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第二部分 油地情

發佈時間: 2015-08-25 09:15:12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奉獻能源,創造和諧。是中國石油的宗旨。

從人跡罕至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到空氣稀薄的帕米爾高原,從準噶爾盆地邊緣的戈壁、荒漠到風沙肆虐的吐哈盆地,從都市、城鎮到邊境團場,“寶石花”的身影無處不在。

“寶石花”匯成了遼闊的花海,在新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燦然綻放,美麗、熱情、充滿活力,為戈壁、荒漠帶來了現代化的氣息……

克拉瑪依、獨山子、庫爾勒……一座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城市在新疆大地上拔地而起,石油和天然氣不僅為中國的騰飛源源不斷地注入新能量,也是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之源。

作為新疆“一黑一白”(石油和棉花)兩大支柱産業之一,幾十年來,中國石油作為開發新疆油氣資源的主力,積極參與和支援新疆經濟社會建設,既創造了西部油田的一方輝煌,也造福了地方人民,為地方建設和人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改變。

回望歷史,中國石油在新疆前行的每一步,至始至終堅持企地共建,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幫助少數民族群眾脫貧致富作為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政治任務,在工程建設、交通運輸、生産生活服務等方面,積極向當地企業開放市場,走出了油區油企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之路,帶動少數民族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改善,同各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石油渠”引出幸福水,“石油路”打通致富路,“抗震房”營造安樂窩,“大暖棚”內羊肥牛壯,成為石油人與駐地各少數民族群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見證。

因油而興 油地融合

新疆的很多城市都是因油而生,因油而建,因油而興。曾經那裏都渺無人煙。

克拉瑪依在維吾爾語裏有著“黑油”的意思,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60年前,一口油井,幾棟幹打壘房屋,構成了早期克拉瑪依石油城的雛形。隨著一個個現代化大油氣田的崛起,克拉瑪依市一年一變樣、五年大變樣、十年變大樣。到今天,克拉瑪依已成為安居樂業的宜人城市。

目前,目前,克拉瑪依市已建成具備1300多萬噸油氣生産能力、1600萬噸煉油加工能力和122萬噸乙烯生産能力的石油石化基地。在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向西開放戰略中,克拉瑪依具有明顯的區位和工業基礎優勢。

巴州因石油而興。中國石油在塔裏木油田勘探開發過程中,只要地方能幹的,一定安排和支援地方幹。凡勘探開發需要的各種物資,只要當地能生産供應的儘量在當地採購;凡新疆內能生産的不到區外採購;南疆地區有的不到北疆地區採購。

塔裏木石油會戰時期,鑽井所需的各類泥漿助劑、固井水泥、建築材料,基本都在當地採購,鑽探機械設備的維修和零配件,也主要依託巴州和阿克蘇地區的機械企業解決。為了幫助這些企業提高技術水準和生産能力,指揮部主動派出技術人員和通過銀行委託貸款形式,提供部分生産準備和流動資金。會戰需要的各項生産生活服務,盡可能依託當地社會基礎設施和力量,不另起爐灶自成體系。指揮部基地的招待所、醫院,鑽井、勘探單位的部分生活服務,也都招標由地方專業部門承包,或租用原有的設施。會戰所需的大量勞務人員(如基本建設隊伍和各種輔助工種人員)也盡可能從當地招考、培訓、錄用。

吐哈油田的開發亦帶動了周邊的發展。吐哈油田主要産油區所在的吐魯番盆地多為沙漠、戈壁、荒灘,素以火洲著稱,水資源極度匱乏。油田先後投資10多億元,節水採油呵護火洲綠地。年節省清水730萬立方米,相當於兩個昆明湖的蓄水量,可多灌溉農田1.6萬畝。

吐哈油田是烏魯木齊主要氣源地之一。每到冬春用氣高峰時期,油田關停自用裝置用氣、限制工業用氣,千方百計省出天然氣保障居民用氣。不算裝置停産帶來的受益流失,僅是工業用氣與民用氣價格差價損失,一天就超過50萬元。

