色世界”、“天然氧吧”。出産非常豐富,有水稻、玉米、油菜、小麥、馬鈴薯、紅苕等糧油作物,也出産獼猴桃、梨、桃、柿、李等水果以及各類蔬菜,豬、羊、牛、兔、雞、鴨、鵝等畜禽等是全省重點養殖基地縣。
名山被譽為“仙茶故鄉”,以茶為特色,因茶而聞名,是世界植茶始祖吳理真的故鄉,境內蒙頂山是世界茶文化發源地,世界茶文化聖山。茶是名山強區之路、興業之基、文化之魂、富民之本。
二、名山區中國美麗鄉村建設情況
從2014年起,名山區委、區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實施後發追趕的戰略部署,以“4.20蘆山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為契機,以生態文明示範建設為統領,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獨特、茶産業規模經營、茶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的組合優勢,圍繞蒙頂山、百丈湖、清漪湖景區和百丈到上裏百里茶文化走廊建設,做到美麗鄉村“科學規劃佈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村文明身心美”和“宜居、宜業、宜遊”目標,大力實施基地提質、茶林立體、茶畜迴圈、主體帶動、旅遊拉動“五大增效行動”,力促農業農村加快重建、加快發展和幸福美麗新家園,建設精品旅遊村寨17個,幸福美麗新村17個、農村新型社區18個,建成標準化茶葉基地30萬畝、“豬+沼+茶”迴圈茶園5萬畝、“茶葉+桂花”、“茶葉+銀杏”立體套種園10萬畝、機電噴灌設施茶園500畝,自流灌溉20萬畝,推廣黃板、頻振式滅蛾燈等物理防治茶園6萬畝,建成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50個,年出欄生豬61萬頭,出籠禽200萬隻,引進實施“1+4”現代農業發展模式,9家茶葉産業化龍頭企業與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7個(其中3個省級示範專合組織,1個市級示範專合組織),茅河鄉香水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産業化主體帶動面達87%,實現了名山鄉村社會經濟科學規劃佈局合理,生態和諧、環境優美、村容整潔,産業支撐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鄉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文明健康平安,達到了環境宜居,産業宜業,生態宜遊。
(一)科學規劃佈局,樹立美麗鄉村標桿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名山區以蒙頂山鎮蒙山村、茅河鄉臨溪村、雙河鄉騎龍村等精品旅遊村寨17個,新店鎮陽坪村、蒙陽鎮周坪村等幸福美麗新村17個,解放鄉月崗村、中峰鄉四包村等農村新型社區18個為建設重點,開展以點帶面、以面帶全區的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共新建2377戶,累計投入84720萬元,其中國家投入37180元。同時確定以第一輪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為平臺,確定茅河鄉臨溪村、龍興村,萬古鄉紅草村、百丈鎮王家村、雙河鄉騎龍村5個行政村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試點村,計劃從2014年2月到2016年11月底,用三年的時間將試點村建設成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具有名山特色的“山、水、茶、園、林、路”融為一體的幸福美麗新村示範村。經過近一年來的大力建設, 5個幸福美麗新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均突破萬元大關,實現平均水準高於全區20%的目標,基本建成幸福美麗新村。
1、有序推進茶鄉新居建設。按照“有利生産、方便生活、尊重自然、體現特色、保護文化”原則,以災後恢復重建為契機,全面啟動5個新村聚居點、335戶農房建設。目前,5個新村聚居點農房建設已完工335戶,完工率100%,王家村已全面完成新村聚居點基礎設施建設,臨溪村、龍興村、紅草村、騎龍村正在實施新村聚居點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5個幸福美麗新村試點村建設已整合國土、農業、林業、紅會援建等各類項目資金7820余萬元,群眾投入和投勞折資5500余萬元,為幸福美麗新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在啟動新村聚居點建設的同時,5個建制村同步啟動5個、1304戶舊村落改造提升,5戶傳統院落保護,初步形成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生態茶鄉田園新村。累計完成“四改、三建、三清”共2021戶,清理溝渠8公里、雜物920噸;新遷通天然氣入戶490戶,硬化入戶、入組公路2千米,幸福美麗新村環境優美、生態良好。
2、特色引領主導産業發展。每個村培育1至2個主導産業和主導産品,更加注重農旅結合:臨溪村、龍興村重點以茶苗繁育、鄉村旅遊服務業為主導産業;紅草村重點以生態茶園、商貿服務和“茶+貴”立體觀光農業為主導産業;王家村以生態茶園、“豬-沼-茶”迴圈農業為主導産業;騎龍村以萬畝觀光茶園、“茶+梨”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服務業為主導産業。新建茶家樂2家,改造提升茶家樂3家。積極培育和推廣“三品一標”,加大職業農民、專業大戶、專合社培育力度,積極引導和支援專合社發揮社會化服務功能。
