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中國石油建設新疆十大惠民工程

發佈時間: 2015-08-25 09:09:18   |  來源: 中國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一、塔裏木沙漠公路: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100多年前,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冒險闖入塔克拉瑪幹沙海,死裏逃生,並把它冠之為“死亡之海”。100年後,中國石油人在塔克拉瑪幹修築沙漠公路,貫通南北。

千百年來,茫茫大漠,阻隔的不僅是時空,更是南疆各民族的幸福和希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以來,一直籌劃建設一條橫穿沙漠通往和田的等級公路,卻因資金和技術難題長期擱淺。

期望修建沙漠公路成為新疆人民的期望。1986年6月10日,原石油工業部部長王濤在烏魯木齊與時任自治區領導宋漢良、鐵木爾•達瓦買會談時提出,中美合作地震隊經過地震調查,在沙漠腹地發現一個面積達8200平方公里的巨型構造,將籌劃再上塔裏木勘探。宋漢良當即提出,希望在開發沙漠油氣田的同時修一條公路進去。在他看來,只有石油有這個能力。這條路對實現新疆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增進民族團結,保持祖國邊疆的長治久安有著深遠的意義。

正如此前預判的那樣,1989年10月19日,位於沙漠腹地的塔中1井首次噴油,強大的氣流呼嘯而出,巨大的火團映紅了沙海的夜空,預示沙漠腹地具有良好的油氣勘探前景。

沙漠腹地的重大發現,把是否修築沙漠公路的議題,擺到中國石油領導的會議桌上,沙漠勘探要擴大,就必須解決沙漠運輸問題。

在此之前,沙漠石油勘探不得不打迂迴之戰。每口井近萬噸的設備物資要從盆地北緣庫爾勒出發,經南疆五地州24個縣市,繞行2000多公里,或繞東行1200多公里運到盆地南緣的支撐點,再轉乘沙漠車,在沙漠裏行駛100多公里,才能到達沙漠腹地。僅一個單程就需要七八天時間。依靠庫爾勒至塔中的空中運輸,只能運送少量緊急物資與人員。嚴重影響了勘探開發的步伐。

攻關塔裏木油田攻克流動沙漠築路難題。在流動沙漠修建長距離等級公路,國內外沒有先例。而在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上建設長522公里的等級公路,無疑是極具挑戰性的舉動。

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決定建設一條沙漠公路的計劃獲得批准,並被確定為“八五”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1990年1月25日,沙漠道路建築技術預可行研討會在庫爾勒召開。世界著名沙漠專家朱震達、我國著名道路專家彭世古及來自中國科學院、交通部、解放軍總參謀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部分高校的10位沙漠、道路、橋梁、化工材料專家在為期4天的時間裏,對方案反覆對比,最後確定從輪南前線基地為起點,向南穿越塔裏木河抵達塔中。

專家們分析了沙漠築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總結了國內外沙漠工程與防沙治沙的經驗,剖析了沙漠築路的技術關鍵,提出了沙漠道路選線研究;道路結構與施工技術研究;沿線防沙固沙與養護研究;施工機具的調研與研製等4個科研主攻方向。

經過線路的實地踏勘後,沙漠科技攻關團隊獲得沙漠公路沿線第一手資料後,新的難題來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築路採用什麼樣方案,如何解決路基、路面的結構組合問題。沙漠腹地的流沙層厚300多米,用什麼樣的材料和方法,能使塔克拉瑪幹沙漠公路的路基、路面達到永久堅固與穩定呢?

1991年9月5日,在塔裏木河以南40.8公里處沙漠邊緣,豎起了一塊刻有“沙漠石油公路0km”的石碑。開始沙漠公路路面結構的施工工藝試驗,同時配套進行防止風蝕路基和流沙埋沒路面的沙害治理試驗。

在動員幾乎全國相關科研力量進行長期的聯合科研攻關後,穩固沙漠、防沙治沙、築路材料、施工工藝等一系列世界性難題被攻克。通過多方試驗,反覆探討,最終形成在幹壓實的沙基上鋪一層編織布,加上礫石層、瀝青混凝土層、瀝青砂面層的“強基薄面”沙漠築路技術。

通途沙漠公路讓天塹變通途。1993年3月塔裏木沙漠公路動工興建。1995年9月15日竣工,總投資8.7億元,公路北起塔裏木輪南油田公路網與314國道連通,南與315國道相接,全長522公里。

這條世界上穿越流動沙漠最長的等級公路,成為推動南疆社會經濟發展和加快塔裏木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交通命脈,使和田地區到烏魯木齊路程縮短500公里,被當地群眾稱為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公路建成不久,中國首創的“強基薄面”流動沙漠築路技術被應用到南疆鐵路防沙工程和北非撒哈拉沙漠公路防沙工程之中,也為中國修建穿越塔克拉瑪幹的第二條沙漠公路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探索出一套在大型流動沙漠極度乾旱條件下用地下苦鹹水進行大規模植樹造林的技術,建成了長436公里,寬72~78米的綠色長廊。

塔克拉瑪幹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年均蒸發量卻達3800毫米;夏季氣溫最高達43.2攝氏度,地表溫度則高達70攝氏度以上。在這樣極端乾旱的流動沙漠中植樹造林談何容易,在沙漠裏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

強烈的風動力條件、流動性的地表特徵和鬆散的地層結構構成的風沙環境,是沙漠公路固沙護路、暢通行車的嚴重威脅。為了確保沙漠公路的長久安全運作,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自沙漠公路修築之日起,每年投入數千萬對沙漠公路進行維護,先後攻克了沙漠生態環境的生物治沙和人工綠地建設6項技術難關。

如今的沙漠公路宛若一條精美的項鍊,使沉寂了億萬年的大漠煥發出勃勃生機。塔裏木沙漠公路及防護林生態工程的建設,使沙漠腹地的石油勘探從過去的“遊擊戰”和“戰略偵察”轉入了“陣地戰”,直接降低單井成本400萬元以上。同時,解決了困擾新疆的一個重大交通問題,有力促進了南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極大地便利了盆地南北各族群眾。

二、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造福400多萬南疆老百姓這是一項造福南疆400多萬百姓樂享福氣的工程,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和腹地蜿蜒2400多公里的氣龍,將把更加充沛的天然氣輸送到五個地州的42個縣市,為區域經濟發展及産業鏈延伸加裝“引擎”的“藍金”工程。

“劈柴、生火,一壺接一壺地燒熱水。過去洗個澡嫌麻煩,一週才洗一次。有了天然氣,方便多了,開關一擰,天天都能洗熱水澡。”在祖國最西端的新疆烏恰縣康西灣新村,村民瑪塔依·哈德爾説。截至2014年底,塔裏木油田累計向南疆五地州輸送天然氣183億立方米。目前,塔裏木油田向南疆最高日供氣量超1300萬立方米。

燒柴禾之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五地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以下簡稱“克州”)、阿克蘇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是我國經濟欠發達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貧困縣約佔南疆全部縣市的一半。長期以來,城鄉居民主要使用煤炭、柴草作為生活燃料,由於常年砍伐胡楊、紅柳等荒漠林木,造成當地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更趨惡化。

一個叫阿不都拉·艾爾肯的維吾爾族人,曾經經營了10年的柴禾生意,他家院子裏堆積的胡楊枝杈像小山,他砍柴賣柴生意十分紅火。最早的時候,他趕毛驢車出去,砍柴的路途也越來越遠,他就開著拖拉機到更遠的沙漠裏去砍胡楊,砍紅柳,一個星期才能回來一車。在和田地區的民豐、于田、策勒、墨玉等縣,每戶居民每年都需要胡楊、紅柳等燒火木柴約500公斤做飯取暖。山區約3萬戶,平原區約30萬戶,一年砍伐的荒漠樹有多少,算算賬,真是驚人。

南疆的其他地區,情況與和田差不多。燃燒柴禾和過度砍伐造成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城市裏、農村裏,每天,處處都能聞到燒火做飯的煙霧味道。特別是冬天,家家燒火墻的煙霧令人發嗆。

和田市,冬天幾乎沒有風,城鎮的早晨,空中總是灰濛濛的煙霧夾雜著嗆鼻的味道。

這些地區多風沙,一年有200多個風沙天,一個多月的揚塵天,氣象部門算過,這裡每月的降土量,每平方公里競超過100噸。如何才能改變當地城鎮居民燒柴禾、吃煙霧、吸塵土的歷史?