中石油在新疆的諸多惠民工程,更是石油人的驕傲。

在浩瀚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有一條讓人驚嘆的沙漠公路。在流動的沙漠,任何人類刻意留下的印痕,一場沙暴會使之湮滅,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但是卻有一條柏油公路橫臥莽莽沙海之上,像一條黑色綢帶,兩旁是一條長達400余公里的人工綠色走廊。

這是一條穿越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的公路,全長522公里,是世界築路史上的創舉。當地人民説,這是“幸福之路”,直接縮短了南疆城市和田與首府烏魯木齊的交通距離500公里。如今,沙漠公路日通行量5000車次,給南疆各地及石油開發節約了大量運輸成本。

“氣化南疆”工程也是石油服務地方的有力見證。1999年,塔裏木油田公司啟動“氣化南疆”工程,先後投入10多億元,加快盆地中小氣田的開發,建設長輸管線,造福當地百姓。1999年,天然氣率先進入梨城庫爾勒。2004年底,和田河氣田與阿克莫木氣田相繼投産,開始向和田、喀什、克州供氣;2008年,英買力氣田的天然氣進入阿克蘇。為了把和田天然氣引進洛浦,塔裏木油田先後投入7100萬元,鋪設了33公里長的管道,使洛浦縣人民用上了清潔環保的天然氣。如今,洛浦縣天然氣門站外,立著一塊2.5米高的功德碑——“輝煌鑄就戊子年,油企幫扶氣入縣;央企風範民領略,柴氣換代暖人間。”

截至目前,塔裏木油田公司已經向南疆五地州依託條件較好的縣(市)供氣超200億方,惠及南疆42個縣(市)400萬各族群眾。借著這股“福氣”,南疆五地州結束了伐薪燒火的歷史,此前,每年燒掉的林木達幾十萬噸,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風沙浮塵頻發。如今,鍋爐、計程車、公交車和機關用車正在逐步改用天然氣,天然氣發電也成為現實。

塔裏木油田公司澤普石化廠與和田河氣田建設工程、阿克莫木氣田開發建設工程被南疆各族群眾稱為民心工程、幸福工程,對南疆三地州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産生了深遠影響。

新疆銷售公司在全疆油氣保供有力。1967年3 月11 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計劃委員會向國家計劃委員會請示解決北油南調問題,自此,新疆銷售公司承擔起保供的重要職責。

公司一千余座加油站分佈于166萬平方公里土地上。點多、線長、面廣,銷售區域和管理難度超過國內其他的公司。天山橫亙、崑崙巍峨,戈壁大漠、雪山草原,狂風沙塵、酷暑極寒造就了新疆銷售人吃苦耐勞,奉獻邊疆的品格。

在新疆農牧業地區,保農業就是保命脈。每到新疆大地春耕收穫之際,作為全疆農用柴油供應主體企業,新疆銷售公司都提早調配車輛,派出上百輛送油罐車,幾千個儲油大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農機戶加油,實現油品不斷檔不脫銷、農民不排隊,無距離服務,保障油品供應。

新疆境內公路無法延伸到的村鎮和建設工地以及加油站網點無法覆蓋的賓館和酒店周圍,活躍著一支中國石油送油車隊,人們稱之為“寶石花油車”。這些“寶石花油車”為當地油品供應,特別是搶險救災時期的油品保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部管道公司守護千里管線。在新疆範圍內油氣管道長度達8860公里,佔中國石油油氣管道的18%。管道途徑地區周邊方圓數百公里是不見盡頭的戈壁、荒漠和沙丘,在駐守“死亡之海”羅布泊邊緣的哈密、鄯善和雅滿蘇壓氣站,在每年有5個月為風沙季節的輪南壓氣站,在全國四大風口之一的中哈原油跨國管道國內第一站阿拉山口原油首站。有一支支“紅衫軍”,正靜靜呵護著從腳下穿越而過的油氣管道。

