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第四部分 支油頌

發佈時間: 2015-08-25 09:17:43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2015年4月10日,大地初綠,梨花綻放。巴州各族人民和石油人一起歡度他們的第20個“石油節”。

在這裡,有詩寫道:“春到巴州即送帖,同賀四月石油節,桃李未碧已開蕊,河湖才綠先泛靨。地靈因有東風好,業達更須民族諧,年年都賦支油頌,工農攜手創功烈。”這詩是獻給石油節的,也是獻給巴州和南疆各族人民光榮的石油事業的,更是獻給石油開發事業和英雄的石油人的。

中國石油工業史是伴隨共和國成長的一部發展史。石油,作為國民經濟的血液,支撐著國家的發展。同時,黨中央和國務院一直高度關注中國石油在新疆的建設和發展。從克拉瑪依、塔裏木到吐哈油田開發建設,從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百萬噸芳烴到石油石化基地建設,從西氣東輸到油氣戰略大通道建設,黨和國家幾代領導核心,在新疆石油石化企業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重要關頭,都予以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駐疆石油石化企業實現科學發展指明瞭方向。

同樣,新疆的石油勘探開發也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援。自1956年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田的社論,國務院組織13個部委支援克拉瑪依,全國有16個省(市、區)的35個城市為克拉瑪依生産設備和器材,並從蘇聯和東歐國家進口設備和器材。塔裏木石油會戰、吐哈石油會戰,匯聚了來自全國10多個油田的勘探開發隊伍,獨山子石化、烏魯木齊石化“千萬噸煉油”工程離不開全國數十家石油行業勁旅的通力協作,也正是“石油師”整建制改編才有了中國石油運輸隊伍。

石油往往蘊藏在大漠戈壁、鹽鹼灘塗,自然環境惡劣。石油人由此常説,“地上有地下無,地下有地上無”。石油開發往往遠離城市鄉村,自然條件惡劣,社會依託少。在新疆的石油開發與在中國其他地方一樣,自始至終都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駐地政府、各族群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支援和幫助。

自治區:支援石油發展,就像自己的事

新疆油氣資源的大規模勘探開發,不僅對於改變我國當前油氣後備資源不足的局面,促進石油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加快新疆脫貧致富的步伐,增進新疆經濟發展的實力和後勁,推動新疆整個經濟建設事業的大發展,進一步改善各族人民生活,都有著重大意義。

對石油勘探開發和石油石化企業發展,新疆更是當成自己的事千方百計辦好。1956年,克拉瑪依油田投入規模開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發出指示,要求各級黨組織、各級政府和全疆人民支援克拉瑪依油田建設。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自治區的一些廳、局、企業抽調汽車幫助搶運積壓在口岸的器材,動員施工部隊幾千名戰士搶修公路和房屋。塔城地區組織1000多峰駱駝為油田馱運越冬燒柴,很快建立起商業、糧食、郵電等服務系統,有力地保障了油田勘探和開發的順利進行。

1960年,冬天,食品供應特別緊張。正在吐魯番盆地進行勘探工作的部分石油員工出現浮腫,個別員工甚至失去了生命。一位姓李的副縣長到油田井隊參觀時,被石油工人忘我勞動的場面深深感動,和有關同志商量後一致同意,支援吐魯番礦務局辦一個“營養食堂”,每人每月供應30斤麵粉、5斤白糖、5斤清油,再配給一些黃豆。“營養食堂”辦起來後,礦務局安排石油員工分批分期進入,每批40人,每期半個月。石油員工虛弱的身體得到營養補充,吐魯番礦務局職工“困難時期”無一人開小差。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的腳步和陸上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大轉移的推進,自治區黨委、政府制定了“一黑一白”發展戰略,讓“新疆要富,石油要上;新疆要大富,石油要大上”的口號深入到新疆各族人民心中。自治區黨委、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加快石油石化發展領導小組,制定新疆石油石化産業的發展規劃及扶持石油石化産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協調中央駐疆石油石化企業與各地、各部門的關係。

1996年,新疆下發《石油建設用地管理辦法》,對加快塔裏木、吐哈石油勘探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自治區人民政府到各地州、縣都成立了支油辦公室,專門負責支油日常工作,解決石油勘探開發和石油石化企業生産經營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

各地州市:一切服務於石油,一切服從於發展

在新疆,地方各級政府都把石油石化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大力支援石油事業。

在塔裏木油田、吐哈油田的勘探開發中,許多項目因任務重、工期緊,地方政府儘量簡化審批手續。南疆各級地方政府、油田周邊的許多鄉村,還自發成立油田護衛隊,晝夜巡邏,保衛油田安全。駐地海關、商檢、民航、鐵路等部門,也都為油田及石油石化企業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

素有華夏第一州美譽的巴州,胸懷“石油發展我發展,我與石油共興旺”的大局意識,提供一切有利於石油勘探開發的好政策和實際行動。時任州委書記的鐘彬在塔指成立大會上莊嚴地承諾:“支油路上兩個輪子一起轉,像當年老區人民支援淮海戰役那樣,前線需要什麼,我們就保質保量送上去!”

