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老主任的夢想和新農商的探索
發佈時間: 2015-10-21 10:23:08 | 來源: 黃河報 | | 責任編輯: 君君
“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諺語曾這樣書寫寧夏平原。這裡土地平坦,面積廣闊,但多年平均降水量僅有289毫米,只能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灌溉,歷經2000多年,“塞上江南”如今仍因其豐富的農業物産而聞名華夏。寧夏北部引黃灌區用佔全區二分之一的耕地,生産了全區四分之三的糧食。但是,曾經的寧夏自流灌區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0.37左右,遠低於全國的0.48;畝均灌溉毛用水量922立方米,超過全國平均水準28%。從2005年開始,寧夏成為全國第一個以省(區)為單位的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農業節水成為引黃灌區的重點。來到寧夏,採訪團最想看到的就是這古老平原之上的農業節水新特點。於是在10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賀蘭縣,觀摩這裡的高效節水項目。
蘭光村:從“爛光村”到“明星村”
從銀川出發,經過一小時車程,我們看到了一片正在建設的新樓房,這就是賀蘭縣最先開始建設高效節水滴管技術的蘭光村。賀蘭縣水務局副局長聞國燾説,這是該村2013年開始建設的新村,預計明年6月可以讓村民都住上新樓房。下車後,一個穿著樸素的老人接待了採訪團。他是蘭光村的村主任楊學文,從1985到2015年,從31歲到61歲,從改革開放初到新世紀,他見證了這個村子30年的興衰史。
蘭光村位於賀蘭縣東北部,是─個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導産業的純回民村。全村共574戶2300人,有耕地7850畝。2007年前,該村是全縣典型的“村民無副業、集體無産業、全村無企業”的“空殼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全鎮倒數第一。因為他們正好處於唐徠渠係太子渠和惠農渠係蘭光渠稍段,兩大渠的水到這兒都比較少,“淌水難”一直是制約蘭光村發展的瓶頸。
2007年以來,蘭光村抓住産業引領發展這條主線,走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科技化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逐步將全村土地集中流轉到村集體經營管理,形成了“支部+合作社+社+基地+農戶”的蘭光模式。這種模式為節水技術的推廣奠定了基礎。從2011年開始,該村率先建設高效節水滴灌3000多畝,分別用於種植西瓜、番茄、辣椒等經濟作物。該工程總投資352.24萬元,是賀蘭縣水務局實施的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補助項目。
項目區高效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節約了水資源,更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老支書將其形象地概括為“三節約、兩提高、一提前”。所謂“三節約”是指:節水,實施膜下滴灌後,作物生長期內畝均用水為30立方米,節水245立方米;省工,種植工序由之前的6道工序變為現在的3道,作物除草田間管理等用工都大幅度減少,畝均節約用工資金390元;節藥節肥,膜下滴灌實現了水肥-體化,畝均節省化肥農藥費用65元。所謂“兩提高”是指:用水效率提高,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原來的0.42提高到0.9以上;作物産量提高,種植西瓜和番茄畝均增産750千克和1000千克。所謂“一提前”是指:與傳統灌溉相比,瓜菜上市時間提前7~10日,更容易搶佔市場,同時滿足市場需求。
楊學文説,以前的蘭光村就是個“爛光村”,他30多年裏天天想著讓自己的村子成為一個“明星村“,能得到所有人的讚揚。如今,他的這個夢想終於因為節水而得以實現。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3930元提高到現在的1萬元,村集體收入達到210萬元。
避風險:蘭星村的新農商
離開蘭光村的路上,記者在路旁見到了該村的女強人--農業大戶馬金香。她家反包了村裏的60個大棚,由她一個人照看,雇傭勞動力、種收買賣都是她一個人説了算。如今,一個大棚的年收入約2000~3000元。“每年的收入隨著蔬菜價格的不同會有波動,去年價格比較低,收入就比較少。今年蔬菜價格上來了,收入就很可觀。現在種植的作物有番茄、辣椒、黃瓜、甘藍等,今年黃瓜最賺錢。”她掰著手指頭跟記者算起了效益賬。但是,種植經濟作物還是要面臨很大的風險,單一的農戶很難承受這樣的風險。
在蘭光村的鄰村蘭星村,訪者採訪了該村的村主任,也是這個村最大的農業承包戶--馬光傑。在國家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支援下,馬光傑于2012年在立崗鎮蘭星村承包流轉土地2800畝,種植小麥、水稻,並培育稻田養蟹、養魚項目,但之前的種植收益都未達到預期效果。2012年,在賀蘭縣水務局的支援下,他在自己承包的500畝土地上實施滴灌技術,很快就收穫了驚喜。2013年,他的露地蔬菜收入過百萬,年用工量320人,增加農民收入200萬元。目前,馬光傑已經在1300畝土地上推廣滴灌技術,利用塑膠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0毫米的毛管孔口或滴頭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灌溉,使水的利用率可達95%。這樣,每畝地節省水費50元左右,1300畝地可節省資金6.5萬元。同時,滴灌技術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達到精準施肥施藥的效果,在節省化肥施用量的同時可節省勞力投入,每畝地又能節約人工施肥費用50元左右。使用滴灌技術的田地,雜草也明顯減少,年均可減少人工除草費20萬元。最後,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使用滴灌技術的蔬菜,莖葉生命力強,生長週期長。
“沒有滴灌技術,蔬菜種植就難以發展。農業集體化經營擔有很大風險,投入高,收入不一定就大。農産品市場價格稍微波動,就會影響到整個合作社的經濟效益。滴灌可以説是解決了我們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馬光傑説,幹這個工作要有“商業的頭腦,農民的幹勁”,既要充分考察市場,又要能夠堅持下去。
在年度種植結束後,馬光傑會到外地考察。目前,他已經去過山東壽光、雲南元謀等地調查學習。2015年,馬光傑從元謀請來一位種植經驗長達20年的農民專家,全程指導蘭星村創建綠色番茄安全生産模式。8月,他又在雲南元謀縣和玉溪縣流轉土地500畝,種植露地番茄,目的是加強南北結合,引導兩地農民交叉學習種植經驗,同時利用季節差創造效益,規避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
賀蘭縣水務局副局長聞國燾説:“現代化的農業生産真是一個具有風險的市場投資産業,我到現在才認識到他們也已經是商人了,是新形勢下的‘農商’。”下一步,賀蘭縣將繼續結合特色産業和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廣更多的高效節水技術,為古老的河套平原農業發展添加新的活力。
黃河報記者 岳林錕 圖/溫紅建 朱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