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印象張掖

發佈時間: 2015-10-30 13:58:06   |  來源: 聯盟中國   |   作者:郭旭帆   |  責任編輯: 君君

 

採訪團到達張掖

採訪團到達張掖

“綠蔭叢外麥毿毿,競見蘆花水一灣。若非祁連山頭雪,錯將甘州當江南。”它就是被人們稱為“塞上江南”的古絲綢之路重鎮——張掖。

説起張掖,不得不提起漢武帝。西漢時期,武帝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進軍河西,戰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歸漢。隨後,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設張掖郡。此後,開始了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産,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的交通和繁榮。

張掖濕地

張掖濕地

“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于塞下。”張掖,漸漸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閃耀的明星。

無水就是荒漠,有水才有綠洲。作為荒漠中一抹綠,張掖與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相依相伴。雖然地處黑河中游,張掖仍屬溫帶乾旱性氣候。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全國每人平均水準的一半,水資源嚴重短缺。

黑河大橋

黑河大橋

水能創造一切,水也能改變一切。2003年,作為全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128萬張掖人民開始了“永葆水脈”的艱辛求索。

近年來,張掖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將建設節水型社會作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性任務來抓,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以打造宜居宜遊為目標的水生態治理項目,全面建設河西走廊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工程項目,初步建立以農業水價改革為保障的現代水權制度,形成了以農民用水者協會為關鍵的公眾參與機制,城市節水工作得到長足發展,為以恢復下游生態為目標的黑河調水做出了巨大貢獻。

張掖市夜景

張掖市夜景

如今的張掖,已走出了一條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之路。甘州不幹水池塘,半城蘆葦半城塔。“一城山光,古剎遍地”的絲路明珠已在水脈的潤澤下重綻昔日光華。

文/記者 郭旭帆 圖/溫紅建 朱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