3、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啟動實施14.86公里入組路、4.4公里入戶路,鋪設供水管網9公里,100千伏變壓器5個、電網10.5公里,太陽能路燈260盞,寬頻覆蓋率100%。建立健全垃圾轉運處理制度,新建垃圾轉運池8個,公共廁所1個,聘請保潔人員5人,初步實現村莊垃圾分類收集、封閉運輸和無害化處理。完成入戶沼氣池建設540戶,編制並上報5個幸福美麗新村啟動成片改擴建小規模養豬場圈舍和沼氣池等糞污處理設施項目,著力解決農村養殖面源污染。
4、合理優化公共服務配套。全面推動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和“1+6”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結合,按照室內面積不低於300平方米的要求,新建村級活動中心5個 、村民活動廣場6536平方米,配套綠化工程3900平方米,幼兒園1個,配套完善5個建制村的體育器材等休閒設施,農村寬頻覆蓋實現100%。充分發揮農村公共服務運作維護資金作用,完善事業農民生産生活方式轉變要求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抓好農村公共服務事業建設,新農合參保率100%,農村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五保老人、留守兒童得到合理有效安置,真正實現“人有所居、居有所樂”。
5、創新提升社會管理水準。創新基層治理方式,以建設服務性黨組織為目標,著力提高村支兩委班子政治意識,加強村、社幹部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能力建設,探索建立致富能人帶領群眾奔康致富的激勵機制。加快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逐步引導新村自建委員會向自管委員會轉變,推進政府管理和群眾民主自治有機結合,初步形成“村民約定、自願遵守、自我監督、自主管理”的新型治理模式。通過開展“文化下鄉”、“廣場舞比賽”、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建設等形式多樣的群眾活動,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發展壯大茶産業,創業增收生活美
我區堅持“茶業富區”發展戰略,狠抓茶葉産業是強力發展:一是實施安全高效茶葉基地建設,一鄉一品,帶動全區農戶種植管理好茶葉,推動面積規模擴大,産量提高,效益提升。二是茶葉服務體系建設日臻完善並有效開展工作。區委、區政府成立了茶葉産業和茶文化領導小組,組建了區茶業發展局,組織、指導和協調全區茶業發展;加強農業、工商、質監等部門行政執法監管;各鄉鎮成立了茶業發展領導小組,落實了鄉鎮茶技員。區茶業協會、茶業商會和茶葉學會及其他涉茶群眾團體(民間組織)都各盡所能,為全區茶業發展和茶文化弘揚發揮積極作用。名山區正積極建設規模宏大、功能完善、規範有序的茶葉交易市場,暢通茶葉行銷渠道,服務輻射西南乃至全國。三是大力發展茶葉的加工經營,全區茶葉加工企業1600余家,實現工業總産值達23億元,銷售收入2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茶葉加工企業17家,實現工業總産值10億元,銷售收入9億元。先後成立了8家蒙頂山茶業集團公司,在政策和資金上進行相對集中和重點傾斜,千方百計支援集團公司把“蒙頂山茶”做響、做大、做強。通過引進和培育,全縣省、市、縣級龍頭企業達19家,其中茗山茶業、朗賽茶廠、蒙頂皇茶躋身農業産業化省級龍頭企業行列,形成以名優綠茶為主的種類齊全、加工精細、有一定規模和産品經營層次的産業格局。四是高度重視茶葉産品品質安全,加大了農資市場的執法監管力度,逐步建立了農資連鎖經營制度和農資銷售備案制度,從源頭上防止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資流入基地。建立起了“以區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的茶樹病蟲害監控體系,在鄉鎮建立5個茶樹病蟲害專業監測預報點,制定了茶園安全生産管理的病蟲害預報制度,及時準確發佈病蟲預報資訊,減少施藥數量和施藥面積。每年完成茶園管理、安全生産、採摘等技術培訓20期、培訓茶農3000人次以上,印發生産技術資料1萬餘份。五是品牌建設成績蜚然,蒙頂山茶獲得國家原産地域産品保護(現已更名為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名山已創建成全國首批無公害農産品(茶葉)生産示範基地縣、全國茶葉高産優質高效標準化示範區、全國“三綠工程”示範縣、國家星火計劃優質茶産業化示範基地縣、國家級茶樹良種繁育基地縣、四川省名優茶示範基地縣、四川省“南茶北草工程”蒙頂山茶項目中心區。我區被評為全省現代農業産業(茶葉)基地強縣。2013年被全區農業部驗收審定“全國綠色食品原料(茶葉)標準化生産基地”。名山制定和完善了蒙頂山茶品質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蒙山茶》國家標準(GB/T18665—2008)(修訂版)頒布實施,四川茶葉檢測中心在名山建成運作。2015年浙江大學、《中國茶葉》等聯合調查組對“蒙頂山茶”公共品牌價值評估達17.44億元,全國排名第十七位,四川排名第一。