混改試點 合作新疆

近幾年,作為我國混改的重要試點領域,油氣領域頗受關注。中國石油在疆企業上下游雙雙發力,拓展油氣資源在新疆合作開發、就地加工的廣度和深度,為新疆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越來越多的石油人身份變了。

在新疆,石油單位裏越來越多的員工既是石油人也是地方人,也有越來越多的地方人、兵團人因為合資合作而成為石油人。員工身份融合的背後,走出的是一條石油企業與地方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合資合作之路。

紅山油田,是中國石油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合資合作開髮油氣資源的第一塊“試驗田”。2012年9月,隨著紅山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在克拉瑪依註冊成立,油田、地方、兵團三方攜手創造了共同出資合作開髮油氣資源的歷史。

紅山油田開啟了“企地兵”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戰略合作的先河,對進一步深化各方面在石油工業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的帶動和示範作用。紅山油田合作開發面積為100平方公里,儲量為4025萬噸,年産能84.91萬噸,設計開發年限為17年。

中國石油引進國內外資本,早有歷史。塔裏木石油勘探對外開放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50~1954年以中蘇合作方式進行的;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後,1983年中美合作進塔克拉瑪幹沙漠進行地震勘探,一直到1989年;第三階段是塔裏木石油會戰開始以來的對外合作。1989年至1995年,有美國、英國、法國、聯邦德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士、挪威、義大利、日本、蘇聯等國的78個公司與塔裏木開展技術合作或提供技術服務。塔裏木對外簽訂合同307項,總金額近2.2億美元。塔裏木先後與美國阿莫科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等合作進行了有關項目的科學研究。

從某種程度上説,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是我國陸上石油對外開放的先行者。正是這種開放的格局,使塔裏木油田一直跟蹤世界石油勘探開發先進技術,及時引進和消化吸收,促進了石油會戰的高水準、高效益。

合作之路越走越寬。10多年來,中國石油在疆企業與地方、兵團的合資合作從加油站起步,已拓展到油氣開發、煉油化工、製造加工、産品銷售、技術服務等多個領域。

2015年1月,新疆銷售公司更換營業執照為“中石油新疆銷售有限公司”,並正在與意向單位對接洽談合資合作;7月,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國石油重點推進的合資合作項目——中石油克拉瑪依石化有限責任公司掛牌運營,預計合資公司每年可為地方貢獻稅費9.3億元,比2014年增加一倍,對進一步促進新疆石油石化産業發展、增加新疆地方稅收具有重要意義。

合資合作不僅通過增加利稅給地方經濟注入活力,而且大量吸納就業、改善民生。在新疆,油氣企業合資合作對象多元,既有央企與地方企業的牽手,也有國企與民企的合作,打破了地域、行業界限。在這裡,既有絕對控股,也有相對控股、參股,股權結構多樣化,合資合作呈現出更加開放、融合的態勢。

中國石油未來將大力推進與新疆在上中下游業務領域的全面合資合作,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依法合規吸納地方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參股中國石油業務,把合資合作成果最大程度惠及新疆人民。

惠民暖人 情誼深厚

中國石油在新疆各項業務發展的同時,也熔鑄了企業與地方百姓的深情厚誼。

在伊寧市到尼勒克縣的公路旁,矗立著(有)一座石油渠紀念碑,碑體的基座上有這樣的記載:烏拉斯臺石油渠由中國石油捐資240萬元與地方共同修建。

烏拉斯臺全村有耕地面積近萬畝,1997年以前,由於沒有灌溉設施,基本上全為旱地。作為一個農業鄉,解決了水的問題就是解決了根本問題。哈拉托別鄉共有27000畝耕地,如今全為保灌的水澆地。有了水,就可以大膽調整農業結構,放心種植經濟作物。