沙漠天然氣田的開發利用,為這些地區的人民群眾,帶來了享受現代生活的福音,帶來了制止周邊自然環境惡化的條件。

氣化責任之重 1998年6月,塔裏木油田建成輪南到庫爾勒市輸氣管道,1999年10月正式向庫爾勒市管輸天然氣,“氣化南疆”工程由此拉開序幕。自2004年,塔裏木油田開發和田河氣田、阿克莫木氣田,向南疆三地州(喀什、和田和克州)供氣後,在3年內已有10個縣市居民用上了天然氣。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後,經國家發改委批准,中國石油進一步加快推進氣化南疆進程。2010年7月14日,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在喀什開工。工程將集中利用三年時間修建新的輸氣管道,向喀什地區、和田地區、克州以及途經的阿克蘇地區、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牧團場還未氣化的縣市及團場供氣,向已經實現供氣的縣市擴大供氣。

目前,已投産的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管網主要包括英買力-喀什段、喀什-澤普段、和田-澤普段、和田-民豐段等4條輸氣幹線,柯坪支線、巴楚支線、圖木舒克支線、伽師-岳普湖-麥蓋提支線和莎車支線等5條支線及14條團場支線,途經阿克蘇地區、克州、喀什地區及和田地區,線路全長約2085千米。

核心是利民

塔裏木油田公司對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提出六個字的要求:陽光、優質、利民。這六個字,核心是利民。管線從設計到施工,中國石油人儘量讓管道經過的30公里範圍內所有鄉村和團場都用上天然氣,通過胡楊林區,能繞儘量繞開,無法繞開的選擇樹木稀疏地方經過。他們對開挖寬度作了規定,開挖為10米,兩邊施工行車道不超過兩米。

經過農田耕地則要求先把生熟土用袋子分裝好,管子下溝後再按原樣將土填回去:生土在下,熟土在上。

和田至澤普管道在墨玉縣境內經過一段沙漠區,非常平緩,幾乎沒有高大沙山,他們設計了一條伴行路,這條路主要考慮兵團224團和47團;有了伴行路,這兩個團場不用再繞行100多公里外出了。

圍繞“利民”這個主題,建設者們下了不少功夫。葉城縣境內有條河叫提孜那甫河,下游引水渠肖塔總幹渠,負責葉城縣13個鄉的農田灌溉和人畜用水,管道穿越這條幹渠時既不能斷水,也不能使水質受到污染,只能採取河底穿越的方法。肖塔總幹渠的河床下面是石英岩、閃長岩、凝灰岩等母岩的碎屑岩組成,十分堅硬。項目組員工開始用夯管方法施工,靠空壓機和氣錘,下面有個氣削的刀在管內往前打,氣削刀刃都卷了還是打不動,最後改為頂管,人工在管內用風鎬、風鑽一點點施工,施工進度很慢,最慢時一天只前進幾釐米。施工人員每天24小時不歇工,換人不換機,整個縣城的鋼釬全叫他們買來了,前後幹了80天,穿過了80米寬的河床。如果採用大開挖方式施工,一個星期就幹完了。

2013年7月30日,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全線竣工投産。“福氣”改變了各族群眾的生活習慣,改善了生存環境。

用上了天然氣,居民感受到了方便、快捷、乾淨,在經濟支出上明顯減少了許多。和田市建銀小區63歲的維吾爾族退休女職工熱合木汗·巴拉家,用上了天然氣,家裏4口人,過去用液化氣一年費用超過1000元,現在一年還不到200元。

喀什計程車司機塔裏甫·木沙説:“我的車以前用油一天100元不夠,自油改氣以來,燒天然氣一天50元就夠了,現在每月比過去用油節省1500多元。”

喀什計程車和公交車全面油改氣,一些公交公司很快扭虧為盈。民用天然氣的使用也使液化氣開始進入鄉村,鄉村群眾使用液化氣,自然不用砍伐植被了。

“藍金”的到來,更使南疆的一批企業贏得了新生和發展機遇。2006年7月的新疆喀什·中亞南亞商品交易會上,石油天然氣資源成了一大亮點。山東東勝機械集團與南疆烏魯木齊工業園簽訂了10萬千瓦時的天然氣發電項目,來自9個國家,15個地區的各路商家共簽約金額167.2億元。克州亞星礦業公司選礦工程的生産線2006年10月開始使用石油天然氣能源,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利民工程的“底氣”源於塔裏木盆地天然氣勘探的不斷突破。利民工程帶動了南疆經濟騰飛。與天然氣相關的化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南疆涌現。如今的南疆大地,已經崛起一座座石油石化新城。

三、天山北坡經濟帶氣化工程:天藍了,雪白了要是繼續祖輩們燃煤的歷史,百姓的生活將繼續籠罩在“穹頂之下”;要是沒有基礎設施的便捷、投資環境的改善,投資者可能不會意識到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發展潛力;要是沒有優質的空氣品質,天山雪松、綠洲白楊、戈壁紅柳、沙漠胡楊的旖旎風光不一定能吸引旅遊者的眼球。

這一切,天然氣的貢獻功不可沒。

天山北坡經濟帶約佔新疆總土地面積的12%。這一帶的國民生産總值佔全疆的42.38%。2010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天山北坡經濟帶列入18個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開始顯示出天山北坡已經有了新的戰略地位——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與此同時,中國石油也加快了天山北坡經濟帶氣化工程的步伐。

增氣保供

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為例,烏魯木齊市是典型的燃煤重污染城市,每年採暖期長達半年之久。2011年前,燃煤供熱是主要採暖方式,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所佔比重超過70%,燃煤採暖成為加劇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

為全面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2012年2月,烏魯木齊市啟動了燃煤鍋爐天然氣改造(以下簡稱“煤改氣”)工程,供氣需求同比增加70%。中國石油西部管道公司(簡稱西部管道公司)作為烏魯木齊市天然氣外部供應單位,主動推進煤改氣項目實施,在提高管道供應能力上,先後實施了5項供氣改造工程;在增加城市用氣配給上,採取了壓工業、保民用、增計劃等措施;在保障遠期平穩供應上,著手環形管網、多種氣源的規劃和研究,有力保障了當前及今後烏魯木齊煤改氣、藍天工程等民生用氣需求。

吐哈油田承擔著烏魯木齊、吐魯番、米泉、鄯善、托克遜等地93萬戶居民、184家企業、13萬輛燃氣汽車的天然氣供應任務。為了保障首府等地生活、工業燃氣需求,吐哈油田公司把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頭等大事來抓,全面啟動“增氣工程”。

首先,加大天然氣滾動增儲建産力度,加快紅臺、丘東、勝北等主力氣田建産步伐,配套完善天然氣處理能力,天然氣産量保持穩中有升,目前日産量在230萬方以上,有效緩解了供需緊張矛盾。

其次,超前運作保供工程,每年提前編制天然氣冬季運作方案,本著“先民用、後工業”的原則,最大限度控制油田自用氣量,採取停化工裝置、停注氣、停航機發電等措施,寧願自己“吃不飽餓肚子”,也要最大限度滿足城市居民用氣需求。2014年4月,油田關停甲醇裝置,把1.4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投放地方市場,將有效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據測算,不計油田設施停産帶來的效益損失,單按工業用氣與民用氣差價折算,油田每天少收入就高達30余萬元。