吐哈油田所在的駐地政府積極支援油氣開發。建立了“哈密融合發展協調委員會會議”和“吐魯番四方聯席會議”制度,通過每季度定期召開全體會議和不定期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相互通報情況、溝通資訊,為企地雙方的融合發展搭建了良好平臺。

吐魯番市按照“大力支援上游、積極介入中游、加快發展下游”的原則,在大力支援吐哈油田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的同時,拓展地方企業與吐哈油田的合作渠道和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力爭通過對接合作帶動提升地方石油石化産業發展,鼓勵多种經濟成分參與石油石化下游産業發展。

克拉瑪依就是因油而生的。企地合一的特殊體制,更是為地方支援石油發展創造了新的模式。作為以油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多年來克拉瑪依市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始終發揚“一切服務於石油,一切服從於石油”的傳統,發揮人大、政府、政協、軍分區等方面的支援作用,統籌協調企地關係,把推動石油石化企業發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市資源,共同打造西部最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

無論是石油對地方的依託,還是地方對石油的支援,石油企業和地方政府都把“依靠行業主力,依託社會基礎,統籌規劃,共同發展”二十字方針的貫徹落實,看成是各自對國家、對人民行使政治使命,看成是各自應當主動承擔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

各族群眾:支援石油建設,就像當年支援革命

對石油和石油人,新疆人民有著特殊的感情。

1909年,在當地牧民嚮導的指引下,華夏石油先驅者在獨山子泥火山上鑽出一口油氣淺井,“深至七八丈,井內聲如波濤,油氣蒸騰,直涌而出,以火燃之,焰高數尺”。這是新疆用近代機器鑽的第一口石油井,標誌著新疆石油工業的開端。獨山子由此成為我國近代石油工業策源地之一,與玉門、延長油礦齊名。

1954年,在62歲的嚮導、新疆且末縣烏孜別克族老人伊沙克•阿吉的指引下,新中國第一支石油勘探隊伍——國家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的柴達木地質大隊,騎著駱駝走遍柴達木盆地漫漫沙海,找到柴達木盆地第一個儲油構造,石油人讓阿吉老人給發現石油的地方取了名字,從此這片無名戈壁在地圖上開始被標注為“開特米裏克”(烏茲別克語言,意思為亂山子的地方),並鑽出柴達木盆地第一口探井,從此誕生了青海油田。

1958年,正是靠著駱駝客和他們的650峰駱駝幫助下,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的重磁力地質聯隊有了沙漠之舟,分東、西、中三路完成9次穿越塔裏木盆地腹部的地質和重磁力普查,由此拉開新疆油氣勘探開發的序幕。在克拉瑪依油田週邊,經過勘探,發現百口泉、烏爾禾、紅山嘴等油田;在準噶爾盆地南緣發現齊古油田,在吐魯番盆地火焰山背斜上發現勝金口油田。

1991年,火焰山下的樓蘭之鄉——鄯善縣迎來了來自玉門、華北、長慶、中原油田等1.7萬人的各路石油大軍。鄯善原來人口只有1.6萬,轉眼間增加了一倍。一時之間,“石油大哥”的衣食住行都遇到了困難。但全縣在數十天之內,騰出1萬多平方米各類房屋,供應3000多張床及同樣套數的被褥,並且組織建築隊為油田搶建臨時住房。一時之間,就像當年支援革命一樣,各族群眾積極主動為油田建設騰房讓地、修路築橋、承運物資,在石油開發史上傳為佳話。

2006年,野外踏勘的石油人遭遇暴風雪,被圍困在哈密東天山。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的10多位哈薩克族牧民策馬在一米多厚的積雪中蹚出生命路,冒著生命危險成功營救,感動了天山南北石油人。這些景象極其生動,極其感人。

在新疆油氣勘探開發的進程中,從天山南麓到崑崙山北緣,從塔裏木河流域到和田河故道,勘探開發區周邊的鄉鄉縣縣,村村鎮鎮,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漢族等多民族群眾,由衷地擁戴石油隊伍,真誠地支援石油隊伍。

在新疆地區,有一個貫注人心的口號,就是“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族人民之間也相互離不開”。而石油隊伍入駐新疆後,又有了一個新內容的口號深入人心,那就是“石油勘探開發離不開地方人民,地方發展離不開石油的強力帶動”。

回望歷史,不容否認的是,新疆石油石化工業波瀾壯闊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民族團結的奮進史和企地融合共建的發展史。難以忘記,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新疆石油石化事業的深切關懷;難以忘記,新疆各級黨委、政府為石油石化企業發展營造的良好環境;難以忘記,全心支援石油、與石油人情同兄弟的新疆各族人民。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