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中共宜興市委農村工作辦主任蔣幹達: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 打造現代化新農村

發佈時間: 2015-12-27 14:51:09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中共宜興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蔣幹達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好!

非常榮幸能參加此次“2015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論壇”,在此,預祝此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宜興市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面積2038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8萬,下轄兩個國家級開發區、一個省級開發區。2015年,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於全國第六,先後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生態示範區、國家生態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一大批國家級榮譽,素有中國陶都、教授之鄉、書畫之鄉的美稱。

近年來,宜興市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的總思路,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村級實力明顯增強、農村面貌明顯改善、農民福祉明顯提升,現代化新農村建設邁上了新的更高平臺。

一、創新建設理念,積極探索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宜興模式

新農村建設的“新”,關鍵要突出理念的“新”。在實踐中,我們立足實際,創新理念,初步探索了一條具有宜興特色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路子。一是堅持文化引領,打響“陶都”品牌。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靈魂。宜興是享譽中外的“中國陶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農村散落著大量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我們著眼于延續農村文脈、提升農村品位,把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作為文化遺存收集整理、保護開發的過程,加強對農村陶瓷文化、古樹名木、古建築以及名人舊居的整合保護,使人文元素融入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既保留了鄉土文化、彰顯了陶都風情,又改善了農村環境、提升了農民素養,最大限度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的獨特功能。二是堅持環境提升,彰顯“美麗”內涵。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肌理。秀美的農村環境不僅是賞心悅目的外在形象,更是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堅持把打造“美麗”的農村環境,作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戰略工程,不僅實現了農村地域、資産的快速升值,也帶動了觀光農業、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更激發了村民百姓、在外鄉賢建設家園的高漲熱情,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贏”。三是堅持因地制宜,放大“鄉村”特色。特色是新農村建設的生命。宜興“三山兩水五分田”,腹地廣闊、地貌多樣、資源豐富,這為打造多姿多彩的鄉村風貌提供了絕佳條件。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們沒有低水準的簡單複製,堅決摒棄大拆大建、刻意雕琢,堅決避免整齊劃一、千村一貌,採用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的辦法,更加注重挖掘和彰顯每個村莊的本來特質,形成了産業帶動型、旅遊服務型、文化保護型、水鄉風情型、山村風貌型、田園風光型等新農村建設類型,成為宜興農村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二、突出重點環節,全力打造富裕和諧秀美的幸福家園

我們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穩定作為陶都美麗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在更高層次上明確新目標,在關鍵環節上謀求新突破,全力以赴推動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再上新水準。

1、加快強村富民夯實農村發展基礎。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作為推動農村發展的基礎工程,著力破解村級發展難題、增強農民增收能力,不斷增強農村的凝聚力、發展力、服務力。一方面,多措並舉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引導各村因地制宜發展“飛地”經濟、建設標準廠房、培育專業市場、購置商業店舖和投資新興産業等途徑,使村級獲得穩定、持續的經濟收益。2014年,村均可分配收入超過300萬元,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幅度。另一方面,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促增收,通過引進先進的裝備、科技、人才等要素,加快提升農業的規模化、品牌化、科技化水準;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促增收,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組織達1374家,每年帶動農民增收5億元以上;推動農民就業創業促增收,引導和扶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鼓勵農村能人自主創業,農民的就業創業收入、財産收入實現快速增長。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2萬元。“十二五”期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2、狠抓環境整治促進村莊面貌提升。我們把開展環境整治、提升村莊面貌作為一項惠民實事工程,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節約易行的原則,著力解決農民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環境問題,實現了農村環境面貌和農民環境意識的同步提升。一是以創建達標促提升。以宜興被國家環保部確定為全國首批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縣為契機,大力開展衛生村、生態村、文明村等各類創建活動,完成了太湖瀆邊和平原圩區300平方公里連片整治任務,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涌現出核心村印象澄瀆、南園村水鄉風情等一大批新農村建設亮點,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的觀摩現場。二是以整治活動促提升。把每年的6月5日定為“城市宜居日”,7月13日定為“全民衛生行動日”,把每年的4月份、10月份定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月”,充分激發廣大農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創新機制促提升。按照“城市現代化、鎮級城市化、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對照城市管理的內容和標準,推動管理力量向鄉鎮延伸、管理標準向農村覆蓋,將城管、規劃、國土、環保等執法監察的組織網路延伸到鎮、覆蓋到村,通過機制創新,加快了城鄉管理一體步伐,提升了城鄉建設秩序和環境面貌。