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亞通古斯村,同樣與石油企業有著深厚的情誼。由於交通不便,1995年的亞通古斯村,村民外出仍舊是靠騎駱駝跋涉,光是到160公里之外的民豐縣城,一個來回,就要走8、9天的時間。石油企業的一條柏油路,把村子和18公里外的沙漠公路連在了一起。

亞通古斯人過去不種地,現在種糧食、棉花、苜蓿。僅棉花全村一年至少能收二、三十噸,每人平均年收入兩三千元,比和田農牧民每人平均收入多三、四倍。村民種的“安迪爾”牌甜瓜,賣到了北京、上海、廣州、東南亞。亞通古斯成為和田地區的首富村,古老的村莊開始邁向文明。

幾十年來,在天山南北,中國石油修建了無數的路。無論長達522公里的沙漠公路,還是只有幾公里、十幾公里的縣鄉道路,都傾注著中國石油對百姓的關懷。

新疆的災情從來都牽動著石油人的心。2009年底2010年初,新疆北部地區多次遭受雪災。暴雪肆虐,寒流滾滾。素有中國“冷極之地”的新疆阿勒泰地區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雪災。平均積雪厚達90釐米,山區積雪更是達到2米多深。

中國石油駐疆企業幹部員工在積極為災區捐款的同時,又派出數支抗雪救援隊趕赴災區,打通道路,救助災民。2010年1月26日,運輸公司派出3輛大型沙漠推土機,3輛後勤保障運輸車,從烏魯木齊市連夜趕往阿勒泰喀納斯景區的鐵熱克提鄉及福海縣的齊幹吉迭鄉。

兩個鄉分別是本地區受災最嚴重地區,已一個多月沒有通路,牧民面臨斷糧、斷菜的境地。連夜趕到的運輸公司救援隊,投入推積雪、通道路的戰鬥。被派往災區的員工,每天吃鹹菜、啃幹馕,一天作業達十幾個小時,鄉間被大雪覆蓋的道路在一米米延伸,在歷時13天的時間內打通了被大雪封閉的道路178公里。一個半月都沒和外界接觸的鐵熱克提鄉白巴哈村圖瓦人歡呼雀躍,獻上了珍貴的藍色哈達。

民族團結 凝聚人心

新疆是個多民族地區。中國石油歷來有著重視和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優良傳統。每一個在疆企業都是多民族組成,少數民族員工分佈在企業的生産、管理、技術、操作等各個崗位,是企業生産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60年前,由8個民族36名工人組成的獨山子1219青年鑽井隊在準噶爾盆地戈壁荒漠打出第一口井,由此拉開新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勘探開發的大幕。2009年,新疆油田公司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新疆油田重油開發公司的員工肉孜麥麥提•巴克,出生在南疆農村,來新疆油田之前,一句漢話也不會説,經過努力學習,不僅取得了漢語等級考試八級證書,還自辦技術網站,並成為集團公司的技能專家。

像肉孜麥麥提•巴克這樣的優秀少數民族員工在新疆油田並不少見。採油女工瑪力卡木曾經是個沉默寡言、內向羞澀的姑娘,卻在一次安全演講比賽中,以洪亮的嗓音、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精彩的論述震撼了在場的觀眾。

他們的同事帕爾哈提看到扎克爐柱塞泵拉桿油封每天漏油3到5公斤,帕爾哈提對柱塞泵液力端的柱塞、拉桿進行加工,把閒置的Q4240泵配件材料換了上去,解決漏油問題,一年節約油料費2萬元,另外還節約了材料更換費4萬元。帕爾哈提又在技術部門的指導下,和漢族同事一起,自製了雙層擋油傘,罩在柱塞泵加油孔上,擋住了飛濺的潤滑油,一年節約1.8萬元。

