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攝影界的水利人:用鏡頭記錄江河畫卷

發佈時間: 2015-05-29 16:41:37   |  來源: 水利宣傳與水文化網   |     |  責任編輯: 君君

 

楊飏創作照

  他是一位攝影人。在高山峻嶺、工廠鄉村、異國他鄉……到處都有他的身影。記錄祖國的大好山河和時代發展,是他的追求和樂趣。他是一位水利人。他出生並成長在祖國的大江大河邊,為水利事業而長年堅守並歌唱。他是一位為中國水利事業而創作的攝影家。他嫺熟地運用光與影的藝術,詮釋著新時代人水和諧美麗的新畫面新內涵,為人水和諧主旋律而行吟、放歌。

  他就是楊飏,係漢江集團公司職工,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水利攝影協會會員、中國電力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路透社特約攝影師,新華社簽約攝影師。

  漢江邊長大的攝影人

  楊飏,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出生於丹江口這個位於武當山下、漢水之濱的新興水電城市,是丹江口水利樞紐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

  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適逢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建成,丹江口市水利及各項事業均蓬勃發展的大好年代。他的父母都是負責管理丹江口水利樞紐的漢江集團公司的職工。他生活在水利職工家庭。

  兒時,身為工程師的父親有一台老式的120膠片相機。父親那臺老相機拍攝的照片塞滿了影集,也塞滿了他兒時的記憶。老照片裏丹江口的風情、清清的漢江河水和高高的丹江口水利樞紐,讓他廢寢忘食、流連忘返。他從心裏喜歡上了攝影。

  他很早就有了光圈、快門等攝影的基本概念,也在父親的指導下,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拍攝活動。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漢江集團公司非常重視櫥窗宣傳展示,舉辦一些圖片攝影展覽。從事文化工作的母親經常帶著他去觀看。在那裏,他看到了丹江口很多精美的早期攝影作品。他羨慕那些攝影師,夢想著將來也會擁有自己的照相機和作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楊飏參加工作,成為漢江集團一名年輕的水利人。他難以抑制自己對攝影的愛好,從最初的膠片機起,他一頭扎進了沖洗膠片的暗房,開始了自己的攝影之旅,從此,攝影成為了他業餘生活的全部。後來,在數位攝影時代到來之際,他迎頭趕上,購買了一代又一代的攝影器材,為攝影投入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智慧。

  行萬里路,攝天下景

  攝影為楊飏開啟了一扇神奇的門。為了攝影,他背負行囊,走遍千山萬水。他深深知道,作為一名攝影人,只有親歷風雲的現場,只有耐心地等待和撲捉,才會有機會定格那美麗的一剎那。他在行走中感悟、欣賞和創作。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他自助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並將腳步伸向國外。他用攝影方式記錄自己的旅程,成為那時國內多個門戶級攝影、戶外論壇的資深“攝驢”。他那精邃的目光仿佛折射出高原的陽光,黝黑的皮膚似乎還散發著熱帶雨林的氣息。他鍾愛的第三隻眼睛——鏡頭,以記實的手法,在人文與自然的交匯中記錄著原生態影像,用專業反轉膠片進行拍攝創作,觀察和捕捉人類生存、發展中的歷史影像,從而展現出人類豐富的精神世界。

  1995年秋天,他單身一人踏上了前往東北的旅途。那次旅行最難忘的莫過於一次又一次的轉車,一次次的啟程。

  2006年“十一”長假,他和網上的山友一行近20人前往四川阿壩州境內以雄峻挺拔聞名的四姑娘山進行登山運動。在惡劣暴風雪中,他在登頂途中意外側滑5米多,在驢友們的幫助下最終登上頂峰。他用他的相機記錄下會當臨絕頂的雪山風景。

  2007年春節,他隻身踏上了前往黔東南攝影采風的列車,體驗到黔東南原生態的魅力。

  2007年“五一”長假,他和“驢友”一起來到越南、柬埔寨自助旅行。在越南胡志明市,他因體力透支而出現了嚴重的腹瀉,一度進入脫水狀態,陷入崩潰的邊緣。同伴們對他進行悉心的照料,陪他到當地的醫院就診直到康復。吳哥窟的日出、日落美得令人窒息。為了它,他每天四點鐘起床,像一名朝聖者一樣趕往吳哥窟拍攝,晚上直到天黑透才依依不捨地離開。在一處遺失在叢林裏的密境,就在楊飏他們乘坐汽車剛剛駛過小道20米遠時,有一位當地農民駕車只偏離了路面半米左右,就引爆了地雷。這種只有在電影裏才會出現的片斷,此時卻活生生地映入了楊飏的眼簾。