再次,狠抓天然氣集輸處理裝置運作管理,提前安排油田輕烴裝置、集氣站檢修和集輸管線清管作業,徹底消除各類安全隱患;加密天然氣管網設備設施巡檢頻次,嚴格落實電伴熱帶檢查、混烴外輸管線保溫等冬防保溫措施,為裝置冬季平穩運作奠定了基礎。目前,油田向地方日供氣達203萬立方米,有力填補了西氣東輸二線供氣缺口,保障了烏魯木齊等地的重點用戶用氣需求。統計數據顯示,從1997年開始,油田已經連續17年向烏魯木齊等地累計輸送天然氣127.55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簡稱新疆油田)近年來把全力保障烏魯木齊及北疆城市冬季民用天然氣供應作為首要任務,有效緩解了烏魯木齊、昌吉地區冬季污染狀況和北疆沿線民用氣以及工業用氣的緊張局面,也為首府藍天工程和北疆地區和諧穩定作出突出貢獻。烏魯木齊、昌吉、五家渠、石河子和奎屯等北疆主要城市均先於克拉瑪依用上新疆油田供應的天然氣。

烏市新顏 2012年煤改氣項目實施後,中國石油在短時間內,集中力量開展了擴能改造、增加配給等富有成效的工作,有效提高了烏魯木齊市天然氣供應量,使該市天然氣消耗在一次能源中所佔比重首次超過70%,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期以燃煤為主的供暖方式,促成能源消費結構實現了由燃煤污染型向燃氣清潔型的轉變。中國石油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向烏魯木齊市供應天然氣,全市各族群眾超過450多萬人從中受益。

在2012~2013年度採暖期,烏魯木齊市天然氣供熱面積達1.16億平方米,佔全市供熱面積1.52億平方米的76%,較上年度可減少燃煤消耗50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3.5萬噸、煙塵1.7萬噸,對於烏魯木齊市優化能源結構、治理大氣污染,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市民生活品質等具有重要意義。

烏魯木齊在蒙古語中意為“優美的牧場”,卻一度成為全國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2010年之前,進入採暖期的烏魯木齊市環境空氣品質大多劣于三級標準。而2014年,烏魯木齊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10天,比2013年增加了6天,優良率達85%,創歷年來最好成績。空氣中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顆粒,也分別比上年下降了16.7%、8%和6%,環境空氣品質排名從往年重點城市的末位躍至中位,成為全國環境空氣品質改善最為明顯的城市之一。

望著湛藍的天空,家住青年路的劉宇欣心情格外好:“以前一供暖,我們頭上就像頂了個大鍋蓋,霧濛濛的,窗戶一開就是一層灰。現在黑鍋蓋終於沒有了,每天早上也敢開窗戶了。”

連著幾場雪後天氣放晴了,雪白白的、天藍藍的,鐵一小的劉威依偎著父母來到戶外,高興的説:“以前下雪都是黑的,現在都是白的,我終於可以堆雪人了。”

四、塔西南三項工程:助力南疆脫貧致富 1986年,中國石油依託在在南疆的重要油氣發現——柯克亞油氣田,建設了一座年加工15萬噸原油的煉油廠、一座年生産11萬噸的化肥廠和一座年産1萬噸的液化氣廠(即塔西南三項工程)。三項工程的投産,不僅可以滿足南疆三地州工農業用油和化肥問題,還可以向西藏阿裏地區提供油品,其副産品液化氣可以解決4萬多戶城鎮居民的燃料問題。

“應當早日讓南疆人民得到實惠” 1983年8月間,喀什市迎來一批重要的人物: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恩茂陪同國務院領導同志來南疆三地州考察。地委書記張慶雲和專員吾甫爾·斯地克商量如何向國務院和自治區領導彙報工作。彙報什麼,成為他們商量的重點。最後,他們決定自揭“家醜”:南疆三地州很窮,很落後,生態問題、交通問題、工農業用油問題、化肥問題……

最後,他們把目光投向葉城縣城以南的柯克亞油氣田,認為如果開發出來建設一座化工廠,生産的油品、化肥就可解決大問題。喀什地區領導的建議,得到國務院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回到北京後立即委託分管石油的國務委員康世恩,讓他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到南疆三地州作一次實地考察,看看柯克亞油氣田資源情況,可否建一座中型化工廠。

1983年9月5~13日,石油部部長康世恩受黨中央的委託,考察南疆三地州。到達和田後,康世恩一行乘車向北一路來到一個靠近沙漠的村子。走進村子,一個臉膛黑紅、渾身沙土、光著腳板的中年漢子迎上來。他叫吐拉洪,是這個村的村委會主任。吐拉洪將康世恩領到一戶農民家中,房屋低矮,人要低下頭才能走進裏面去。沒有窗戶,屋頂有個天窗,漏下一柱光線,人進來好一會才能看見屋內的情形,靠墻一盤小土炕,上面鋪了塊破氈,破氈上堆了一件破袷袢,一口鍋,墻上挂了一隻裝水用的葫蘆,墻角靠了兩把砍土鏝,此外別無他物。這時,主人出現在康世恩面前,一個模樣約50歲的男子,衣衫襤褸。問他多大了,家有幾個孩子。主人的回答同樣讓人吃驚,他才30歲,有8個孩子!康世恩又來到另一戶人家,炕上坐著位中年婦女,懷抱著嬰兒,嬰兒病了,隨行的縣委書記立刻讓自己乘坐的北京212送這位婦女帶孩子到縣城醫院…

了解當地維吾爾族群眾的生活和生産情況後,他感慨地説:“我們在塔裏木搞了30多年的勘探,南疆各族人民給了我們很大的支援。而他們現在仍飽嘗缺油少肥之苦,我們應當早日讓南疆人民得到實惠!”

“我們出人、出技術、出錢” 1983年10月3日,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關懷下,報告順利通過。從此,澤普石化廠被作為國家重點工程列入 “七五”計劃。經過三年的前期工作,1986年5月1日,塔西南三項工程建設正式開工。南疆三地州沒有現代工業,沒有電網、沒有煤、鐵路也沒通過來,唯一環繞塔裏木的國家級公路,沿途橋梁最大承載能力為25噸。有人開玩笑説南疆三地州“重工業是打馬掌的,輕工業是烤馕的”。

塔西南三項工程常務副指揮劉志泉來到柯克亞,工作之餘,他到附近農村去看一看,在莊稼地裏他看到因為沒有肥料,莊稼長得又瘦又矮。他看見一片苞包谷地,到了應該收穫的季節了,結的包谷棒子並不多。劉志泉問土地的主人,回答説:“長成了嘛,收;長不成了嘛,割了喂牲口。”

塔西南三項工程開工的時候,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恩茂親自到現場為工程建設奠基,他向建設者提出“三三五一一”建廠奮鬥目標,內容是:三項工程,三年建成,五億投資不突破,工程品質創一流,試車一次成功。石油部要求“老廠保新廠,北疆支援南疆”,克拉瑪依、獨山子煉油廠、烏魯木齊石化廠等老企業要全力保塔西南三項工程建設,獨山子保煉油和液化氣廠建設,烏石化保化肥廠建設,塔西南公司保柯克亞油氣田開發建設。看到南疆三地州窮困的面貌,更激發了中國石油人造福南疆人民的責任感。在三項工程建設協調會上,石油人一點也不含糊:為了三項工程早日建成造福南疆各族人民,我們出人、出技術、出錢。

莊稼烏黑茁壯地生長起來 1989年6月5日,塔西南三項工程最後一項工程化肥系統一次試車成功,雪白的尿素從造粒塔頂如雨一般灑下,沿輸送帶送到成品車間,分裝成袋出廠。

經過上萬名建設者3年苦戰,南疆石化工程高質建成,投入試生産。當雪白的化肥送到百姓田頭,無償讓他們試用時,祖輩靠天種田的農民無法相信,這些像雪花一樣的東西會使莊稼長得格外茁壯。石化廠人員在奎依巴格鄉的一處農村現場試驗給他們看,給一塊田裏施上化肥,半個月之後,施了化肥的莊稼烏黑茁壯地生長起來,與周圍黃瘦的莊稼形成明顯對比。