截止2014年底,全縣茶園面積達33.2萬畝,佔全國茶園面積的0.8%,全省的8.0%,雅安市的48%,全縣農民每人平均茶園面積1.39畝,産量達4.60萬噸,農民鮮葉産值達16.22億元,綜合産值50億元,農村每人平均擁有茶園面積均居全國第一,茶葉産量産值、良種化率、機械化率、良種茶苗繁育等指標名列全國前茅,茶業一項實現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5083元,佔當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9772元的52%以上,全區98%的村産茶,90%的農戶以茶為生,茶葉産業已成為我縣農民賴以生存和增收致富的主導産業,茶業直接帶動本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向茶葉産業轉移,常年達到1.1萬人,季節性轉移6萬人。茶葉産業的發展,使名山區承接三峽移民550人、瀑電移民5600余人,實現了“能接收,安得下,有項目,能致富”的移民目標。據不完全統計,全區農村現有小汽車和運輸車1.52萬輛、摩托車2.71萬輛,分別佔農村住戶21.7%和38.7%,名山區獲“中國名茶之鄉”稱號,已真正成為中國綠茶第一縣,茶葉産業已成為名山經濟的支柱産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骨幹項目,夯實了建設美麗鄉村的基礎。
(三)提升公益文教衛生水準,村容整潔環境美
充分利用政策、規劃和災後恢復重建資金支援,
一是2014年全區農房重建累計完工11822戶,38個新村聚居點,45個相對集中點房建設工,全部重建戶入住新居。目前,全區農戶建成磚混結構房屋7.6萬座,佔整個農戶住房的95%,在農村已難得見到舊瓦房了。
二是新建成高標準農田1.05萬畝,累計22萬畝,修復水毀工程109處,整治山平塘29座,新建渠道76.95公里,整治機耕道230余公里,實現全區所有鄉、村、社全部通水泥路,大部分農戶修通了硬化便道。
三是新建沼氣池1500口,全區共建沼氣池18593口,25.6%農戶建沼池,名山是電氣化縣,全區9個鄉鎮安通了天然氣,生産生活用上了電和氣,基本實現農村能源清潔化。
四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1.09萬畝,保護天然林資源22.0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7.6%。
五是農村環境衛生改善。每年鄉鎮設立環衛所,配備環衛車,修建了垃圾池,固定2-3名環衛工,堅持每天場鎮衛生的打掃與運輸。每個村、社也設立並修建了垃圾廂,並由專門人員固定清理。做到環境衛生有專門機構、專門設施、專門人員、專項制度。堅持屬地管理、疏堵結合原則,強化農村面源污染整治,嚴格新建養殖場審批,規範養殖排污行為。2014年投入環保資金1025萬元,完善飲用水源保護、農村垃圾處理和集鎮污水處理等環保設施。
六是深入實施農村公路“百米貫通”、農村“飲水安全”等惠民工程,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行路難、飲水難等滯後問題。積極推進銅頭引水工程名山支渠項目,改善名山城鄉流水區域,興建農村供水總廠確保農村飲水供應和安全。
七是堅決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嚴守保護耕地紅線。紮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完成26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118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納入動態監管,實現安全度汛和地質災害“零傷亡”。
堅持把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擺在優先位置,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免除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免費提供作業本,向貧困家庭寄宿生發放生活補助的“三免一補”等教育惠民政策,資助家庭困難學生2554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現全覆蓋;不斷提升教育教學品質,高考本科上線率名列全市前茅,中考成績名列全市第一。通過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將全區20個鄉鎮全部中小學、20家衛生院進行了全面的改造,學校教學樓全部重建,辦公樓和活動室進行了改造和維修,大部分衛生院進行了重建,增加了醫療軟硬體,服務條件和能力全面提升,重點抓好名山中學、名二中、區人民醫院建設,確保教育、醫療衛生類工作超前協調發展。新農合參合24.6萬人,參合率達99.6%,支出低保金2397萬元,城鄉低保做到應保盡保;支出醫療救助資金613.6萬元,城鄉醫療救助政策範圍內住院自付費用救助比例達65%;穩定新店等敬老院,積極推進聯江、前進敬老院建設,新增床位403張,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52%。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改善2854名農村貧困群眾生産生活條件。
(四)發展生態文化旅遊,推動美麗鄉村提升