像肉孜麥麥提、帕爾哈提這樣的高素質技能人才,以及少數民族管理幹部、技術幹部和技術骨幹,佔到了新疆油田公司少數民族員工總數的46%。這些幹部和骨幹分佈在新疆油田公司機關處室、各廠處以及基層站隊,成為了加快油田發展、維護油田和諧穩定的重要力量。

民漢結對子成為中國石油在疆企業實現各族幹部員工共同進步的一個重要載體和特色活動。新疆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實驗中心油藏流體項目組只有7名少數民族員工,卻結出了10對民漢對子。在35名員工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對子活動,有的少數民族員工先後結了兩個對子。吾爾古麗先是和劉輝結成對子,完成學習計劃後,項目組又讓她與寇根結成對子。幾年下來,她參加完成10多項項目試驗及研究工作。而這個項目組的另一對技術對子——吐遜阿依和王莉,則榮獲新疆優秀QC成果獎和最佳發明獎。

在克拉瑪依石化公司,民漢對子成就特殊師徒情。韓勇和麥麥提尤努斯•依力在結對子初期,麥麥提尤努斯•依力的年齡已經是50多歲,漢語水準十分有限。為了讓麥麥提尤努斯•依力儘快的掌握好漢語,韓勇自己買了《新華字典》教他學習漢字。通過多年的相處,他們倆越來越默契,工作業績越來越突出。兩年內,他們發現和排除各類大小隱患32處,保障了公司生産裝置的安全、平穩運作。不但在工作中互相幫助,在生活上也相互關心,互相幫扶。麥麥提尤努斯•依力孩子上大學,生活上有困難,韓勇聽説後立即將1000元現金送到了他的家中。每當過“古爾邦”節時,麥麥提尤努斯•依力就盛情地邀請韓勇到家中做客,師徒儼然是一家人。

為確保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從2014年起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簡稱訪惠聚)。中國石油在疆企業迅速行動,選派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好、作風過硬和責任心強的幹部,按照駐地黨委統一安排進行住村活動,積極開展工作。

一年多來,廣大住村幹部背起行囊走基層,下車伊始不問吃住先忙工作,迅速與駐地鄉鎮黨組織取得聯繫,與村委會進行工作對接,走村入戶訪貧問苦,用腳丈量民情,用心感受民生,用情凝聚民心。主動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積極理順群眾情緒,最大限度爭取民心、凝聚人心,促進各族群眾團結和諧、安居樂業,努力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交辦的任務完成好,為新疆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貢獻。

截至2015年7月,已有10家駐疆企業近200名石油幹部住進村、紮下根,與各族群眾同勞作、嘮家常、解難題,和鄉村幹部一起出主意、惠民生、謀發展,步步真情走進“最遠一家人”,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綠色石油 大美新疆

越是環境惡劣的地方,人們對環境越是充滿期許。

中國石油在新疆的發展一直秉承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為新疆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産生活環境持續努力。

油城克拉瑪依曾經是個沒有草、沒有水,連鳥兒也不飛的戈壁荒漠,伴隨著石油開發,經過60年的建設,已經成為嫵媚千姿,風情萬種的西部江南。

在克拉瑪依市區,北有防風林,南有碳匯林,西有森林公園,東有在建的金龍湖公園,中有世紀公園和南新濕地,初步形成森林圍城的景觀。每到春秋兩季,無論機關幹部、企業員工,還是普通市民,紛紛自覺自願地投入到植樹造林、美化家園的行動中來,涌現了共産黨員先鋒林、共青團員青年林、軍地共建林、夫妻惜緣林、家庭親子林、少年兒童希望林等一批批紀念林。此外,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還有27萬畝自然生態保護區,防沙固沙,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有效阻擋了夏季東南幹熱風對克拉瑪依的侵襲。

塔裏木油田公司一直高度關注南疆生態環境問題。塔裏木油田開發之初,生態環境脆弱,滿眼是連綿密布的沙丘,三天兩頭都是風卷沙飛的天氣,夏季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每年的風沙天氣多達270多天,自然條件十分惡劣。