他們還把各地宗教人員阿訇接到化肥廠生産線去參觀。阿訇們一路走一路看,當看見造粒塔內尿素顆粒像下雪一樣從天而降,都睜圓眼睛,他們回到農村去一宣傳,廣大農民購買化肥積極高産起來。石化廠外拉運汽油、柴油、液化氣、化肥的車輛排起長龍。

生産的汽油、柴油基本滿足三地州工農業生産的需要,1991年已有5萬戶城鎮居民用上液化氣。化肥的充裕供應,使南疆農業生産出現飛躍,1990年和田地棉花産量比1989年增長63%,喀什地區棉花比1989年增長66.8%,靠近石化廠的澤普、莎車、麥蓋提、葉城、巴楚幾個縣,棉花由原來的平均畝産一百多斤提高到兩百多斤。疏附縣的水稻出現噸産田,平均畝産500公斤。

1999年開始,塔裏木油田投資近20億元,將煉油廠擴建成年加工原油50萬噸,並新建一座化肥廠,使化肥産量達到50萬噸,油品和化肥産量不僅滿足南疆三地州的需要,還供應到阿克蘇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廣大農村。

2012年,環塔裏木盆地庫爾勒、喀什、庫車、阿克蘇、若羌、和田等6個縣市入選當年“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百縣”。

五、定點幫扶工程:扶貧幫困,中國石油永遠在路上中國石油一直重視在新疆的定點扶貧工作。據統計,近十年來,中國石油定點扶貧新疆尼勒克、察布查爾、托裏、巴裏坤、吉木乃、青河6個縣,先後投入1.87億元,援建382個民生項目。

石油大哥,送來科技送技能

2012年2月29日一大早,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簡稱巴裏坤)黃土場開發區阿依娜布拉克村的哈薩克族牧民哈楞別克來到養殖小區,一邊給羊喂草一邊説:“去年,石油大哥幫我們牧民蓋了小區,我家養了100多只羊,掙了五六萬元!”

在巴裏坤,受益的不僅僅是哈楞別克一家牧民,15年來吐哈油田公司連續在該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解決了3800名生活困難群眾的溫飽問題,幫助1.5萬農牧民實現了脫貧致富。

吐哈油田在勘探開髮油氣資源、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通過援建牧民新村、石油小學和農業設施等項目,幫助巴裏坤當地加快經濟建設步伐,農牧民生産生活環境也得以改善。

油田公司還加大了對巴裏坤的醫療技術援助力度,對相關鄉鎮衛生院83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同時為當地醫療機構配備部分醫療器械,改善了農牧民看病治病的條件。

提供技能培訓平臺,是吐哈油田幫扶工作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公司連續幾年在哈密地區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邀請一大批農牧業、林業專家下鄉進村開展科技扶貧。去年,油田公司扶貧辦與巴裏坤扶貧辦積極協商,選送部分農牧民參加中國石油在烏魯木齊舉辦的技能培訓班,進行砌築、電焊和摩托車維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增強了農牧民自主脫貧能力。幾年來,該油田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120期,培訓農牧民8000人次,組織外出務工2600人,幫助農牧民創收近300萬元。

塔裏木油田先後投資200多萬元用於洛浦縣、墨玉縣和尼勒克縣等三個定點扶貧縣16個村委會建設;中國石油烏魯木齊石化公司(簡稱烏石化)的扶貧點遍及新疆天山南北的柯坪、疏勒、皮山、澤普、木壘、福海、托裏、青河等8個縣;西部管道定點幫扶新疆烏什,把喜氣帶給民族同胞......

挂職幹部,真情扶貧紮下根

中國石油各個企業選派數挂職幹部,投入大量資金,幫助貧困鄉鎮建設抗震安居工程、鄉鎮衛生院、希望小學、電站、保鮮庫、機井、雙語幼兒園、文化活動站等設施,極大改善了農牧民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在物質扶貧的同時,還通過調訓、委培等方式,實施人才扶貧,組織人員前往內地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農牧業實用技術,並對幫扶縣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為當地經濟發展和提高醫療技術水準提供了人才保障。

伊犁州察布查爾縣是獨山子石化的又一個對口扶貧縣。自2003年以來,獨石化堅持“開髮式”、“參與式”扶貧,以項目扶持為主體,綜合運用經濟、技術、教育、文化等多種手段,重點培育對改善當地農牧民貧困面貌有顯著作用的優勢項目,加大科學技術和資訊扶持力度,用真情和行動改寫著察縣落後的歷史。

“作為公司與對口扶貧地區的‘橋梁’和‘紐帶’,就要讓公司放心,讓當地老百姓滿意。”第四輪自治區包村定點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獨石化扶貧辦主任李平這樣説。從事扶貧工作18年來,李平有著難忘的經歷。

2013年3月4日,李平與獨石化扶貧工作組的另一名同志來到察布查爾縣加尕斯臺鄉上加尕斯臺村。這個村生活環境惡劣,多為山坡地,缺水,自然災害多,以維吾爾族為主,還有蒙古族、回族、哈薩克族和漢族等。

進村後的第二天,他們就與村委會領導見面,了解該村的具體情況,對該村準備建設的項目進行實地勘察調研,並與村委會班子交流看法,討論發展思路,對村裏的基礎建設和貧困農牧民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進行梳理、排序,討論改變現狀的措施及實施辦法,與村委會班子建立了良好的互動互信關係。他們還利用一週時間走訪了部分貧困家庭。

有一次,在入戶走訪時,李平從一名學生口中得知村小學的廁所屬危房,學校關閉了,學生沒有專用廁所,很不方便。第二天,李平專門到學校實地考察,看到學校設施很簡陋,因沒有資金修繕,學生廁所墻體有許多裂縫,校園內大小便隨處可見。李平及時向獨石化相關領導彙報了這個情況,並與察布查爾縣教育局溝通,得到10萬元扶貧資金後,用兩個月時間重建了一所公廁。

加尕斯臺鄉幹部宿舍也很簡陋,沒有上下水、電視和網線,業餘生活比較單調。李平與鄉村幹部溝通後了解到,鄉里也想豐富一下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但沒有資金建造文化娛樂活動設施。李平專門回到獨山子,與相關單位、部門進行溝通、協商,收集了電子琴、收錄機、演出服、健身器材、檯球案、籃球架等物資。回到加尕斯臺鄉後,他與鄉村幹部商議,將鄉里兩個較大的現成庫房維修改造為文化活動中心,並完善了圖書室、棋牌室、健身室等,成為察布查爾縣23個鄉唯一一個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的活動中心。“投用後每天來活動中心娛樂的村民很多,每個活動室都滿滿的。這裡又成為我們貼近老百姓的一個陣地,與老百姓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更多了。”李平笑著説。

加尕斯臺鄉有個村辦食品加工廠,專門製作少數民族群眾愛吃的各種烤製品。李平認為,如果能夠形成規模,就一定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他向加尕斯臺鄉副鄉長提出建議,並積極協調解決相關事宜。獨石化礦區服務事業部為加尕斯臺鄉食品加工廠製作了40套工裝,並捐贈了一台烤箱。目前,加尕斯臺鄉食品加工廠已擴大了生産規模,烤制的各種食品進入了察布查爾縣各大超市。

中國石油派出的挂職幹部帶著感情、帶著任務,深入貧困區了解村情民意,聯繫企地,組織項目,共商增收致富良策,推動當地經濟發展,贏得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廣泛讚譽。

六、教育扶貧工程:扶貧從“輸血”到“造血” 36歲的尼勒克縣哈薩克族人金恩斯努爾選擇了不同於父輩的教育方式。

“11歲的大女兒正在上小學六年級,已經在籌備考疆內初中班,為將來升入好的內地大學做準備!”金恩斯努爾説。金恩斯努爾濃眉大眼的6歲男孩已經能夠熟練地背誦《弟子規》,懂得回家先洗手,有時還會用在學校學的知識“教育”父母。他明顯地感覺到小兒子阿克尼提的進步。

“好習慣都是從幼兒時期養成的。”金恩斯努爾説。金恩斯努爾從小在四季轉場的牧區哈語民族學校長大。親身經歷讓他明白,孩子們只有在現代化學校接受教育培養,長大後才能有更多發展機會。

