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木壘縣:創新驅動 轉型升級
發佈時間: 2015-11-25 15:53:00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2015年,木壘縣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將旅遊文化、清潔能源、有機農産品和畜産品等綠色、低碳、迴圈的産業作為強縣産業重點培育。結合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建設“文化城、旅遊城、生態城”,搶抓昌吉州舉全州之力幫扶木壘和對口援疆的大好機遇,調結構、穩增長、促轉型、推進“三化”建設轉型發展。
圖説:木壘縣城夜景
農牧業現代化轉型發展
木壘縣立足“綠色、生態、有機”優勢發展現代農牧業:各鄉鎮以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為目標,依託資源優勢建立和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拓展農牧民走向市場的空間,挖掘農牧民增收的潛力。新戶鄉依託新奇農新型農民合作社流轉土地在4000畝以上,由合作社先支付農戶300元/畝的訂金,根據農作物産量效益情況給農民再進行二次分配。白楊河鄉金域農牧業綜合服務專業合作社,將農戶2400畝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並選派種植能手種植,從而實現統一管理、統一經營的目的,該合作社在阜康幫扶資金的支援下,建起了千頭肉牛繁育基地,購進品種西門塔爾牛300余頭。合作社實行入股分紅,入股資金最少3000元,期限最少一年,入10000元年底可分紅2000元,牲畜入股折合人民幣計算,退股時只退現金。東城鎮的上游公社鷹嘴豆深加工合作社,有香酥鷹嘴豆、桃酥、鷹嘴豆馕、鷹嘴豆生粉等系列産品,在傳統批發銷售的基礎上,還通過阿里巴巴購物網進行銷售。
圖説:烏孜別克族鄉牧民定居點
今年,以農牧民持續增收為核心,以鞏固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過萬元成果為目標,借助昌吉州幫扶政策和“訪惠聚”工作的開展,重點加大扶貧開發和幫扶資金對旅遊文化産業的投入,引導農牧民由一産向以旅遊為主的三産轉移,創新發展休閒農業、創意農業、旅遊農業。以有機小麥、玉米、有機鷹嘴豆、馬鈴薯為主,創建農作物高産田20萬畝、國家級萬畝示範片4個。預計投入涉農項目資金2億元推進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農業産業化將新增區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家,大力發展農副産品深加工,扶持天山奇豆、三得利、鷹哥、哈薩克建築公司、打馕協會等涉農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2014年初,木壘縣大石頭鄉成立巾幗打馕協會,有40多個打馕專業戶,協會分別在縣城、大石頭鄉設立了三個專賣店,把自家打的油馕成功打入了木壘各市場,許多協會成員把自家的草場和牲畜流轉給合作社,全身心投入到打馕工作上,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畜牧業方面,加快草畜聯營合作社、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全面啟動畜牧業科技産業園,做大做強做優有機牛羊肉生産基地,提高畜牧業抗風險能力。
圖説:金冠畜牧養殖合作社
2013年是木壘縣“牧區棚圈建設年”,借助昌吉州幫扶政策,以12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為突破,加大對牧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在牧區大規模搞棚圈建設,對每個標準化養殖小區補助45萬元,對散戶棚圈每座補助3000元,引導牧民出資出力投身棚圈建設。當年,27座3000㎡以上的標準化養殖小區拔地而起,1000座110㎡以上的養殖暖圈覆蓋牧區,木壘縣應急飼草料儲備中心建成,一批飼草料儲備合作社成立,結束了上千年傳統的四季轉場遊牧生産方式,避免了轉場的勞頓顛簸、牲畜傷亡,節省的人力還可利用冬閒干家務和從事二三産業增加收入。這年冬季,木壘縣畜牧業生産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廣大牧民都沒有再轉場,木壘縣12萬隻牧區牲畜全部在家門口過冬,牧民收入並沒有減少。
