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湖北省京山縣

發佈時間: 2015-12-21 13:38:56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近年來,京山縣緊扣生態京山建設主題,將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縣域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以促進農業生産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文明新風培育為目標,著力創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取得一定的效果。截止2014年11月,京山縣共申報創建生態鎮15個(其中國家級6個、省級8個、市級1個),申報創建生態村329個,(其中國家級21個、省級147個、市級161個),申報創建單位(綠色機關、學校、社區、醫院、賓館、企業)259個,綠色家庭12000戶。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眾對環境滿意度達到98.5%以上。

1.建設現狀

1.1圍繞農民增收,發展生態農業。一是依託“三新”發展高效農業。以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為方向,大力發展以“五個一”工程為重點的高效農業。2013年,京山縣被授予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全國農産品加工業“四個一批”工程先進縣,全國水稻生産全程機械化先行縣。二是依託“兩轉”發展規模農業。全縣土地流轉率累計達到54%,平均每年農民轉移3萬人以上,集約土地、規模經營已成為主要模式。三是依託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全縣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1000余家。2013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0696元、增長13.1%。

1.2圍繞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一是開展綠色示範村創建活動。結合灣子林改造,大力開展村莊綠化、美化。二是開展農村污染綜合治理。大力推廣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種植迴圈發展模式,大力實施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示範項目,大力扶持農作物桔桿綜合利用産業項目,大力建設村級生物凈化污水處理工程,建立健全農村保潔長效機制。三是推廣運用農村清潔能源。特別是美麗鄉村試點示範村都推廣應用沼氣、生物質氣爐、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路燈。

1.3圍繞生活舒適,建設生態人居。一是推進新型農村新社區工程建設。採取市場代建、集體統建、産業與社區同步推進、統規自建等不同模式,因地制宜啟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26個,農民通過拆舊建新改善居住條件。二是推進舊村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建設。以旅遊環線為重點,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施工建設,對全縣35個自然村落的1500多棟房屋進行連片改造,形成白墻黛瓦、風格雅致、環境潔凈、生態良好的新型農村社區自然景觀帶。三是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建設。重點是在農村長年開展“一建三改”、“四歸五清”等環境整治活動。

1.4圍繞民生和諧,打造生態人文。一是農民權益維護全覆蓋。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山林承包經營權全部確權到戶,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已全面開展,2015年可全面完成。二是農村公共服務全覆蓋。義務教育普及率、適齡兒童入學率、新農合參合率均達到100%,每個村建有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中心。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全覆蓋。電力、公路、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全面普及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四是平安創建全覆蓋。全面實現農村社會管理網格化,農村社會治安良好有序。

1.5圍繞工作落實,完善推進措施。一是規劃引領。完成了京山縣城鄉統籌規劃編制,根據農村人口逐年減少和當前合村並組的實際,重新調整村莊佈局,完成了部分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二是政策引導。專門出臺了涉農資金整合方案,集中3.4億多元資金建設美麗鄉村。三是群眾主導。充分發揮群眾在美麗鄉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如編制規劃時,根據群眾意願保留了若干個一般社區,作為中心社區的延伸點,方便群眾生産、生活;在村莊建設中,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投資投勞。四是示範帶動。全縣共確立9個村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示範,逐步推廣,確保效果。

2.存在的問題

2.1黨政統領作用發揮不夠。主要表現在各級黨委、政府對美麗鄉村建設沒有形成一個具有指導性的總體規劃和工作思路;沒有明確一個具體負責的組織機構和牽頭單位;、沒有制定一個較為完善的目標體系和評估辦法;沒有出臺一套體現政府引導的扶持政策。

2.2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夠。主要表現在認識不高。部分群眾對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美化農村環境、改變農村面貌的重要性認識不高,有的甚至認為是搞形式主義、面子工程。熱情不高。在一些地方,由於群眾認識不到位,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參與度不高,認為美麗鄉村建設是村幹部的事、是政府的事。素質不高。突出表現在群眾長期形成的傳統落後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難以改變。如亂堆亂放、亂潑亂倒、亂搭亂建的生活習慣,家庭式零散的傳統畜禽養殖模式、使用化肥農藥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等等。