20年前,由於農村經濟不發達,新疆許多鄉村的中小學校校舍條件都十分落後,輟學率一直居高不下。

中國石油在新疆的發展中充分認識到教育是解決貧困問題、化解社會和環境問題的核心,只有將教育扶持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採取綜合配套措施,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幾十年來,中國石油持續開展對新疆貧困地區和油田周邊廣大農牧區的教育扶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中國石油在疆各企業的大力幫扶下,天山南北從幼兒園到中學,漂亮的校舍不斷被建立起來;先進的教學設施設備被引入到各年級的課堂,一批批各民族學子在這裡被培養成才。

扶貧先扶智,扶智扶教育中國石油對新疆的扶貧,不僅要是“輸血”,還要“造血”。作為智力幫扶的一項舉措,2010年7月,由中國石油投入330萬元援建的尼勒克縣雙語幼兒園竣工,這是全縣第一所綜合性、現代化的公立幼兒園,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幼兒園的硬體設施,解決了縣城周邊群眾幼兒的入園難題,還大力提高了幼兒學前教育水準。

老幼兒園可跟這幢三層的“童話王國”沒法比,對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孩童來説,那裏沒有舞蹈室,僅有的一架舊鋼琴要為180名小朋友服務,老師們沒有單獨的辦公室……

新幼兒園把所有問題都考慮得週全,為提高教學品質,中國石油還專門捐贈了四架嶄新的鋼琴。如今,幼兒教師蔡雯每天都可以現場彈奏清脆的樂曲,和孩子們一起做律動操,連收拾玩具、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有專門的樂曲演奏。  

中國石油人想的長遠,認為教育扶貧是“挖窮根”的重要手段,因此,對孩子們總是傾注最多的熱情。

只要聯想起寒冷的冬季教室裏總也燒不熱的煤爐,吉木乃縣吉木乃鎮薩爾吾楞牧業寄宿學校小學生阿依哈那提就禁不住地抖一下肩,感嘆一句:“太冷了!”

為了取暖,她和同學們沒少出力,每天至少要掏三次爐灰,最難熬的是週一,經過兩天休息日,要把冰冷的爐子點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班裏常常飛滿了煤灰,即便如此遭罪,遠離爐子的同學也絲毫感覺不到熱氣。

薩爾吾楞牧業寄宿學校是2003年由中國石油出資援建的,這所“石油希望小學”使數百名師生告別低矮昏暗的危房,得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安心讀書。新校舍建成後,中國石油又為學校配備了24台電腦、兩台多功能影印機,55套學生桌椅及辦公桌等設備,教學環境煥然一新,辦學條件大為改善,現代化的教學和辦公設備縮短了偏遠落後地區與發達地區的距離。

2011年,中國石油又捐資50萬元為學校建了一個鍋爐房,暖氣使教室裏暖融融的,阿依哈那提和同學們再也不必為在冰冷的教室裏上課發愁了。

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計劃開始,中國石油被確定為福海縣定點幫扶企業。

從此後,中國石油出資近百萬元,徹底改善了頂山寄宿制小學的辦學條件,使一批又一批的哈薩克族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在溫暖舒適的宿舍生活。

如今,福海縣的牧民們親切的把這所學校稱為石油希望小學。無數的學生從石油希望小學走向了全國各地,走向了每一個充滿希望的土地。

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扎格斯臺鄉石油希望學校、青河縣薩爾托海中國希望小學、尼勒克縣木斯鄉艾力木哈孜石油小學……據統計,近十年,中國石油在新疆援建17所中小學和幼兒園,解決了4600多名學齡兒童就學難和“雙語”教育問題。

扶貧意脫貧,脫貧先治愚近年來,中國石油依託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和新疆培訓中心,大力開展新疆定點扶貧地區基層幹部和農牧民勞動技能培訓工作。

中國石油扶貧辦負責人介紹,幫助貧困地區縣鄉幹部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提升素質,是精神扶智的根本,也正是貧困縣幹部對新資訊新知識新思維方式的需求,催生了中國石油為貧困縣幹部辦培訓班的制度。中國石油堅持以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為目標,組織了一批有特色、效果好、受歡迎的智力扶貧項目。

農牧民勞動技能培訓工作更加注重實用性,砌築、電焊、烹飪、汽車駕駛維修等專業學成畢業,即可取得社會認可的職業技能鑒定證書,是真正的‘造血’項目,讓家庭儘快脫貧解困。

尼勒克縣農民巴吾東·沙吾墩2010年在新疆培訓中心接受電焊初級工培訓課程後,回到蘇布臺鄉就派上了用場。他花1500元購買了一套電焊機和切割機,現在巴吾東·沙吾墩已經不愁找不到活兒,光焊接新居的屋頂彩鋼板,就能每天賺300元。他説:“明年如果有電焊中級工培訓,我還報名!”

中國石油還對新疆農牧民開展培訓。他們結合當地産業實際,擴大養殖、種植專業比例,提高扶貧對象增收的穩定性。有的少數民族群眾接受培訓後發展個體經營,成功實現創業,達到了“一人培訓、全家脫貧”的目標。

新疆銷售在幫扶葉城縣巴仁鄉十個行政村,幫助新建了三個科技養殖示範小區,五個蓄牧業養殖專業村,集中新建325戶新的科學養殖棚圈,幫助鄉里引進新品種。

如今,引進的良種紅薯、良種辣椒已形成品牌優勢,“巴仁紅薯”“巴仁辣椒”已享譽疆內外;引進的核桃新品種,一年種,二年成,三年可以結果子,初産可達2公斤;引進的洋蔥,最大的每頭達400多克,如今已在全鄉按訂單種植;引進的小馬鈴薯,成為餐桌上的佳品,十分暢銷;引進的金瓜新品種,每畝可收入3000元。還根據恰斯米其提鄉離縣城較近的優勢,幫助全鄉修建38座無公害綠色蔬菜示範大棚,帶動整個村都建起了蔬菜大棚。

近十年,中國石油利用行業資源,為新疆伊犁、阿勒泰、塔城、哈密、巴州等地培訓各類人才1萬多名。

扶貧須治疾,治疾必助醫青河縣是中國石油扶貧開發重點縣。中國石油通過調研了解到青河縣當地居民就醫困難,僅有的與蒙古國接壤的塔克什肯鎮衛生院也因只有一間病房和三名哈薩克族醫生,條件簡陋,被塔鎮農牧民及蒙古國的客商戲稱為“遊擊醫院”。“救護車一響,一頭羊白養”,“做個闌尾炎,白耕一年田”是真實寫照。

中國石油投入開展醫療幫扶,培訓定點扶貧縣鄉村醫生,組織醫療小分隊,深入貧困地區,開展巡診義診活動,現場指導當地醫療機構開展業務。

2004年,中國石油投入資金新建了青河縣塔克什肯鎮衛生院,衛生院集病房、門診、辦公室等多位一體的二層綜合醫院,又對口捐贈B超、心電圖、半自動分析儀、制氧機等設備,並專門派了技術人員前往安裝與培訓。

烏石化的三批醫療扶貧隊先後來到這裡,救死扶傷,並對當地的醫生開展培訓,以及開展防病知識講座。如今的塔克什肯鎮衛生院基本滿足了塔克什肯口岸中外客商及當地4600名常住各族群眾的健康保健需求,為青河縣對外開放發揮了重要作用。2006年,他們不僅自有盈利,還向農牧民捐款4350元,免交醫療費用1.25萬元。

七、抗震安居工程:讓百姓住上堅固的房子在廣袤的新疆大地,很多百姓生活的還不富裕,住房一直是困擾生産生活的核心問題之一。加之新疆是我國主要地震活動區之一,一個多世紀以來,曾經發生過6級以上地震104次,平均每年發生一次6級以上地震。這讓本就薄弱的居民住房更加堪憂。

近十年,中國石油在新疆援建住宅1050套,搬遷山區4200余人,改善了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

