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農場現“敦煌”
發佈時間: 2015-11-02 14:01:0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君君
10月31日下午,“絲路明珠”採訪團驅車來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國營敦煌農場採訪。
據敦煌農場辦公室工作人員尹彩鳳介紹,敦煌農場始建於1954年,隸屬甘肅農墾集團,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河西走廊開發最早的農墾企業之一。農場耕地面積3.6萬畝,地域橫跨敦煌、瓜州兩(縣)市,屬疏勒河、黨河流域下游地區,水資源極度缺乏。這裡常年氣候乾燥,少雨,多風,晝夜溫差大,但日照充足,非常適宜紅棗、哈密瓜、棉花等農作物種植。
走進敦煌農場總部所在地黃墩子,整齊的街道,一排排紅頂白墻的二層小樓鱗次櫛比,柏油馬路上穿著時尚、開著轎車去地裏幹活的“農民”,與甘肅經濟欠發達省份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
農田裏,近萬畝紅棗喜獲豐收,棗農們忙著採摘、分揀、搬運,一派豐收的忙碌景象。
正在撿棗的農場職工老周滿臉樂開了花,看到記者便興奮地推廣起他的大棗:“我們這棗樹是高密度長不大的,不僅結果多,而且棗在地裏是自然風乾的,直接撿出來就行。我的棗果紅、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我們經過加工後的敦墾禦棗鮮棗和幹棗還是‘國家綠色食品A級産品’呢!快嘗嘗。隨便吃?”
“真甜呀!這麼大的棗得賣多少錢一斤呀?”記者問到。
“19元一斤吧,今年産量低,具體價格還要看市場。”老周回答道。
“農場借助敦煌名城之靈氣,依託祁連山無污染雪水等地域優勢,種植節水作物,這種現代農業發展給敦煌農場帶來了福祉,農場職工的年收入平均在五六萬元以上。然而,缺水始終是困擾敦煌農場農業發展的主要難題。水是農業的命脈,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從‘水’字上做文章,只有讓水真正‘活’起來,農業生産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敦煌農業用水佔全社會用水總量的85.4%,因此,節水重點在農業。”敦煌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説,“如何在節水保生態的同時,確保農民收入不下降甚至增收?我們逐步壓縮低效、高耗水的作物種植面積,積極引導農民採用滴灌、管灌、壟膜溝灌等新的灌溉技術種高效節水農作物。”
尹彩鳳在一旁接著説:“敦煌農場實施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後,使2萬畝土地可增加總經濟凈效益406.35萬元,平均每畝節水180 立方米,平均年總節水量為359萬立方米。採用節水灌溉技術後,與大田漫灌比較,澆水、施肥、打藥等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525提高到0.9。”
這時,農場職工老周指著遠處自家的樓房告訴記者:“當初來到農場時,根本沒想到自己能擁有這些房産。”
據了解,幾年前,他承包了20余畝土地,種植大棗和棉花,年純收入5.5萬元,2006年購買小康住宅樓1套,農場補貼2萬元,個人出資7萬元。他説:“我能發展到今天,多虧場裏的政策好。”據記者了解,在農場像老周這樣的職工還有很多。
相傳,歷史上敦煌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美麗富饒的綠洲,是由一塊綠色寶石變來的。《漢書·地理志》中解釋“敦煌”二字的意義時説:“敦,大也。煌,盛也”,認為敦煌是一個繁華的城市。如今在敦煌大漠綠洲新城鎮,安居樂業氣象新的敦煌農場不正是對“大”與“盛”的最好詮釋嗎?
文/記者 黃峰 圖/溫紅建 朱鵬 耿磊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