如今,進入位於塔克拉瑪幹邊緣的牙哈凝析氣田,如同置身於綠色的海洋,棗樹成林,飛鳥鳴唱;位於沙漠腹地的塔中油田,已經建成各種綠地9280畝,野兔、沙鼠、沙狐及白尾地鴉、小沙百靈、黑頂麻雀等多種動物在此安家,一片生機盎然景象。

塔裏木油田公司為實現“開發一區塊,建成一綠洲”的承諾,先後投鉅資在前線各作業區建成綠化面積2萬餘畝。經過10餘年的“綠色”攻關,投資2.18億元,建設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塔裏木沙漠公路防護林生態工程,種植紅柳、梭梭、沙拐棗等防沙固沙植物,形成了全長436公里的沙漠“綠色走廊”。在亙古沙漠中形成的這條貫穿南北的“綠色走廊”,對保護塔裏木沙漠公路,改善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環境,促進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墨玉縣和皮山縣交界處的無人區,戈壁茫茫,寸草不生。公路左邊看得見崑崙山頂著皚皚的白雪,右邊則是塔克拉碼沙漠的大沙山。當地人把這裡叫做熱風口。熱風口不但影響人居生活的環境,而且常常危殃及農作物的生長。塔裏木油田幫助這裡進行3.2萬畝生態林工程的建設。將戈壁沙丘開墾為可以澆水的條田,建設水利灌溉涵閘系統,移植紅柳、沙拐柳,田埂栽植楊樹,田裏種植紅棗、核桃和杏樹,使其成為改善自然生態,幫助農民發展經濟、增産增收的一塊樣板。

石油人像胡楊,石油人愛胡楊。散佈在沙海中的胡楊是荒漠絕域裏的特殊景觀,數百年的粗大胡楊枝桿遒勁。為減少胡楊林砍伐,保護生態環境,在疆數個企業多次增加費用進行工程選線和設計變更。如:吉拉克站集氣管線工程施工中,經過5次踏勘選線,工藝上增長管線500m,管道拐了7道彎,最終做到不砍一棵胡楊;管線在塔河穿越工程中,由大開挖優選為定向鑽穿越,避免了對塔河岸堤的擾動和植被的破壞;輪南621井“七挪井位保胡楊”,由原設計直井改打定向井,在原井位基礎上費用增加400余萬元,最終保護了地表大量的胡楊樹;哈得4油田管道建設寧願多花33萬元,也要少砍500棵胡楊;著名的西氣東輸工程為保護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克其克肖爾布拉克濕地,也增加大量投資使管線拐彎。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的藍天更是人們津津樂道(大家樂談)之事。烏魯木齊市曾是典型的燃煤重污染城市,每年採暖期長達半年之久,2011年前,燃煤供熱是主要採暖方式,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佔比重超過70%,燃煤採暖成為加劇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為全面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2012年2月,烏魯木齊市啟動了燃煤鍋爐天然氣改造(以下簡稱“煤改氣”)工程,供氣需求同比增加70%。

西部管道公司作為烏魯木齊市天然氣外部供應單位,以落實社會責任、保障民生用氣為大局,主動推進煤改氣項目實施,在提高管道供應能力上,先後實施了5項供氣改造工程;在增加城市用氣配給上,採取了壓工業、保民用、增計劃等措施;在保障遠期平穩供應上,著手環形管網、多種氣源的規劃和研究,有力保障了當前及今後烏魯木齊煤改氣、藍天工程等民生用氣需求,為城市大氣污染治理、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60年來,中國石油在為新疆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事業、文化教育發展、民族團結等方面,作出了多重貢獻。履行社會責任,勇挑和諧重擔!中國石油所做的,奉獻能源,創造和諧,是長遠的、深入的、持續的、惠及幾代人的光明事業。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