抗震安居暖人心 2004年新疆自治區黨委、政府鋻於新疆地震多發情況,在全疆城鄉實施抗震安居工程,用五年時間基本解決全區城鄉老百姓房屋抗震性能差的問題。中國石油在疆企業積極參與到抗震安居工程的扶持和建設中來。

2008年10月5日,新疆烏恰縣發生了6.8級地震,給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困難。中國石油天然氣運輸公司為了幫助當地群眾度過難關,通過新疆慈善協會捐款15.02萬元,捐款人數3061人。2010~2012年,投入資金16萬元,援建烏恰縣膘爾托闊依鄉、黑孜葦鄉建造抗震安居房。

新疆銷售與國家級貧困縣——吉木乃縣和自治區級貧困縣—葉城縣建立了定點扶貧關係,針對本地地震活動多發的自然條件,以建設抗震安居房為重點,採取石油援建、政府統籌、個人自籌相配套的方式,結合新農村建設,按照前宅、中圈、後園新亭院的總設計,幫助貧困戶將多年的土坯房徹底改造為磚混結構的抗震安居房,並且形成一排一街。

抗震安居工程進一步推進了“整村推進”工作步伐,村容村貌的明顯改善,帶動了當地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積極性。

安居更要宜居直接讓老百姓受惠的工程建設,不僅改變了農村的落後面貌,同時也明顯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條件。而這其中,也不乏中國石油人的努力。

幫扶當地人民住在結實的房子裏只是第一步,如何讓住上安居房的人民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才是他們扶貧工作更進一步的責任。

2013年10月28日,塔裏木油田扶貧工程——克州烏恰縣康西灣村天然氣入戶工程主管線焊接完成,152戶入戶管線安裝完畢,順利進入防腐及檢測階段。康西灣村天然氣入戶工程由塔裏木油田投資建設,鋪設管線範圍包括152戶村民、一個村委會和一個幼兒園。為了讓村民儘早用上天然氣,塔裏木油田要求工程務必在冬季來臨前建成投産。烏恰縣康西灣村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工程于2013年竣工,原來住土坯房的152戶牧民喜遷新居。塔裏木油田隨後啟動了康西灣村天然氣管道建設工程建設,讓牧民用上“不冒煙的灶臺”。

中國石油扶貧工作小組還積極投身村落建設,自己掏費租用鏟車、挖掘機,組織群眾開展改水、改廁、改圈等“五清五改”工程,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顯改善。中國石油在抗震安居工程的基礎上,還幫助當地群眾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等實際問題。

生活富裕起來十幾年前,尼勒克縣加哈烏拉斯臺村村民武玉卿一家居住在土坯房子裏,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更讓他揪心的是,一旦遭遇山洪,房子隨時可能被衝垮,鄰居家的小女孩就曾經被山洪卷走。蓋幾間像樣的房子對於務農的他簡直就是奢望。

在加哈烏拉斯臺村,像武玉卿這樣的人家還有好多。全村239戶人家,差不多有一半多年居住著這樣土木柴草結構的房子。

2005年,武玉卿和村民們的希望變成了現實。對口援助尼勒克縣的塔裏木油田調研組得知加哈烏拉斯臺村武玉卿這樣一批居住條件極為寒磣的農牧民的危房境況後非常難過。改變以往幫扶項目單一的做法,從改善農牧民住房條件入手,積極幫助他們營造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增強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決定拿出45萬元扶貧款,幫助加哈烏拉斯臺建設100戶安居生活小區。加上縣上的一部分扶助款和村民自己出資,幾個月後一片同一佈局、格式一樣的房屋、院落,就以嶄新的新村面貌建設起來了。

十年過去了,在伊犁通往尼勒克、喬爾瑪的省道北側,寬闊的灘地和二台子土坡上面,屋舍、院落布排整齊的加哈烏拉斯臺新村映入人們的眼簾,一個個寬大方正的院落依次相連,每個院落裏都有一座新建的白墻平頂的新房,院落裏堆著柴草摞子,養著牛馬禽畜,一派安詳的新生活的景象。武玉卿在他家的院落裏養禽養畜,栽花種果,生活富裕起來。

八、産業扶貧工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感謝石油隊修通了道路,我們哈薩克族人走出天山更方便了!”居住在北疆瑪納斯河上游翁夏依格牧民點的胡木哈孜老漢,黝黑的臉上堆積著笑容,興奮地表達自己對中國石油的感激之情。

由於風沙、乾旱等嚴酷的自然環境影響,從事遊牧生産的少數民族群眾一直處於貧困狀態。尤其是交通上的不便,也使這塊滋養了“西域文化”和“絲綢之路”的土地變得荒涼和貧瘠。北疆縣城之間要開上四五個小時的車,而考察一個項目往往要乘越野車穿越戈壁灘、在寬廣河灘上馳騁、經過邊防哨所,才能進入廣袤而深邃的大山。

“縣上十來度,車裏五度,山上溫度則更低。河灘溝壑最深處足有十余米,很多路面都有塌方,山體兩側亦多滾石,驚險之處讓人驚心動魄。”中國石油的援疆幹部馬克對在新疆生活的艱辛深有體會。

中國石油按照“扶貧開發帶動業務發展,業務發展促進扶貧開發”的思路,以“産業大扶貧”為方向,重點依靠發展中石油在當地業務、保障油氣供應促進受援地經濟發展,同時發揮自身優勢,通過産品貿易、技術支援等方式開展産業幫扶。

杠桿效應

獨石化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工程建設期間,現場3萬多施工人員中,疆內施工力量7000多人;每年從周邊縣市乃至自治區其他地區購買勞保用品、建材、化工原料、農副産品等地産物資數千萬元。

此外,獨石化的産品優先滿足周邊企業需要,近三年累計為疆內企業提供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和化工原料200多萬噸。

中國石油企業與所在地區多次會晤,提供可供産品目錄,建立互動交流機制。對工業園區,以及疆內與石油石化産業相關的企業,中國石油各企業主要在原料供應、人才培養、技術服務等方面鼎力扶持,助推企業解困和跨越發展。

在南疆,隨著塔裏木油田天然氣的大發展,油田把天然氣作為撬動南疆各地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杠桿。近五年來,油田不斷加大對當地化工企業的供氣量,且工業供氣價格遠低於國內天然氣平均價格,低廉的天然氣價格吸引美克化工等諸多企業紛紛來疆投資建廠。

石油企業的快速發展,其“磁鐵”效應吸引了大量下游産業項目入駐石油企業所在的城市及周邊地區,經濟輻射帶動作用不可估量。而且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了地方餐飲、住宿、商貿、物流、交通等服務業的發展,使昔日寂靜的石化小城變得越來越熱鬧、繁華,還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磁鐵效應

此外,中國石油還先後在和田等地,幫助當地農牧民建立地毯廠,紅棗加工廠,不僅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居民的增收,也拉動了就業和旅遊業的發展。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影響,中國石油壓縮五項費用,但扶貧的資金和項目不減。中國石油的扶貧工作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高度肯定。2010年1月8日,國務院扶貧辦發來感謝信,感謝中國石油在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扶貧開發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給予的大力支援。

目前,依託中國石油的企業建立工業園 ,推動石油、石化産業集群發展,初步形成石油天然氣及其下游産業、無機鹽化工産業、油田技術服務、倉儲物流配送及飲食娛樂等産業體系。

中國石油在疆各企業充分發揮技術、人才、資源優勢,與地方企業、上市公司、周邊地區、生産建設兵團、石化園區密切協作配合,積極支援石化産業鏈延伸和地方經濟發展。多年來,定期選派科技人員到石油企業所在地及周邊地區交流科技資訊、組織科技攻關;每年為周邊縣市乃至自治區其他地區的施工隊伍安排基建任務逾千萬元。

九、石油渠:一隻帶來幸福的吉祥鳥石油渠為烏拉斯臺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希望。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到尼勒克縣的公路旁,有一座石油渠紀念碑,碑體的基座上記載:烏拉斯臺石油渠是由中國石油捐資240萬元現金與地方共同修建。

正是因為石油渠的到來,把天山的雪水引進農田,為終年缺水的當地村民帶來了收穫的喜悅和致富的希望。

1997年10月主體工程完工時,尼勒克縣政府將這條水渠命名為“石油渠”。在田間地頭裏,在村民家裏,只要一提起石油渠,農牧民感嘆:“石油渠好,石油人好!”