賈景亮,木壘縣人,看到昌吉州舉全州之力幫扶木壘和木壘縣發展百萬隻肉羊産業的大好前景,于2013年回鄉創業。在木壘縣成立金冠畜牧養殖合作社,計劃總投資1.7億元,在木壘縣雀仁鄉打造全國一流水準的肉羊良繁基地。目前,已建成2萬隻肉羊(包括農牧民入托)養殖規模的合作社,輻射木壘縣2個鄉鎮,解決當地農牧民就業70多人,每人月工資達到3000元以上。金冠畜牧養殖合作社儼然成了木壘畜牧養殖的“領頭羊”,帶動全縣牧區新成立20個畜牧養殖和草畜聯營合作社,成為帶動牧區經濟的主力軍。現在,一部分牧民直接將羊托給了合作社管理,不僅每只羊每年可分紅200元,還將勞動力解脫出來,從事二三産業,增加收入。
2014年,木壘縣畜牧業總産值達到6.36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43.8%;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中來自畜牧業的收入達到4292元,佔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的35.8%。
勞動力轉移增收成新亮點
近年來,木壘縣通過牧民定居工程實施,使一部分牧民逐漸“定”了下來,但許多牧民仍以從事粗放的畜牧養殖業為主,增收渠道單一。如何增加牧區群眾收入,是擺在木壘縣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圖説:鳴沙山旅人如織
木壘縣委指出:把農牧民從有限的草場和土地上解放出來,全力向二、三産轉移,是增加收入最有效的方式,這第一步就是轉變幹部群眾思想觀念。
木壘縣白楊河鄉西泉村是一個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是木壘縣縣委書記王志華的一個聯繫點。2011年,這個村的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5500元。西泉村黨支部書記賀明榮:“2012年昌吉州幫扶政策啟動以來,我們重點抓了三件事,一是轉變農牧民思想觀念,成立草畜聯營合作社,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二是培育了哈薩克牧民建築隊、民族刺繡隊,促進勞動力轉移增收;三是利用木鄯公路開通,在南部山區大力發展旅遊業,促進畜牧業就地轉化。2014年,全村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1057元”。
圖説:刺繡産業園遊客如織
西泉村哈薩克建築隊工人哈力木説:“我從2012年3月份參加哈薩克建築隊,參加了40天培訓,拿到了證書,現在一天能賺200元錢,一年工作6個月,收入3萬元以上,我們建築隊現在已經有60多人。以前覺得我們哈薩克人只會放羊,現在通過學習培訓,能幹很多事,過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
木壘縣博斯坦鄉博斯坦村是自治區級扶貧開發重點村,收入以畜牧養殖為主。2014年,在住村工作組的協調下,把駕駛技術培訓辦到了村一級,使60多名牧民陸續拿到駕照。博斯坦村村民熱合木説:“今年政策好,每天喂完牛羊去村上練車,半年就拿到了駕照,現在我跑小客運,一個月能掙3000塊,比以前好多了。”
吾古力汗是博斯坦鄉的一個維吾爾族家庭主婦,心靈手巧,會刺繡、縫紉。2012年,靠昌吉市的幫扶,木壘縣博斯坦鄉修建了一座800平方米的刺繡大廳,成立了刺繡合作社。從此,吾古力汗每天都到刺繡合作社去上班,靠自己精湛的技術,每個月收入可達2500元。如今,在博斯坦鄉刺繡大廳裏,每天都有100多名各族婦女在刺繡,月平均工資達到1500元以上。
圖説:遊客紛紛購旅遊紀念品
2012年以來,木壘縣在牧區富餘勞動力思想引導、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平臺搭建上做大文章,陸續成立了“農牧民運輸隊”、“女子務工隊”、“哈薩克建築公司”、“哈薩克刺繡隊”、“社區家政服務隊”等15個優秀勞務轉移品牌,不斷拓寬就業渠道。2014年,木壘縣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19141人(次),實現轉移創收1.98億元,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中,勞務收入達到2180元,佔到了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的18.2%。
近兩年,木壘縣大規模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年內計劃實現1200人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1.89萬人次,實現轉移創收1.96億元。