3、推進城鄉一體實現全民共建共用。“十一五”以來,我們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進城鄉一體的骨架和紐帶,先後投入近200多億元,實現了交通、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五個城鄉一體化”。一是構建了快速通暢的現代交通體系。全面完成國省市道路的升級改造,實現市內各鎮15分鐘上高速、30分鐘進城區、村村通公交的目標。二是構建了優質安全的供水體系。投入20億元用於橫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和管網建設,百萬市民全部喝上了優質安全飲用水。三是構建了“四統一”的污水處理體系。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作、統一監管”,建立了全新的城鄉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運作模式,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5%。四是構建了“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市處理”的垃圾收運體系。按照“全量化收集、無害化處理”的標準,建成了完備的城鄉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農村垃圾收集、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100%。五是構建了覆蓋城鄉的天然氣供給體系。抓住國家“西氣東輸”、“川氣東送”契機,建立了覆蓋城鄉的供氣管網體系,全市1/2以上的家庭用上了清潔安全的天然氣。

4、加強社會管理促進農村和諧穩定。順應村級組織由經濟發展主體轉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主體的新形勢、新要求,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鞏固和擴大了農村安定有序、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一是把構建綜合服務中心作為社會管理的基礎平臺。把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作為加強社會管理的重要基礎,全市215個行政村都建成了集行政辦公、教育培訓、醫療保健、矛盾調處、文體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使農民群眾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較好的公共服務。二是把強化農村“三資”管理作為社會管理的關鍵環節。率先組建了全國領先、全省首創的市鎮村三級聯網的農村“三資”管理資訊系統,實現了農村“三資”管理的組織網路化、資産明晰化、監督資訊化和運作陽光化,受到了中紀委、農業部的高度肯定,江蘇省農村“三資”管理現場會在我市成功召開,宜興經驗在全省推廣。三是把加強農村治安防控作為社會管理的重要保障。全面推進警力下沉和警務前移,所有村和社區都建成了綜治站和警務室,形成了“人技物配套、打防控互動”的新型農村警務格局,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不斷提升,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

三、加強組織領導,為開展創建活動提供有力支撐

“陶都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只有領導重視、齊心協力、上下聯動,才能高效推進、收到實效。一是建立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市級成立由分管領導為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建設領導小組,出臺《關於“陶都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指導面上開展工作,負責日常考核管理。鎮級成立由主要領導挂帥的專門機構,具體負責、推進落實創建各項工作。同時,組織開展網上投票評選等活動,大力宣傳各類先進典型,形成了競相爭先、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二是建立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體系。圍繞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的原則,拓寬籌資渠道,落實資金保障。積極對上爭取,有效整合衛生村、生態村、文明村、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等國家、省市創建活動的扶持獎勵資金;實施市鎮獎補,對成功創建的村市級財政給予50萬元的補助,鎮級財政給予相應配套補助;集聚民間資本,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支援創建活動,其中僅周鐵鎮就集聚社會資本達8000萬元。三是建立嚴格細緻的督查考核體系。把創建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對各部門、各鎮(街道)、各村的年度考核體系,落實“月查季評、以獎代補”等相關舉措,督促各村加快創建進度、加強長效管理,切實做到市鎮村聯動、部門間配合,確保了創建活動有序推進、取得實效。

下一步,我市將認真貫徹落實本次論壇精神,圍繞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示範區的目標,進一步振奮精神,創新舉措,紮實工作,提升城鄉一體化發展水準,加快推進富裕和諧秀美的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為全面實現“兩個率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