“盼了幾輩子,就等著這一天” 尼勒克縣加哈烏拉斯臺村基本上是農業村,農牧民以種地為主。村北20公里處是一條深深的山溝,叫烏拉斯臺溝,常年流淌著中天山支脈科古爾琴山莽莽積雪融化後傾瀉下的清澈流水。村民把那裏叫作“龍口”。水流雖然不大,但對尼勒克西部山區終年缺水、靠天吃飯的加哈烏拉斯臺鄉幾個村來説,流淌的是豐收、幸福和希望。

過去,這股流水從烏拉斯臺溝裏流出,從農牧民家門口流過,卻與農田無緣,讓人既又心疼又無奈。如今,這寶貴的流水不再白白流淌了,沿著半山坡蜿蜒而來,流進農牧民的田地,流進加哈烏拉斯臺鄉老百姓的心裏。

六十多歲的加哈村黨支部書記徐萬義是當年修建石油渠的見證人。從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至今,徐萬義在加哈村當了40年的村幹部。説起十年前修建石油渠的情景,他仍舊覺得歷歷在目。

加哈村是加哈烏拉斯臺鄉政府駐地,位於尼勒克縣的最西端,距縣城20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積近萬畝,1997年以前,由於沒有灌溉設施,基本上全為旱地。徐萬義清楚地記得,1997年春天,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塔裏木油田領導來到加哈村,看到小平原的溝邊淙淙流水,卻不能澆灌平原上的耕地的情況後,經過踏堪、論證,決定在“龍口”那裏修水閘,再修建一條水渠,把水引過來澆地,從而改變這些田地因缺水而長期低産的狀況。

聽到要修渠引水了,老百姓別提有多高興了。徐萬義帶領全村各族群眾立即行動起來——拖拉機、馬車、牛車、手推車,全部集中;農牧民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全部上陣,運石料、拉沙子,不懼風雨、不分晝夜,轟轟烈烈地幹起來了。不到一個星期,沿山坡就堆積了5000多方石料、上萬方沙子。村民説:“想了幾輩子,盼了幾十年,我們就等著能有這一天吶。”

1997年10月20日,引水渠工程完工,在龍口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昔日亂石成堆、人跡罕至的山溝峽谷,這一天彩旗飄揚,流淌著歌聲和歡笑。農牧民心頭豁亮,喜笑顏開,他們的土地能灌溉了,他們的牲畜不乾渴了,他們的收成有指望了,他們的生活會更富裕了。

這裡與半山坡下的水溝高差大約40米。水渠修成之前,一畝地最多收半麻袋糧食,大約50公斤。收成好時最多不過1麻袋,才100公斤。而今,産量翻倍了,徐萬義50畝水澆地一年就收70麻袋小麥、90麻袋大麥、30麻袋胡麻,總收入達到2.3萬元。

徐萬義指著一片平展展的土地説:“這就是我家的50畝地,全部是石油渠水澆地。”

徐萬義介紹了一位名叫蘇拉其的哈薩克農民,家裏5口人,有40畝水澆地,2006年收了140麻袋小麥,收入1.4萬元,還有400隻母羊、50頭奶牛、30匹馬,全年總收入超過20萬元。”他還説:“蘇拉其家離坡下這條水溝有5公里,養這麼多牲口,要是沒修石油渠,牲畜早都渴死了。”

石油渠,幸福渠在加哈烏拉斯臺鄉廣大農牧民的心裏,石油渠就像是一隻為他們帶來幸福的吉祥鳥,大家都稱石油渠為幸福渠。

在尼勒克縣城東南15公里的哈拉托別鄉也有這樣一條幸福渠。1994年以前,這裡與加哈烏拉斯臺鄉不同的是,土地肥沃,地勢開闊,水源充足,可是水灌渠全是簡易的土渠,不是跑水,就是漏失,土質雖好,卻很難澆水,大部分田地仍指望老天幫忙。

2004年,塔裏木油田公司負責人檢查扶貧工作,在田間地頭進行了考察,隨後油田決定投資80萬元幫助哈拉托別鄉再修一條“幸福渠”,把他們的低産田變成高産田。灌渠修成以後,沙依博依村6614畝旱地或半旱地變成了完全水澆地。

作為一個農業鄉,解決了水的問題就解決了根本問題。哈拉托別鄉共有27000畝耕地,如今全為保灌的水澆地。有了水,就可以大膽調整農業結構,放心種植經濟作物。2006年,全鄉在原來只能單一種植小麥的基礎上,歷史性地種植了2680畝亞麻、680畝馬鈴薯、1000畝玉米。

沙依博依村第一次種植了250畝馬鈴薯。鄉黨委書記馬永忠説:“種馬鈴薯産量高,平均畝産3噸,每公斤收購價0.45元,一畝地的收入比原來單一種植糧食就增加了一倍。”

滔滔喀什河從中天山深處流出,從哈拉托別鄉境內流過,滋潤著農牧民的心田。從喀什河邊延伸而來的水泥預製板防滲渠道,每年流淌著幸福水,許多人都説這是尼勒克縣又一條石油渠。

近十年,中國石油在新疆援建了19個水利農田灌溉項目,解決了3.3萬農牧民、10萬多頭牲畜安全飲水及11萬畝農田、18萬畝草場灌溉問題。

十、“訪惠聚”工程:“石油村官”加油最後一公里為切實把工作著眼點和著力點放在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上,確保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從2014年起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以下簡稱“訪惠聚”活動)。

中國石油在疆企業迅速行動,選派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好、作風過硬和責任心強的幹部,按照駐地黨委統一安排進住村裏,積極開展工作。各級黨員幹部踴躍報名,主動要求參加。

為確保住村幹部正常開展工作,各在疆單位從車輛配備、啟動資金、辦公經費和辦公設備等方面予以支援,並要求住村幹部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和石油行業優良傳統,親身感受群眾冷暖,了解群眾所想所盼,主動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積極理順群眾情緒,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最大限度爭取民心、凝聚人心,促進各族群眾團結和諧、安居樂業,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交辦的任務完成好,為新疆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貢獻。

一年多來,廣大住村幹部背起行囊走基層,下車伊始不問吃住先忙工作,迅速與駐地鄉鎮黨組織取得聯繫,與村委會進行工作對接,走村入戶訪貧問苦,用腳丈量民情,用心感受民生,用情凝聚民心。

截至2015年7月,已有10家在疆企業近200名石油幹部住進村、紮下根,與各族群眾同勞作、嘮家常、解難題,和鄉村幹部一起出主意、惠民生、謀發展,步步真情走進“最遠一家人”,打通聯繫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了解從“訪民情”開始

摸清底數才能增強工作針對性,真心融入才會增厚感情基礎。住村後,工作組用真摯感情、良好作風和有效的群眾工作方法,面對面談心交心,“知村民情、答村民疑、解村民難、聚村民心”,辦好一件件實事“惠民生”,爭做村民的“暖心人”。

新疆銷售工作組住村葉城縣巴什巴亞格。2014年3月7日剛到村裏時,村容村貌臟亂差,村民透出將信將疑的眼神。第一次召集開會,218戶村民只去了20多人。面對這個“下馬威”,工作組沒有氣餒,及時轉變工作方式,主動深入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找村民談心、訪貧問苦。並通過慰問老村幹部、老黨員、老模範、老軍人等“四老”人員,操辦村裏首次集體諾魯孜節,以及舉行鬥雞、拔河等群眾性娛樂活動,漸漸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20天后,召開第二次村民大會時,到場的村民就達到近百人。