2.3整體工作推進不夠。主要表現在“五個滯後”:一是規劃編制滯後於整體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普遍存在缺乏系統規劃的問題,在編制規劃時往往是重建設、輕産業,重發展、輕環保,重眼前、輕長遠。二是生態保護滯後於産業發展。重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配套措施和污染後的治理,重經濟發展、輕人居環境改善。三是基礎設施建管滯後於發展要求。建設標準不高、管護長效機制不健全,如設施農業不發達,農村電壓不足、負荷過重。四是技能培訓滯後於農民需求。農民對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的運用適應性不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針對性不強、效果不很明顯。五是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滯後於發展速度。目前,體制機制性障礙已成為影響農村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如加快農民土地、房物等從財産—資産—資本—資金的轉換受到很多制度性障礙,目前只開展了耕地承包經營權、山林經營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沒有形成,農民對村集體資産收益分配製度有待完善,難以真正實現城鄉“同權同價”。同時,農村産權交易、抵押服務體系尚不完善,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改革尚未啟動。

3.發展對策

3.1以黨政統領為保障。各級黨委、政府要真正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推進“三農”工作的牛鼻子工程來抓,從落實“四個一”入手實行高位推進。一是要確定一個發展規劃,解決“要不要建”的問題。縣級要有一個具體的實施意見,鎮級要有明確的推進計劃,村級要編制詳細的實施規劃。二是要明確一個專門的組織機構和牽頭單位,解決“由誰來牽頭建”的問題。成立由書記或副書記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一個具有綜合協調職能的單位具體牽頭負責。三是制定一套詳細的目標體系和考核評估辦法,解決“怎麼建”的問題。明確美麗鄉村建設內容、建設標準、驗收評估辦法。四是出臺一套扶持政策,解決“政策保障”問題。

3.2以群眾參與為主體。具體做到“三抓”:一是抓宣傳。通過政策宣傳、算帳對比宣傳、典型示範宣傳等多種形式,讓群眾改進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二是抓培訓。加強推廣“一高三新”技能培訓,增加農民收入;加強“一建三改”、“四歸五清”培訓,改善居住環境;加強農民轉移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本領。三是抓引導。通過規劃引領、典型示範、村規民約,引導群眾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3.3以産業發展為支撐。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來抓。一是要確立主導産業。通過主導産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二是要發展現代農業。大力開展農業結構調整,推廣“一高三新”,加速土地流轉,實行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高效化生産。三是要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激發農業生産活力。

3.4以生態保護為主線。一是要堅持綠色生産。引導農民進行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增強環保意識。二是要加強農業生産面源污染防治。特別是要高度重視規模養殖污染、農村飲用水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三是要加強農村生活污染處理。加大農戶改水、改廁、改圈力度,大力推廣建設農村生活污水生物凈化工程。四是要加強清潔能源的推廣使用。加強農作物桔桿綜合利用,繼續實施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

3.5以民生改善為目標。一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通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和房屋立面改造,改善農民居住條件。二是要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和設施一體化。加強農村教育、衛生、養老保障工作,加大對農村水、電、路、氣、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三是要切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加強對農民各類財産權、經營權的確權頒證工作,維護農民的各類權益。四是要開展平安鄉村創建活動。完善農村網格化管理,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安全問題。

3.6以文化傳承為靈魂。因地制宜,能建則建、能改則改,盡可能保持原有村落風貌,著力抓好“四類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是以古村落、古建築為主的建築文化;二是以紅色根據地、歷史文物遺跡為主的歷史文化;三是以農民藝術、生産生活習俗等為主的非物質文化;四是以珍惜古樹、古井為主的生態文化。

3.7以工作創新為驅動。一方面,要抓好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創新。要鼓勵基層大膽嘗試、先行先試,探索出群眾樂於接受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如在建設新型農村新社區改善農民居住環境方面,可以根據村級區位優勢、經濟實力、農民意願選擇不同的建設模式,避免村級形成新的建設債務。另一方面,要抓好體制機制創新。重點要在四個領域進行大膽嘗試:一是要啟動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推進農村産權、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改革農民對集體資産的收益分配製度,成立農村産權交易中心。二是要創新農村公共設施管護機制。三是探索解決新型農村社區“1+X”模式建設過程的系列問題,如農民戶口問題、宅基地和承包耕地分配問題、農村集體資産收益分配等現實問題。四是創新農村融資模式。重點在抵押方式、降低貸款門檻、提高貸款額度等方面開闊思路、大膽嘗試。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