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全國推進農業現代化優秀城市案例
發佈時間: 2015-12-14 11:16:1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成效顯著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長春市2006年啟動新農村建設伊始,就從大城市、大農村的區域特點出發,緊緊抓住産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兩大核心任務,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實施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探索糧食主産區新農村建設的可行之路。“十二五”期間,長春市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績,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14年末,全市共建設省市兩級示範村、重點村近500個,佔全市行政村總數近三分之一;累計爭取省補資金2.1億元,帶動全市各級投入近15億元;累計建設農村道路、路邊溝、村部、圍墻大門、文化廣場、綠化美化和路燈等7大類1000余個項目,全市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大幅提高。
圖説:農産品加工業-吉林華正農牧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圖説:專業合作社--農安陳家店眾一農機合作社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榆樹市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結合發展階段和建設任務需要,不斷明晰發展思路。2010年,本著全面打牢經濟基礎,充分發揮示範村引領帶動功能,榆樹市提出了“百村示範、千村提升”發展思路,加大力度,狠抓省級示範村建設。2012年,為配合全市“幸福長春”建設,榆樹市提出了“幸福鄉村”建設工程,把建設美麗和諧的“幸福鄉村”作為“幸福長春”建設的重要內容,同步研究,同步部署,確定了“實施一個計劃、建設四個體系、打造兩個環境”的新農村建設總體思路,重點打造了一批東北地區先進、吉林省內一流的標桿村,集中打造了一批樣板村群。2014年,針對長春市村屯規模大、人口密度大、基礎差別大的客觀現實,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建設原則,榆樹市提出了“百村示範、配套推進、城鄉一體、全域提升”的工作思路。2015年,為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長春市創新開展了“最美鄉村”評選活動,按照規劃科學佈局美、創業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潔環境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管理民主和諧美的標準,全市有陳家店等18個村榮獲長春市首屆最美鄉村稱號,並對“最美鄉村”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宣傳,帶動和促進全市新農村建設向更高的水準邁進。
圖説:農業結構調整-國信現代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針對長春市新農村建設點多面廣、任務艱巨的實際,在實際工作中,榆樹市注意機制創新,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凝聚各種資源,加大投入。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長春市逐年提高市本級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投入力度,2015年達到1億元左右,各縣(市)區、開發區也都普遍設立專項資金,並逐年增加。推動社會資本向農村流動。積極引導工商資本投向農業領域,支援和參與新農村建設,一批大企業紛紛投資農村,項目投資規模都在億元以上,有的甚至達到幾十個億,有力地帶動了新農村建設和産業發展。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樹立全域長春的發展理念,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一步向農村傾斜。全市403個村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1511個村設有圖書室,1506個村設有衛生室,403個村建有休閒廣場,農村飲水安全人口普及率達到89.2%,行政村班車通達率達到97.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今年將達到100%。
圖説:農業結構調整-弘鑫君子蘭基地
圖説:雙陽區雙營子鄉魯家村文化大院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上,為著力提升新農村建設水準,榆樹市注重模式創新,總結推廣了五種新農村建設“長春模式”。一是區縣共建模式。推動開發區與縣(市)結對共建,互惠共贏,有力推動了當地道路建設、基礎設施、農民回遷和土地規模經營,長春周邊重點鎮城鎮化步伐不斷加快,與主城區融為一體。二是新居建設模式。在具備條件的重點村,集中建村,整體搬遷,農民實現就地城鎮化。三是集聚發展模式。就是通過重點項目向中心村擺放,農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打造一批經濟活力強、社會事業發展快的中心村。目前,長春市共有中心村和美麗鄉村369個,充分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四是鄉村旅遊模式。充分利用大城市的市場資源,打好鄉村旅遊牌,讓農村變成景區,一些大項目相繼建成,各類採摘園、農家樂、私家小菜園快速興起,鄉村旅遊節越辦越紅火,一批特色旅遊村正在形成。五是“環衛下鄉”模式。加快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實現“環衛下鄉”。在各城區、開發區和縣城普遍推廣“戶分類、屯保潔、村收集、鎮管理、區統運”的保潔模式,村村都有保潔隊。全市共建成垃圾堆放點6354個、垃圾填埋場813處、垃圾轉机站457個,配備垃圾轉運車1498台、專兼職保潔員6356人。在全市實現了農村環衛設施、農村保潔員隊伍、日常保潔制度三個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