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建水縣:文化建水 尚品紫陶
發佈時間: 2015-12-14 15:11:10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歷史文化悠久深厚,民族風情濃郁璀璨,自然景觀壯美奇麗。千百年來,中華文化和外來文化、中原文化和邊地文化、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在豐實的紅河大地上交匯相融、和諧共生。而建水縣是紅河大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早在唐元和年間(806—820),南詔國在此築“惠歷”城,至今已有1200餘年的建城歷史,自元代以來都是滇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興盛達7個世紀之久。建水國土總面積3782平方公里,轄8鎮6鄉、138個村委會、15個社區,總人口54萬。主要民族有漢、哈尼、彝、回、傣、苗,少數民族人口占39.9%。建水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眾多古橋、古井、古塔、古街、古民居等文物古跡星羅棋佈,素有“滇南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1994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建水氣候宜人,自然和人文資源富集,交通便捷,擁有發展的良好基礎。
圖説:陶瓷
建水陶瓷業歷史悠久,據對現存20多處古窯遺址考證,建水“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清有紫陶”,距今已逾千年,是我國陶瓷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現了原始的制陶業,到漢代已經有了較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陶瓷生産初具規模。元明時期,建水青花瓷業進入鼎盛時期,成為雲南省生産陶瓷的中心。清道光年間,逐步形成完善的建水紫陶燒制工藝。建水紫陶因藝而珍,因文而雅,具有“質如鐵、亮如鏡、潤如玉、聲如磐”的特點,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一、現代建水紫陶發展歷程
現代建水紫陶産業發展有4個關鍵詞:揚名→低谷→復興→發展。
揚名: 20世紀50年代初,雲南建水紫陶與江西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參加全國輕工産品博覽會而盛名於世,其“質如鐵、亮如鏡、潤如玉、聲如磐”的特點,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
低谷:從50年代至21世紀初,建水紫陶走過了一條漫長而坎坷的創業之路。在50年創業歷程中,建水紫陶雖然因為汽鍋的榮譽和建水制陶藝人對建水陶藝的忠實守望曾經紅火過一時,但受體制和地域等多種因素束縛的建水紫陶遺忘在了滇南的邊角之地。
圖説:陶瓷
復興: 2004年,建水只有200多位紫陶從業人員,共5家企業(含作坊),碗窯村的年輕一代大多從事著與紫陶無關的工作。2005年4月,縣委、政府組織相關制陶企業參加“雲南省首屆普洱茶交易會暨第七屆普洱茶節”,首次大規模對外展示建水紫陶,並與普洱茶産業對接。由於紫陶的品質好,有著能夠滿足儲茶、泡茶所需的良好的透氣性,且茶具有書畫裝飾(文人陶),滿足了人們對茶文化要求,因此與普洱茶相伴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使得日漸沒落的建水紫陶再次復興。相同材質和相似外形的茶壺,根據做工的細膩程度和茶壺上的字畫是否為書畫名家所作,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不等。尤其是2008年,建水紫陶的製作工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增加了傳承人及其作品的身價。
圖説:陶瓷
發展:近年來,建水紫陶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不斷突顯,在建水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引起省、州、縣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指示要以建水紫陶為龍頭、核心,帶動全省陶瓷産業發展,要求省文産辦把建水紫陶作為重點産業給予扶持。州委、州政府將建水紫陶納入“三千四百年”亮麗的文化名片範圍。省州人大及時將紫陶産業發展納入立法規劃,多次調研、指導、制定紫陶産業發展條例,從立法角度保障紫陶産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13年2月,州人大啟動制定建水紫陶産業發展條例的立法工作(2014年3月18日省人大常委會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