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江西省大余縣

發佈時間: 2015-12-22 10:17:53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以發展鄉村旅遊、拓展産業功能為根本,走出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徑。如果沒有相應的産業為新農村建設作支撐,鄉村旅遊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美麗鄉村就不會容顏常駐。為了解決美麗鄉村後續建設乏力的問題,我縣利用自己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充分挖掘發展産業的內在潛力,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財力支撐。一是與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有機結合,打造了黃龍花木産業旅遊示範園。該示範園堅持以産業為立園基礎,以景觀為吸引核心,以創新為發展動力,以富民為根本目標,堅持和諧秀美鄉村建設、鄉村旅遊與花木産業發展、精準扶貧、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商發展、農民投資創業、生態環境保護等“八大結合”,定位於打造成為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培訓基地、研發基地、科普基地、農産品電商交易基地、鄉村旅遊基地、産業扶貧示範基地和攝影基地等“八大基地”。園區實行“公司+合作社+黨組織+基地+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充分體現了鄉村旅遊“帶一接二連三”的綜合性産業功能,目前吸納包括貧困戶在內的農民就業1800人次。二是與當地自然條件、資源稟賦、文化傳承相結合,打造了新城鎮周屋鄉村旅遊點。該村村民為“理學鼻袓”周敦頤後人,是一個探求理學、修身養性、體味鄉愁、親近自然的絕佳去處,該村借力新農村建設的平臺打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和諧秀美鄉村、理學文化名村、精準扶貧示範村、小康示範村”,通過帶動農戶發展産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協會+農戶”等方式,帶動農戶種植芋荷、蔬菜、甜玉米等農産品,養殖雞鴨魚等家畜,優先安排貧困戶參與工程建設,讓貧困戶獲得勞務收入,優先安排貧困戶從事景區設施管理,衛生保潔等工作,讓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成為鄉村旅遊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

四、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引領,打造美麗鄉村發展新動能。我們堅持發揮好“有形”與“無形”兩隻手的作用,促進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充滿生機。在政府引導方面,我縣堅持高位推動,專門成立了由黨政主要領導任正、副組長的全縣推進鄉村旅遊建設領導小組,在每個點上還成立了項目建設指揮部,由縣領導常年蹲點抓調度、抓協調、抓督促、抓進度。理順了管理體制,成立了縣旅發委,在每個鄉鎮都成立了鄉村旅遊發展辦公室,由1名副科級幹部擔任主任,實現了職能、機構、編制、職數、經費“五個到位”。將鄉村旅遊建設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建立了督查考評機制和獎懲通報制度,由縣四套班子領導和專家對各鄉鎮鄉村旅遊示範點開發建設進行考評打分,對鄉村旅遊工作先進單位進行重獎,對全縣排名倒數第一名的鄉鎮實行評優評先“一票否決”。開展鄉村旅遊品牌的創建活動,對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省5A、4A、3A級鄉村旅遊點和星級農家旅館的,由縣財政給予獎勵。同時,注重加強鄉村旅遊住宿、餐飲、行銷、傳統技藝等各類實用人才的培養,開展了講解員評選比賽和培訓活動,全方位提升鄉村旅遊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促進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在市場主導方面,我縣在景區景點融資、經營、管理、服務等方面,都實行市場化運作。比如,組建了旅遊産業招商小分隊有針對性開展旅遊産業招商,目前已經達成意向性投資協議6個;組建了縣旅遊投資公司進行融資,探索推行動産抵押、權益抵押、林權抵押、土地使用權抵押、門票和經營管理權抵押等六種融資擔保形式,著力解決鄉村旅遊資金難題;探索採用PPP、BF等模式,引入社會資金、民營資金參與景區建設。目前,全縣有鄉村旅遊大中型經營戶218戶。在經營管理方面,通過組建旅遊公司、旅遊協會、理事會、個體承包等方式,對景區進行後續運營管理。在宣傳行銷方面,通過“網際網路+”方式,搭建了大余鄉村旅遊020電商綜合服務平臺,線上讓遊客和消費者線上體驗“吃住行遊購娛”綜合服務,360度實景,身臨其境的感受鄉村旅遊的美圖、美景,線上實現一鍵採購、一鍵支付、一鍵預訂等綜合服務,線下通過體驗館讓遊客感受到大余文化、特色、風土人情。我們邀請到CCTV7《美麗中國鄉村行》欄目組在丫山風景區拍攝錄製《鄉村過大年 丫山鬧新春》特別節目,開展了第六屆環鄱陽湖自行車大賽丫山序幕賽、澳門小姐選美等活動,舉辦杜鵑花節、書畫攝影、客家美食等節慶活動。同時,進行了鄉村旅遊“七個一”(即一套整體的旅遊策劃方案、一部高水準的旅遊宣傳片、一首旅遊縣歌、一句形象的旅遊宣傳口號、一本高品質的旅遊宣傳畫冊、一個高水準的遊客集散中心、一個人人知曉的旅遊故事)宣傳,形成全民關注鄉村旅遊、參與鄉村旅遊、支援鄉村旅遊的良好氛圍,讓大余鄉村旅遊成為“江西風景獨好”品牌宣傳的一個新亮點。

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我縣有效改變了村容戶貌,轉變了農民觀念,培育了文明鄉風,挖掘了文化資源,探索了經營模式,擴大了就業途徑,改進了生活方式,增加了農民收入,創新了行銷方式,提升了對外形象,促進了經濟轉型。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