以國家AAAA級旅遊區、世界茶文化聖山——蒙頂山旅遊為依託,建設百丈鎮至上裏“百里茶文化生態走廊”旅遊,按照“産業先行、産村相融”的發展思路,組織鄉鎮積極開展調研論證,在充分尊重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和群眾發展意願的前提下,歸納總結提出了:場鎮商貿型、旅遊帶動型、産業帶動型、園區帶動型4種類型的新村産業發展思路。
1、17個精品旅遊村和5個幸福美麗新村産業旅遊相融。依託自身産業優勢,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産業。如臨溪村新村、龍興新村,以茅河鄉“水韻茶鄉”旅遊綜合體建設為依託,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水準,建設“鄉域小環線”,走農旅結合之路。 紅草村以“花海茶鄉、騎遊萬古”為主題,主動融入“一山兩湖”景區,打造生態旅遊、健康旅遊、休閒觀光農旅模式,探索茶業轉型升級之路。目前4km騎遊綠道已貫通,重要節點主體建築已基本完工。工作有困難,但進展順利。王家村以“生態示範村落”為特色,強化舊村落改造提升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立體迴圈種養殖業、與成雅工業園區配套後勤服務業,向工業園區溫馨後花園排進。騎龍村以“梨園茶鄉”為特色,借力萬畝茶海資源優勢,夯實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大力發展觀光體驗、品茗休閒等旅遊項目,實現春夏秋冬四季可賞的大美之景,成為吸引城市人群的農莊天堂。
2、“茶家樂”樂茶家。全區建設以茶為主的“茶家樂”180余家,散佈于蒙頂山景區和全區鄉村,我區加強了對茶家樂的培訓,開展對環境、衛生、服務、文化等進行整治規範,提高服務能力與水準。評選出四星級茶家樂1家,三星級茶家樂9家,二星級的30家。將茶家樂與蒙頂山、百里茶文化生態走廊、百丈湖、雙龍峽、水韻茶鄉及生態觀光茶園等旅遊景區相融,提高了與外界的相融,增加了服務與經營意識,提升了茶農的收入。
(五)抓好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設,鄉風文明身心美
1、鄉村自治管理有章有約。一是建立了村規民約。以《幸福美麗新村管理辦法》為藍本,結合地方特色、文化背景、群眾實際,創新制訂本地適用、通俗易懂、易於接受、共同遵守的自治性“規範”、“約定”,同時持續強化教育,努力融合,適當改變村民生活習慣,提升村民素質。二是建立了社區管理服務體制。結合實際,探索建立適宜的社區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同時大力引進、培養一批社區工作人才,為社區管理和服務注入活力,提升社區管理和服務水準。三是建立了財政投入機制。一方面以獎勵為先導,區、鄉(鎮)兩級財政適當安排部分資金,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後續管理先進村、先進集中安置點進行補助和鼓勵,帶動全區災後集中安置點後續管理全面發展。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擴大村級公共服務資金試點範圍,為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提供資金保障,重點用於後續管理、維護和日常運作。同時充分發揮村民積極性,探索運用現代物業管理理念和制度進行後續管理,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主動自籌解決部分缺口經費。四是公共服務陣地正常發揮作用。用好用活“1+6”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充分發揮公共服務中心在宣傳、教育、培訓、生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為村民知識拓展,技能提升,素質提高提供良好的平臺。
2、精神文明活動有聲有色。開通農村廣播、電視,將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地方發展規劃建設富民項目、茶葉生産經營資訊、生産生活與文化知識通過“視聽鄉村”等惠民工程傳播到全區農戶。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免費放映公益電影2200場次,舉辦全區首屆“茶舞”大賽,20個鄉鎮代表隊800多名選手參加,舉辦了全區農民運動會、廣場舞比賽,今年又舉辦了紀念紅軍長征百丈關戰役八十週年、抗日戰爭勝利七十週年書畫展並在全區鄉鎮巡迴展。每年堅持開展“女子能手採茶大賽”,鼓勵的培訓婦女提高採茶技能與標準,增加茶農收入。每年開展茶葉種植、加工、行銷等技術與文化培訓20期、培訓人員1萬次、散發資料2萬份以上,提高廣大農村勞動力的生産技術與文化水準。婦女、老齡、殘疾人、慈善、紅十字等工作紮實推進。全面實施茶馬古道(名山段)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程,啟動“蒙山茶傳統製作技藝”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工作,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