喀什地區疏附縣烏帕爾鎮烏普拉特位於喀喇崑崙山南麓,屬喀什地區貧困鄉村。吐哈油田公司住村工作組在走訪中了解到,村裏僅有的一口灌溉井卻不出水。“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這個問題不能等。”工作組得知此事後,立即與上級部門溝通,反映農民訴求,又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終於使水井打出水來。村民們高興地説:“沒想到工作組這麼快就幫助村裏解決了用水問題,真是太感謝了。”

在庫車縣牙哈鎮,哈力旦·瓦熱司是博斯坦托格拉克村的村民。這個村7年前從山上搬遷至山下,但63戶村民的用電、吃水和道路等問題一直沒有徹底解決。由塔裏木油田公司6名工作人員組成的“訪惠聚”工作組來到村裏住村,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水電路的問題。電通了,水有了,搭在屋前的葡萄綠了,住村幹部與村民心也貼的更近了。如今,誰家閨女要出嫁、哪家小夥娶媳婦,就連誰家的羊圈裏有幾隻羊,住在村裏的石油人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走訪最遠一家人,打通最後一公里,不落一戶摸實情。平時,只要看到村民蓋房砌墻,工作組都會主動幫著搬磚塊,看見村民在地裏幹活,他們會主動去地裏幫著除雜草。發現村裏給麥子地澆水的管子腐蝕了,不用招呼他們就換上品質更好的新管子。看到最偏遠的12戶人家一直吃澇壩水,他們就主動籌資鋪設自來水管線。時間長了,村民們都把“石油村官”當成村裏人,只要看見他們,就會熱情地拿出馕餅,倒碗清茶,拉住他們嘮嘮家常。

服務以“惠民生”為目的住村工作無小事,事事關乎黨心民心。講多少話、許多少願,都不如辦好一件實事。工作組根據群眾要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協調爭取一些短、平、快項目,及時解決一些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切實改善群眾生活,用一言一行聚民心、暖人心。

今年65歲的古麗蘇米汗老人,家住澤普縣阿克塔木鄉阿克塔木村,丈夫早逝,每月靠微薄的養老保險獨自生活。澤普縣位於塔裏木盆地西緣,這裡土地稀少而貧瘠,村民們經濟收入少、生活困難。

如何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來自西部鑽探工程公司的工作組住村後多方了解情況,與村委會成員反覆商討,決定從家禽飼養入手增收。很快,工作組在養殖場挑選了300隻鴨苗,走村串戶登門慰問,不僅給10個家庭分別送去30隻鴨苗,還配備了食槽、水槽等養鴨器具。

鴨群嘎嘎叫,村民呵呵笑。望著一天天長大的小鴨子,古麗蘇米汗老人高興得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縫:“等這鴨子長大,換成錢,我就可以買更多的鴨苗了。”

養鴨投入少,見效快,得到村民的支援和擁護。200多只鴨苗正在10戶村民家中茁壯成長,村子裏響起了久違的鴨鳴聲,庭院養殖新概念正在村民腦海裏形成,這是致富的希望之聲。

村民所盼,就是住村工作組的工作方向。

在疏勒縣罕南力克鎮,烏石化住村工作組發現當地“雙語”幼兒園教師的保教水準參差不齊,就選派20名“雙語”幼兒園教師,分兩批前往烏魯木齊接受培訓。還在村裏建立農民夜校,方便一天勞作後的年輕人學習農技知識。

在澤普縣阿力恰其巴格村,獨石化住村工作組在獨石化公司支援下為村民修建了村裏第一條柏油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滿身泥”的景象得到改觀。1280米長的路投用時,村裏孩子們高興地光著腳丫在平坦路面上來回奔跑。得知獨山子最高的樓是瑪依塔柯酒店,村民們把這條路親切地稱命名為“瑪依塔柯路”。

在烏恰縣阿依布拉克村,中國石油住村工作組依託運輸公司教育培訓中心,通過減免學費等方式,組織村民自願學習汽車修理、駕駛等專業技能,提高村民就業率。

在村裏,遇到最多的還是子女分家、財産分割、宅基地繼承、老人贍養、自留地分界這樣的事情。這些家長裏短、鄰里糾紛的小事處理不好,往往會成為影響穩定和諧的大事。住村幹部們把村民的小事當成自己的大事來辦,千方百計協調解決。

艾買提兄妹五人,在繼承父母的老房子中,因分配問題鬧起了糾紛。村委會以前調解了多次,一直沒有解決。新疆銷售住村工作組帶著村幹部對兄妹五人逐一到府家訪做工作,聽取各方意見,用血濃于水的親情感化大家,最終幾位哥哥對雙目失明的妹妹主動讓步,多年不説話的五兄妹因為親情又團結在了一起。

烏什縣阿克托海鄉8村2組很多村民沒錢蓋房,住的都是年久失修的危房。村裏一部分橋和路也因為缺少維護,存在較大隱患,嚴重影響當地村民的生産生活。西部管道公司住村工作組了解到這些情況後,在西部管道公司幫扶資金的支援下,採取投工投勞、工程發包的方式為當地村民建房築路。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拆除危舊房屋87間,新擴建安居房74套,改造涵管橋25座,併為新建的安居房修葺了磚圍墻、安裝了鐵大門,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

村民吾加木尼亞孜•謝依克拉説:“現在住的新房不光有庭院,家家戶戶都安了馬桶,上廁所方便又衛生,這些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感情以“聚民心”為證雖然過去9個月了,回想起婚禮的熱鬧情景,買買提吐爾遜和卡麗比努爾還是激動不已。

買買提吐爾是澤普縣玉吉買艾日克村村民。他的婚禮在2014年11月15日上午舉行,來自四鄰八鄉的一千多名村民專程趕來盛裝出席,認識的、不認識的都唱起歌、跳起舞。熱瓦甫、手鼓、電子琴,聲聲悅耳動聽。如此歡樂祥和的婚禮,最近五年來在玉吉買艾日克村還是頭一次出現。

近些年來,受極端宗教思想的影響,婚禮不笑、葬禮不哭的氛圍在南疆很多鄉村蔓延,村民婚喪嫁聚的傳統儀式好久都沒有了。2014年3月12日,新疆油田公司住村工作組受邀參加村民買買提·玉素甫家舉辦的婚禮。工作組成員沒想到的是,練了好幾天的維吾爾傳統舞蹈卻沒有派上用場。

那天,走進買買提·玉素甫家的院子時,絲毫沒有發現到婚禮應有的歡樂氣氛。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大家臉上都沒有喜悅之色。在這裡,聽不到祝福的話語。客人進門之後就在院子裏的桌子旁坐下,主人家的女士隨即端上一盤抓飯和一碗菜湯。大家默默吃完,抹抹嘴就離開。

這是一場彆扭的婚禮。婚禮本不該是這樣的。“一定要讓歡聲笑語回到村裏來!”工作組和鄉村兩級組織討論後決定,為村民建一座村民創業服務中心。方案、設計、招投標、建築施工……4個月後,花費125萬元的小樓逐漸從圖紙變成了現實。買買提吐爾遜和卡麗比努爾的婚禮成為村民創業服務中心開張典禮。

村民創業服務中心由新疆油田公司籌資修建,集合婚喪事務服務、經營創收場所、創業發展平臺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歡樂的婚禮終於回來了,玉吉買艾日克村就像過年一般熱鬧喜慶。工作組的同志們也匯入了這歡樂的人群,被村民簇擁在舞池中央。

工作組承擔了婚禮的全部費用,還贈送新郎新娘一台冰箱、一部電視機和一條地毯。新郎的爺爺阿吾提·達吾提曾經長期擔任玉吉買艾日克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對家人説:“我們不是為了省下婚禮費用,為的是帶個好頭,支援工作組。你們明白嗎?”

穩定是新疆發展繁榮的生命線。新疆的和諧穩定,關鍵在基層;新疆的長治久安,關鍵在人心。新疆最大的群眾工作是民族團結和宗教和諧。為了做好這個最大的群眾工作,一批批優秀的石油幹部正在住村入戶,走進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走到群眾中去。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