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穿針引線”下古生界 長慶應用數字化油藏平臺提升水準井鑽探

發佈時間: 2015-08-19 10:28:19   |  來源: 中國能源報   |   作者:黃祺茗 楊雯   |  責任編輯: 君君

 

7月27日8時,中石油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然氣開發二室研究員馮永玖登錄數字化油氣藏平臺,輕點滑鼠,數據自動推送,僅用1個小時就完成了一張10口井的剖面圖。在以前,這需要一天的時間。“省去數據整理時間,我是直接受益者。”馮永玖説。

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天然氣開發工作室主要負責靖邊、榆林、神木、子州、蘇裏格東南區等10個氣田的勘探開發工作,科研人員依靠技術推動科學研發,通過數據分析研究,多學科集體決策,鑽井成功率達到90%以上。

經歷了長達1.2億年的沉積,鄂爾多斯盆地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氣藏地貌特徵——下古生界沉積岩。這套地層天然氣儲量豐富,但有效儲層厚度稀薄,一些地方甚至只有20釐米,加上小幅度的褶皺起伏,給水準井鑽井帶來了極大的挑戰。4000米的地下,溫度已達到100攝氏度以上,鑽桿受溫度和壓力影響,就像棉線一樣柔軟。為了避開褶皺和毛細溝槽,找到有效儲層,鑽頭就像一根繡花針,領著鑽桿在地底下“穿針引線”。

由於安裝在鑽桿上的地質檢測儀器與鑽頭相差14米的距離,因此地層感應到的數據無法實時反映地層鑽遇情況,鑽頭只能摸索前進。如何在黑暗中實現精確的“穿針引線”?“首先,科研人員要將該地區的地質特徵清晰地印在腦袋裏。其次,要及時根據鄰井資料對比分析,綜合判斷。”天然氣開發室副主任王少飛説,“鑽頭下鑽速度很快,五六分鐘一米,有時候稍微不注意向上抬升1-2度就可能出層,精度要求非常高。”

2010年以來,長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借助數字化油氣藏平臺,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以前,地質人員根據現場提取出來的數據,手動生成示意圖後拷貝到硬碟,用汽車送到有網路的駐地,再傳回研究院進行分析,遇到雨天還要耽誤時間。現場與室內研究人員不能及時對接,拖延了工作進度,影響了對鑽井的準確、及時指導。現在,鑽井數據提取出來後,在井場通過局域網或3G網路直接與數字化油氣藏平臺連接,自動生成鑽井軌跡。“隨著數據不斷更新,地質模擬圖越來越清晰,為調整鑽頭方向提供快捷有效的依據。”馮永玖邊説邊進行水準井監控系統界面演示。系統根據數學公式和已有數據判斷鑽頭的位置,定位更加精確到位。

現在,由於數據化聯網,科研人員在自己的辦公桌前就能看到現場鑽井的情況,並根據現場提供的數據判斷下一步遇到的岩性變化,提供導向性支援。井場人員可根據指示隨時對鑽頭定位進行調整。截至目前,長慶油田水準井部署的井位已全部投産,高峰供氣産量每天接近100萬立方米。“我們的工作就是圍繞鑽頭拿産量,要在提高鑽井成功率上下功夫。”王少飛説。目前,長慶油田水準井設計和調控技術,尤其是下古生界薄儲層水準井設計和調控在國內甚至國際都處於領先水準。(黃祺茗 楊雯)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