新型工業化轉型發展
面對加快發展的壓力,木壘縣委頭腦清醒:淘汰落後産能,堅守環保紅線,所有園區,必須配套環保設施;新上項目,必須符合産業調整要求;有重金屬污染的化工項目,堅決不上;不再新上火電機組。近3年,木壘關停了6個藍炭廠,直接的經濟“損失”是每年近5000萬元的財政收入。然而,木壘通過淘汰落後産能卻為“綠色經濟”發展拓展了廣闊空間:加快發展清潔能源,促進工業轉型升級。2014年,風光電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以風光電為主的25個工交能源類項目完成投資29.7億元,佔完成投資的72%,其中風光電項目投資佔比達到56%,清潔能源産業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
圖説:木壘縣風力發電基地
“今後,木壘生態功能區70公里以內將不再設置新的礦權,同時,我們將加大既有礦山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常務副縣長劉強説,對於木壘的優勢礦産業,木壘堅持礦産資源開發“一支筆”審批制度,至今沒有新批一個礦;同時進一步加強了對資源開發的環境監測和生態恢復,確保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
2015年,立足清潔能源優勢發展新型工業化,通過國家項目支援,投入交通項目資金2.8億元,投入民生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2000萬元,提升園區承載力;推進風光電産業發展,打造千萬千瓦級風光電基地,推動630萬千瓦風電、150萬千瓦光電基地儘快納入國家規劃,推進準東“疆電外送”配套新能源風電項目,爭取年內形成1000萬千瓦以上風光電裝機容量規模;以風電資源換項目,爭取新華能、上海通川、金風科技等風電裝備製造項目落地開工。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主動作為,謀劃新的增長點,加大石材、石油、石灰石等資源勘探開發力度,力爭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煤電煤化工、民族刺繡、優質農産品、花卉加工出口基地;加快哈薩克族刺繡文化産業園建設。
新型城鎮化建設轉型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是進一步完善城鎮宜居功能,創新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依託照壁山、龍王廟水庫、木壘河等山水脈絡,保護、利用和打造好城市周邊農田、林網、綠地、水系,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將木壘打造成一座山青、水秀、街綠、城美的生態新城。按照“一街一景”要求,完成兩縱三橫框架道路綠化、亮化和相關人行道鋪設,構建內通外暢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守靜園、木壘河景觀帶、照壁山徒步公園、養老産業園等城市景觀和功能區建設為切入點,在城市建設中融入現代元素,提升木壘的文化內涵、外在氣質和魄力品味。把以人為本體現在城市建設管理的每一個細節中,讓群眾生活的更舒適。
圖説:木壘縣慶60年活動現場
2014年,廉租房、公共租賃房、棚戶區改造、城市道路、人民公園等23個惠及民生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全面完成,新型城鎮化品質進一步提升,守靜園、照壁山生態園、木壘河景觀帶等一批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的項目建成投用。
2015年,加快構建“一主(縣城)、三副(西吉爾、雀仁和老大石頭)、三軸(中部縣城由南向北延伸的産業整合軸、東部村鎮聚合軸以及西部村鎮聚合軸)、一基地(風光電基地)”的城鎮空間結構,加快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的城鄉一體化進程,逐步實現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圍繞“景城合一”建設目標,民生建設投資1.32億元,實施縣城供排水改擴建二期、500戶天然氣入戶、木壘河景觀帶等項目建設。預投資4.07億元,用於建設安居富民房和各類保障性住房工4560套;整合美麗鄉村、特色鄉鎮等項目資金,投資2850萬元,抓好1個特色鄉鎮(西吉爾鎮)、2個中心村(白楊河鄉西泉村、照壁山鄉城關村)和2個扶貧開發村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