  像這樣的遊攝經歷串起了他的每一個春夏秋冬。一次次難忘的經歷和一個個難忘的人,對年輕的楊飏産生心靈的衝擊和震撼,也讓他一步一步走上了人文攝影之路。

  光影世界悟為道

  厚積而薄發,近年來,楊飏在光影世界裏異軍突起,光彩奪目。他的攝影作品100多幅,先後在《中國攝影》、《攝影世界》《大眾攝影》等專業刊物上發表;數篇新聞攝影作品被新華社作為新聞通稿,在《人民日報》等國內100多家媒體刊發。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等權威機構組織的攝影比賽活動中,他屢屢獲獎。2010年,當時36歲的他,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會,成為其中最年輕的會員之一。2011年,經過嚴格的申報和評審,他成為路透社特約攝影師、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他完成了從一位業餘攝影愛好者到一位青年攝影家的涅槃。

  楊飏特別注重學習,集同仁、老師之精髓,指導自己的攝影實踐。多年以來,他堅持訂閱了《中國攝影》、《大眾攝影》等專業刊物,從中吸取營養。他利用業餘時間先後多次前往國內攝影展覽的現場觀摩學習。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連續三年參加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這些展覽上各種攝影流派百花齊放,各種藝術創作精彩紛呈,開拓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技巧,更新和變革著他的觀念,促進了他的成長。他還到中國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館,參與各類攝影學術活動,先後聆聽過中國攝影風光類、紀實類、人文類等攝影風格代表人物于雲天、朱憲民、盧廣等人的學術講座,面對面跟他們交流,聽取他們的真知灼見。

  他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他説,我早期拍攝的片子,不過是單純的情景再現和情緒的一種表現,沉醉於單純的風光和唯美風格的技術玩弄。現在回頭去看,那些作品沒有一點內涵和思想的表達,過於單薄和空洞。

  他越發強烈地意識到,在攝影實踐中,要把自己放在社會進程中進行創作,實現從小我到大我的突破,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攝影人。他努力地用作品去紀錄社會發展進程,身邊的社會百態和最感人的一瞬間。他説,攝影創作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深入一線。只有在一線才可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與此同時,楊飏還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積極關注人們的生存狀況、自然環境,將自己對攝影的理解與對人生、對事物的思考揉和在鏡頭裏,凝結于作品中,創作出一系列融思想和藝術于完美一體的優秀攝影作品。

  因為成長和職業的因素,他更多地關注水文化、水利攝影和人文紀實類的創作。丹江口水利樞紐是他小時候的好去處和美好的回憶,長大以後又是他工作的港灣。它是中國水利人心目中的一座豐碑。他決心用自己的鏡頭去展現這一個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建築,而是有血有肉、飽含情感的巨人。他跑遍了丹江口水利樞紐的上上下下、春夏秋冬和雨雪風霜,一次次地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光影變化去感受它、觸摸它、表現它。多年來,他如苦行僧一般的創作,他堅信“好東西是在沉默中完成的”,無論是從行為還是從攝影的角度看,楊飏行走在攝影上的身影都是藝術創作中急需的實踐型意象。

  記得有一年泄洪時,為了拍攝黎明時分的泄洪場景,他淩晨四點多久獨自來到壩下右岸的一個亂石灘邊,支起三角架,忘我地進行拍攝。突然,一個巨浪襲來,他和相機都被打個透濕,差點被浪花卷走。他這才悵然離去,從此在攝影時更加注重安全防範。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先後創作了大量反映水利水電事業光輝歷程的攝影作品。《老店》、《源頭調水人》、《擎天》、《升騰》、《空間》、《歷史的回聲》、《安瀾》、《力量的韻律》等一批攝影作品在湖北省攝影藝術展、“魅力湖北”攝影大賽、湖北新聞紀實攝影六人聯展、全國首屆水電攝影大賽、“南水北調工程”(中線)全國攝影大展、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大展、“生命之河—長江生態攝影大獎賽”、“絲路.長城”國際攝影藝術大展、“尼康在中國”攝影大賽等國內外重大影展影賽中榮獲金、銀、銅獎。

  今天的楊飏已經從一位攝影愛好者成長為一名專業攝影人,並成為國內水利和人文紀實類攝影創作群體中頗受關注的青年攝影家。但是他沒有成功後的浮躁,深邃的目光裏有的是一份淡然和堅定。他説,今後,我要用攝影人的視角,繼續關注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為時代寫真,為水利留影,做一個無愧於時代的水利攝影人。

楊飏攝影作品:安瀾

楊飏攝影作品:升騰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