3、社會與民心穩定順暢。加強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深入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維護社會穩定能力進一步增強。不斷深化矛盾糾紛大調解體系建設,分類分批化解涉及拆遷、涉及企業等領域突出矛盾,化解各類糾紛3924件,近幾年來全區未發生過重大社會穩定和治安事件。深入開展“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積極開展法律援助,集中解決一批關係群眾利益、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引導群眾樹立法治思維,積極探索農村糾紛調解新路徑,茅河鄉臨溪新村率先設立雅安市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人民調節室—“張定安調解室”,由該鄉退休教師張定安牽頭成立,主要幫助化解新村鄰里糾紛、家庭矛盾。通過編寫兒歌童謠、繪製文化墻、建設文化院壩等多種形式,將感恩惜福、弘揚美德等思想貫穿新村建設管理始終,教育引導群眾牢記黨和政府的關懷,銘記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鼓勵群眾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狀態,以實際行動重建美好新家園。旗幟鮮明地開展反分裂、反滲透、反暴恐鬥爭,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偵破刑事案件328起。健全立體化治安體系,網格化服務管理覆蓋城鄉,人民群眾安全指數不斷提升。健全應急處置機制,果斷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不斷增強。嚴格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切實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有效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一般事故下降21.4%,聯江、紅岩兩個鄉鎮安全社區建設通過省級驗收。
三、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的展望
建設中國美麗鄉村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是社會不斷發展,標準要求不斷更新和提高的工作,因此,我區將繼續按照“四美三宜”要求,不斷發展創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統籌好城鄉經濟發展,建設好鞏固好中國美麗鄉村。
(一)規劃引領,全區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按照“全域推進、改建結合、産村相融”的理念與要求,在國家、省、市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專業規劃設計,從新型村莊、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文明教育等方面,編制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規劃方案,推進全區域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嚴格按照規劃設計實施,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工作幹到底,配套工作做到底。
(二)抓好産業支撐,做好項目整合
以抓好名山茶葉産業為主導,鞏固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與再發展基礎,同時做好獼猴桃、畜禽養殖、鄉村旅遊等相關項目,做到建設有基礎,工作有目標,落實有抓手,上升有臺階。同時,以幸福美麗新村規劃為核心,區級部門涉農項目資金優先整合,集中安排到幸福美麗新村試點村。同時,採取以獎代補、村民自建、“一事一議”投工投勞等方式,鼓勵農民參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三)茶葉産業與旅遊産業融合發展
將名山區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與名山區關於加快蒙頂山茶産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相統一,制定關於加快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具有名山特色的農業農村與生態文化旅遊共融互動發展,優化茶旅融合發展的規劃架構,制定全區旅遊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全方位確立名山區旅遊發展的中長期發展道路,做到茶旅融合發展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保障更加有力;夯實茶旅融合發展的産業基礎,制定統領蒙頂山茶中長期發展綱領,加緊制定《蒙頂山茶産業轉型升級中長期發展規劃》夯實蒙頂山茶産業基礎,作出加快蒙頂山茶産業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明確時間節點和進度安排,嚴格考評機制,規範工作制度,強化督促檢查,確保各項工作有效推進。
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區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日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