“旅遊城”的文化旅遊産業
發展以旅遊業為主的服務業,是木壘縣面臨嚴峻複雜發展形勢、農牧民增收渠道日趨狹窄等多重壓力下,做出的主動轉型決策,這不僅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走生態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由木壘縣自然資源稟賦決定的。經過幾年打造,木壘縣旅遊業發展優勢突現為“四個好”:北部鳴沙山·胡楊林、南部天山、沿山丘陵地帶的旱田大景觀和傳統古村落都是獨具特色、難得一見的好景觀;是全國三個哈薩克自治縣之一,縣內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是全國唯一的烏孜別克族鄉,民族民俗文化相對保留完整,是體驗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民族風情的好去處;這裡年平均氣溫6度,冬暖夏涼,一年中空氣品質優良天氣300天以上,高速公路開通離烏魯木齊不到3小時車程,加上有機的農副産品,是天山北坡養生養心的好地方;木壘地處絲綢之路新北道,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深入實施,面臨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圖説:文化旅遊吸引遊客
圍繞這些優勢,2014年,木壘縣大力實施“旅遊發展推進年”,高起點編制完成木壘縣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與策劃,拿出1000萬元投向旅遊業,相繼建成遊客服務中心、隕石博物館、照壁山生態園、平頂山萬畝旱田攝影基地等景區(點),鳴沙山景區批准為國家沙漠公園,7個村被建設部、文化部命名為古村落,形成了“一鄉一品,一鄉多品”的旅遊業發展格局。圍繞“木壘河” 文化品牌打造,將“和”文化融入城市建設。全年實現接待遊客88.58萬人次,同比增長22.6%,實現旅遊收入7.3億元,同比增長52.5%。
2015年,木壘縣繼續實施“旅遊發展推進年”,圍繞建設“文化城、旅遊城、生態城”目標,推進經濟和社會轉型發展。一是抓好旅遊重點項目實施,以創建景城合一的自治區4A級旅遊度假區為目標,打造玫瑰花小鎮、玫瑰花影視拍攝基地、照壁山開放型景區、滑雪場、國家沙漠公園、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為中心的西域民俗村寨。保護開發7個傳統古村落項目,開發一批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鄉村旅遊産品,建設旅遊名鎮名村,推動鄉村旅遊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以哈薩克餐飲和小吃為主,規劃建設奶茶一條街。依託環遊天山木壘遊客集散中心,建成新疆最大的自駕遊基地。
圖説:木壘縣守靜園
“生態城”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木壘放大生態優勢,深入實施《木壘生態建設綜合規劃》,編制完成造林綠化工程規劃,植樹造林12萬畝,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保證發展速度不減,守牢生態屏障不退。這是木壘人的“兩條底線”。
“只要思路對頭、路徑對頭、方法對頭,在加快發展中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完全能夠實現發展與生態、富裕與美麗的雙贏。木壘這幾年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木壘縣委透著自信,木壘將持續推動傳統産業生態化、特色産業規模化、新興産業高端化。
生態是木壘的立縣之本,發展之命脈,注重生態保護,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增強旅遊業長遠競爭力的基礎,將生態發展理念貫穿于一二三産業發展之中。開展藍天行動計劃,萬元GDP能耗下降2.1%以上。投資1770萬元,完成天然氣入戶、區域高效供熱、重點行業提標治理、畜禽養殖小區污染整治和南部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完成植樹造林任務2.3萬畝,在照壁山栽植3000畝玫瑰花,重點完成公路綠化和北部荒漠區治沙造林,做好330萬畝禁牧、1517萬畝草畜平衡草原管護。動員各族群眾見縫插綠、植樹造林,讓青山、綠水、藍天、白雲成為木壘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讓木壘成為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圖説:歡歌熱舞
