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裏木油田的輝煌,用青春的汗水來書寫
發佈時間: 2015-09-08 13:45:17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塔裏木油田的輝煌,用青春的汗水來書寫
----塔裏木油田採訪紀實
中國網9月8日訊 (記者 何珊)面積56萬平方公里的塔裏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含油氣沉積盆地。在這裡,有一群年輕的石油人,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早已習慣了寂寞,習慣了在高聳的井架上揮灑汗水與青春,因為他們深知,選擇了石油,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
建國之初,這塊西部的廣袤土地被稱為“中國石油的希望”,然而塔裏木盆地地質條件複雜,自然環境惡劣,被公認為世界上油氣勘探開發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石油人九進九齣大沙漠,五上五下,只找到了依奇克裏克、柯克亞等中小油氣田,勘探沒有獲得重大突破。1989年,“六上塔裏木”的艱苦征程拉開序幕。20多年來,塔裏木相繼探明發現了中國第一個沙漠油田--塔中油田,最大的優質整裝氣田--克拉2氣田,最大的凝析氣田--迪那2氣田,陸上最深的氣田--克深氣田。
時值中石油在新疆石油事業發展60週年,“央企責任·中國石油在新疆之行”記者走進塔裏木盆地,探訪這片希望之地,傾聽年輕的油氣田守護者的心聲。
“石油、西氣東輸對我有吸引力”
2006年,來自河南信陽的楊忠武從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畢業那年,正趕上中石油去復旦大學宣講,招收非石油專業的畢業生,他就義無反顧地來到塔裏木油田,一待就是九年。
是留在大城市上海尋求一份安穩?還是到遙遠的新疆探尋未知?對很多人來説,這是一個糾結的選擇,但在楊忠武看來,並不難。
“石油、西氣東輸這些字樣,對我來説,有很大的吸引力。”楊忠武説。
“在這裡工作,挺自豪的。這裡是西氣東輸的首站發源地。”
楊忠武所在的克拉氣田是西氣東輸的首站,也是主力氣源。克拉2氣田的中央處理廠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處理裝置,是我國用時最短、累計處理量最多的單個大型天然氣處理廠。
克拉為楊忠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成長平臺,九年的歷練已經讓他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採氣工人,熟練掌握技術,也能獨立解決問題。
楊忠武的工作需要到現場巡檢,發現有異常就要檢修。剛開始工作時,現場的情況會讓他感到恐懼和無措。他説,有時天氣乾燥,會遇到靜電,容易引發易燃易爆的情況,風險無處不在的,必須時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在楊忠武眼裏,克拉2是獨一無二的,地位也很吃重。當其他氣田出現停産或故障時就需要克拉2里來調峰,因此克拉2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坦言,來到塔裏木油田工作後,發現工作環境比想像中的要好。“或許從大城市來的人會覺得荒涼,但我還挺適應的。可能是因為我對生活條件的要求不是很高,就覺得比想像的還要好。”
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楊忠武有了多重身份。他是採氣隊主管,是父親,是丈夫,是兒子,也是女婿。在庫車工作的九年,也是讓他對家庭抱有虧欠的九年。
他説,因為工作性質的緣故,24小時都是待命狀態。有時在前線工作,根本照顧不上家裏。遇上新區塊開發的時候,勘探、鑽井,需要更長時間待在前線,兩個月都回不了家。
“記得當時,我媳婦懷孕八個月,我媽才過來照顧她。媳婦生病時,我也照顧不了。覺得對家裏很虧欠。”武如是説。
楊忠武説,當年和他一起來塔裏木的人,有不少已經走了,但他依然選擇為最初的夢想堅守。
“不來到塔裏木,職業生涯就不完整”
談及為什麼畢業後選擇來塔裏木工作時,馮光的回答非常有趣。“我知道這裡有一條沙漠公路,是世界級的一條沙漠公路。我當時就有個想法,如果來這裡工作就可以在沙漠公路上飆車了。可是來了之後,才知道這條路是限速的。理想120碼,限速60碼。”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並沒有讓他後悔選擇塔裏木。 “如果不來塔裏木,好像職業生涯就不完整,所以我就來了。”説這句話的時候,他的臉上露出堅毅的表情。
這位80後已經當上了塔中油田採油隊副隊長。馮光坦言,很多人都認為石油工人工資高,待遇好,油水多。就連參加同學聚會的時候,有些老同學談吐間,也會不自覺地透出對石油行業的挖苦和不解。
他説:“其實一線工人工作強度大,待遇也不高,特別是工作環境非常差。”
塔中油田,位於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腹地,是塔裏木油田中最大的一座油田,也是是我國首座沙漠大油田。自上世紀80年代末,先後有數百名大學生來此開創事業,走出了一條“稀井高産,少人高效”的建設與管理之路。
但來這裡工作的石油工人都要經歷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夏季,要在高達40多度氣溫和70多度的地表溫度環境中工作。一年中這裡的沙塵暴會刮20天,沙塵天氣在200天左右。工人們説,由於沒有沙塵和暴曬,冬天反而是塔克拉瑪幹沙漠最好的季節。
“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這句話被這裡的石油人奉為自我激勵的座右銘,但長期生活在沙漠,荒涼帶來的那種寂寞感是難以言説的。
馮光説,有時在前線,沙塵暴突然出現,像一堵黑墻壓過來,人只能躲在車裏或房裏,不敢出來。這個時候,他就會覺得人特別渺小,這是一種心靈上的衝擊。
“如果這裡沒有石油,便沒有我們這些人,也沒有這條路。有時,我聽著油嘴茲茲冒油的聲音,便感得這就是大自然的一種饋贈,一定要珍惜。”
多年的沙漠石油工作,讓馮光感悟到“敬天愛人”的真正含義。他深深體會到,石油是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我們一定要愛惜,更要好好利用。
馮光説:“前人把井鑽好了,我們就要珍惜,要‘斤油必爭’地把它採出來。”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