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60年發展路 一甲子油地情
——中國石油在疆發展社會責任概況

發佈時間: 2015-08-25 13:20:35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沈曄

 

60年來,克拉瑪依、庫爾勒、獨山子……一座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城市在新疆大地上拔地而起,石油和天然氣不僅為中國騰飛源源不斷地注入能量,也是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的動力之源。

8月25日,在“央企責任——中國石油在新疆”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石油集團新聞發言人、思想政治工作部總經理曲廣學説,中國石油始終堅持在生産經營和企業發展過程中,注重處理好石油與地方發展、石油與百姓民生、石油與地方企業、石油與民族團結、石油與生態環境等“五個關係”,探索形成了企地和諧發展的多種模式。

“開發一個油田、造福一方百姓;建設一項工程、改善一地民生。”曲廣學説,中國石油還將繼續把發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新疆各族群眾。

因油而興 油地融合

60年前,一口油井,幾棟幹打壘房屋,構成了早期克拉瑪依石油城的雛形。隨著一個個現代化大油氣田的崛起,克拉瑪依市一年一變樣,如今已成為安居樂業的宜人城市。

目前克拉瑪依市已建成具備1300多萬噸油氣生産能力、1600萬噸煉油加工能力和122萬噸乙烯生産能力的石油石化基地,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向西開放戰略中,具有明顯的區位和工業基礎優勢。

巴州因石油而興。在塔裏木石油會戰過程中,只要地方能幹的,一定安排和支援地方幹。凡勘探開發需要的各種物資,只要當地能生産供應的儘量在當地採購;凡新疆本地能生産的不到區外採購,南疆地區有的不到北疆地區採購。

今後,中國石油將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石油與地方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在專業技術方面,“依靠行業主力”,在生活後勤方面,“依託社會基礎”,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堅持與地方“統籌規劃”,努力追求石油與地方的“共同發展”。

混改試點 合作新疆

近幾年,作為我國混改的重要試點領域,油氣領域頗受關注。中國石油在疆企業上下游雙雙發力,拓展油氣資源在新疆就地加工的廣度和深度,為新疆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紅山油田是中國石油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合資合作開髮油氣資源的第一塊“試驗田”。2012年9月,隨著紅山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在克拉瑪依註冊成立,石油、地方、兵團三方攜手創造了共同出資合作勘探、開發、銷售油氣資源的歷史。

目前,“企地兵”從油氣勘探開發合作,已拓展到加油站、煉油化工、製造加工、産品銷售、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

2015年1月,新疆銷售公司更換營業執照為“中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並正在與意向單位對接洽談合資合作;7月,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國石油重點推進的合資合作項目——中石油克拉瑪依石化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運營,進一步促進新疆石油石化産業發展、增加新疆地方稅收具有重要意義。

在新疆,中國石油的合資合作對象多元,既有其他央企,也有地方國企和民企,打破了地域、行業界限;既有絕對控股,也有相對控股、參股,股權結構多樣化,合資合作呈現出更加開放、融合的態勢。

惠民暖人 情誼深厚

中國石油在新疆各項業務發展的同時,也熔鑄了企業與地方百姓的深情厚誼。

在伊寧市到尼勒克縣的公路旁,有一座石油渠紀念碑,碑體的基座上有這樣的記述:烏拉斯臺石油渠是由中國石油捐資240萬元現金與地方共同建設。烏拉斯臺全村有耕地面積近萬畝,1997年以前,由於沒有灌溉設施,基本上全為旱地。作為一個農業鄉,解決了水的問題就是解決了根本問題。哈拉托別鄉共有27000畝耕地,如今全為保灌的水澆地。有了水,就可以大膽調整農業結構,放心種植經濟作物。

幾十年來,在天山南北,中國石油還修建了無數的交通要道。無論長達522公里的沙漠公路,還是只有幾公里、十幾公路的縣鄉道路,都傾注著中國石油對地方和民眾的關懷。

新疆的災情從來都牽動著石油人的心。2009年12月,素有中國“冷極之地”的新疆阿勒泰地區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平均積雪厚達90釐米,山區積雪更是達到2米多深。

中國石油駐疆企業幹部員工在積極為災區捐款的同時,又派出數支抗雪救援隊趕赴災區,打通道路,救助災民。在短短的8天內打通盤山路220公里,鐵熱克提鄉白巴哈村圖瓦人歡呼雀躍,獻上了珍貴的藍色哈達。

十年定點扶貧。中國石油在新疆6個縣,援建382個民生項目,造福當地民眾。

民族團結 凝聚人心

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中國石油每一個在疆企業都由多民族員工組成,少數民族員工分佈在公司的生産、管理、技術、操作等各個崗位,是企業生産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據不完全統計,高素質少數民族技能人才、少數民族管理幹部、技術幹部和技術骨幹,佔到了新疆油田公司少數民族員工總數的46%。

60年前,由8個民族36名工人組成的原新疆石油管理局1219青年鑽井隊在準噶爾盆地戈壁荒漠打出第一口井,由此拉開開發建設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的大幕。2009年,新疆油田公司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新疆油田重油開發公司的員工肉孜麥麥提•巴克,出生在南疆農村,來新疆油田之前,一句漢話也不會説,經過努力學習,不僅取得了漢語等級考試八級證書,還自辦技術網站,並成為集團公司的技能專家。

為確保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從2014年起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中國石油在疆企業迅速行動。截至2015年7月,已有10家駐疆企業近200名石油幹部住進村、紮下根,與各族群眾同勞作、嘮家常、解難題,和鄉村幹部一起出主意、惠民生、謀發展,步步真情走進“最遠一家人”,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綠色石油 大美天山

越是環境惡劣的地方,人們對環境越是充滿期許。中國石油在新疆的發展一直秉承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為新疆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持續努力。

油城克拉瑪依曾經是個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的戈壁荒漠,伴隨著石油開發,經過60年的建設,已經成為嫵媚千姿,風情萬種的西部江南。

在克拉瑪依市,共産黨員有先鋒林,共青團員有青年林,軍地有共建林,家庭有惜緣林,少年兒童有希望林,普通百姓有防護林。市外,還有10萬畝碳匯林基地,難得的滿眼綠色成為戈壁上民眾週末必去之處。

塔裏木油田公司為實現“開發一區塊,建成一綠洲”的承諾,先後投鉅資在前線各作業區建成綠化面積2萬餘畝。經過10餘年的“綠色”攻關,建設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塔裏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種植紅柳、梭梭、沙拐棗等防沙固沙植物,形成了全長466公里的沙漠“綠色走廊”。

石油人愛胡楊,石油人的品格像胡楊。為減少胡楊林砍伐,保護生態環境,在疆企業多次增加費用進行工程選線和設計變更。在三塘湖盆地勘探開發中,吐哈油田為保護好伊吾縣淖毛湖地區的1萬餘畝胡楊林,寧願讓油井挪窩、油路繞道、油站瘦身,也不損毀一棵胡楊樹。

“氣化南疆”工程結束了南疆五地州結束了伐薪燒火的歷史,此前,每年燒掉的林木達幾十萬噸,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風沙浮塵頻發。

烏魯木齊市也曾是典型的燃煤重污染城市。“煤改氣”項目的實施,使天然氣在烏魯木齊一次能源消費所佔比重超過70%,大幅減少了環境污染,全市450多萬人從中受益。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