木壘縣的網友在微信圈轉發著這樣一首“凈土”的散文,反映了木壘縣居民的幸福指數和對家鄉的熱愛:煙霾離我們有多遠?從烏魯木齊出發,鉛灰色的塵霾像一個巨大的帽子,俯壓在我們的頭頂。似乎心臟也被包裹了一層濃霾,讓人的情緒有著不可言狀卻又清晰的壓抑。那污濁的空氣像茍芊了的湯汁,吸進鼻腔又傳輸到肺裏。讓人的呼吸難以通暢而憋懣費力。
當快到米泉的時候,蔭霾更嚴重了。即使已是出太陽的時間了,而所有的行車不得不打開霧燈,提醒後車保持安全距離。在去往阜康的路上,高速兩旁已不見當年沉寂的戈壁。早已被電廠,焦化廠打扮的燈火輝煌。一個個巨大高頌的煙囪直插雲霄。它們就是傳説中的妖怪吧,你看那噴涌而出的滾滾濃煙。面目猙獰,張牙舞爪的在天空中變換著形態。好像要把我們都吞噬進它那黑暗恐怖的陰影裏去。空氣更加刺鼻了。
經過兩個小時的霾中突圍。終於在到達吉木薩爾時,隱隱約約的陽光可以看見了。天空漸漸高了起來。壓抑的情緒得到了釋放。沒有了煙霾的阻擋。車子變得格外輕快了。
一過奇臺,天空依稀的藍了。路旁的樹枝也乾淨挺拔,雪白的耀眼。偶爾看到白雲下自由翻轉的白鴿。包裹那心臟的煙霾瞬間褪去了。
圖説:平頂山旱田
“文化城”文化引領旅遊産業
深入挖掘木壘多樣化的文化資源,把文化作為靈魂滲透到旅遊産業的各個環節,提升旅遊産品文化品位,增強旅遊文化底蘊和特色魅力,打響三大文化品牌:打響新疆半坡農耕文化品牌,做好四道溝遺址、萬畝旱田申遺、古村落年俗文化和流水席文化申遺工作。借助劉亮程工作室和文化名人,大力挖掘古村落文化,創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各方木壘人士支援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完成“絲綢之路·木壘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的創立與頒獎。
打響“和文化”品牌,以和好街、木壘河廣場、守靜園、黑走馬雜誌、和美居廣場為載體,大力倡導人心和善、家庭和睦、民族和好、社會和諧、天人和合的“和文化”理念。
打響地域文化品牌,以賽馬場、民族刺繡文化産業園、草原小英雄努爾古麗、骨雕廠、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民族村寨為載體,重點打造一台文藝節目,開發一批旅遊紀念品,形成幾個特色景觀,讓木壘成為體驗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民族風情的勝地。
圖説:木壘縣光伏發電基地
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是全國唯一的烏孜別克族鄉,近年來不斷打造“民族風情鄉”招牌,帶動了旅遊業的大發展、快發展。哈黑達是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牧民,靠政府支援,在家門口搞起了養殖和牧家樂,實現了畜産品就地轉化增值,2014年賺了7萬元。現在,在大南溝烏孜別克族鄉,像哈黑達這樣的牧家樂共有48家,全鄉年接待5萬人次,僅旅遊業為牧民增收400元以上。
木壘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吸引了大批疆內外遊客到木壘觀光旅遊。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劉亮程這樣描述木壘:“木壘是一個可以放牧靈魂的地方”。
木壘縣英格堡鄉雖沒有大漠胡楊、險峻奇峰,卻有世代出才子的“菜籽溝”。今年,劉亮程把工作室搬到了菜籽溝,在英格堡鄉菜籽溝村實施古村落保護項目,建起了木壘書院,完成了128戶拔廊房改造,建成了文化氣息濃厚的藝術家村落,一批疆內外文學、書畫名家陸續入住。如今,木壘縣農牧家樂達到124家,賓館達27家。
將文化作為産業如何物化,打造文化産品成為木壘縣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的抓手,除了胡楊繡、民族刺繡、手工藝品等旅遊紀念品外,木壘縣還與商家合作,開發戶外用品將木壘的胡楊林、南部山區景觀等特色景點印製成旅遊商品,將歌曲《胡楊新娘》、《回望木壘》製作成音樂盒等形式,將木壘縣文化旅遊産品在絲綢之路上延伸。
木壘縣委指出:要把發展旅遊業作為實現一産向三産轉型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現實選擇,作為增加就業、富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按照4A級景區標準建設木壘縣城,帶動旅遊業大發展。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