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綠色發展與鄉村文明復興的新機遇、新希望
發佈時間: 2015-12-27 14:55:09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未來時代是手工業替代部分工業品的時代,這個背景下就有一個巨大的自信,要重新認識中國,我們都認為古代的中國是世界上最大農業國,既然中國是古代世界最大的農業國,為什麼絲綢直路上交換的産品不是糧食,交換的是絲綢、陶瓷,是中國的手工業産品。我個人的研究,中國古代在1950年的時候,GDP佔世界GDP的30%,不是農業創造的,是中國龐大的手工業創造的,我們不是沒有工業,古代社會不是沒有工業,是沒有機械化工業。近代以來我們被西方的機械化大工業打敗了手工業,但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生態文明時代又需要手工業了,手工業復興給中國鄉村未來的發展帶來無限的發展空間,包括絲綢之路。還有一個體驗經濟、共用經濟等等。
我談完這些問題,你説這個問題怎麼好誰來消費?鄉村沒有人了我認為這種現象非常正常,今天已經出現了雙向消費,因為我們生活就是這樣,多樣化要交換,農民開始消費城市是一個非常大的潮流,未來越來越顯示的潮流是城市人開始消費鄉村,誰消費鄉村?不是最窮的人,中國今天有三億中産階層,有20%六千萬人到城市消費,給鄉村帶來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我們今天的研究老説農民進城會給城市帶來多少需求,要研究另外一個需求,城市人到鄉村,去給鄉村消費會帶來什麼?這個趨勢遠遠比農民在城市帶來增長速度還要快,這是我認為來自於西方的(流移失)、兩極對立理論,看到城市給我們帶來的希望,看不到五千年鄉村文明沃土上給我們帶來的希望是什麼。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我一直在呼籲,今天的世界不缺少城市,缺少的是鄉村。
我們到歐洲、美國去,你問他們理想的生活是到哪去?是到鄉村去。因為他們鄉村剩下的很少。由於這個原因,去年連續開了三天的鄉村論壇,美國後現代研究來了十位專家,我説我研究中國鄉村問題不時髦,也不是引領潮流,他説不對,我們美國80年代逆城市化並不是想回到郊區是想回到鄉村,我們認為這是時髦的城市化的做法,我們跟著學把我們的城市攤大餅了,我們不是想這樣的,你們學著關注鄉村文明,他説太重要了。這是人類的財富,由於這個原因有一個大的概念,我們要共同講“鄉村未來最稀缺的産品”,我們不缺少城市。另外消費鄉村的方式是什麼?鄉村經過三個時期:短期旅遊消費、未來大家規劃要關注長期的棲居式候鳥式消費、融入式的生活消費,我覺得今天鄉村應該有個戰略,中國古代講過一句話,物極必反,我個人研究未來5年將會出現一次回鄉運動,為什麼會出現回鄉運動,因為有5類人想返回到鄉村去:新告老還鄉者,還鄉的新鄉賢,5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國開始高考,到未來5年之內,80年代-90年代這批考上大學的90萬人90%都退休了,99%都是農業,如果鼓勵告老還鄉的話這批人都是精華,這些人回到鄉村去搞活農村是沒有問題的,不要説都回去,回去二三十萬呢?
第二類新還鄉、新鄉賢,農業大學我們幾家在跟蹤研究,許多獲得成功的企業家發現無論有多少錢在城市也是二等公民,回到鄉下是鄉下的鄉賢被人尊重的人,在浙江的龍泉去年拖了一年有40個企業家要求回鄉里邊競選村長,這個跡象值得我們關注。第二返鄉創業者,城市有2.5億農民工,未來5年2.5億農民工將有三千萬人進入60-70歲,這些人我告訴大家城市沒法待,估計有至少50%-60%要回去,他們回去會帶著他的錢、技術到鄉村再度創業,鄉村産業就有希望了。第三:新知識青年下鄉,每年600萬大學生將近一半是鄉村大學生,最近幾年在全國和農業大學發起愛故鄉活動發現,已經有一大批農村畢業大學生開始返鄉創業,老知識青年未來5年也都進入退休年齡,今年愛故鄉活動就有一批不是故鄉也要回去的城市知識青年,到鄉村去養老,這個現象已經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