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模式”破解醫改難題實現“大病不出縣”目標
發佈時間: 2014-12-16 14:18:57 | 來源: 中國江蘇網 | | 責任編輯: 曹洋
高郵市人民醫院東區醫院效果圖。
近日,接省衛計委文件通知,高郵市人民醫院順利晉級為“國家三級綜合醫院”,成為揚州首家縣級“三級醫院”。這個消息對整個裏下河地區的人民來説都是一件喜事,今後在家門口就可享大醫院的醫療服務。
近年來,高郵市人民醫院勇於迎接挑戰,克服困難,步入快速發展軌道。今年門診量預計達到60萬人次,住院3萬餘人次,手術萬餘人次,其中,高精尖介入手術近千人次,醫院服務量的增長在省內同級醫院中名列前茅,而病人轉診率僅10%,處於江蘇省最低行列,創造出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提升的“揚州模式”,破解了醫改“虹吸效應”難題,真正實現了“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目前,高郵市人民醫院東區醫院正在建設中,預計2016年初一期工程便能投入使用。高郵市人民醫院院長沈哲説,作為民生工程,我們迎難而上,全力打造“裏下河區域醫療中心”,為裏下河地區人民健康保駕護航。“升級後,醫院仍執行二級醫院的收費標準,讓廣大患者切實享受醫改帶來的實惠。”
晉級之道
勁往一處使,服務量增長名列全省前茅
晉陞“三級醫院”,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三級醫院考核指標中,技術、人才等“硬杠杠”達到3600個,在評審中,高郵市人民醫院人才、技術等指標在省內同類醫院中名列前茅。
而幾年前,醫院的各項指標在揚州縣級醫院中處於倒數位置。改變是如何做到的?走進高郵市人民醫院,探尋發展密碼,那就是大家勁往一處使,凝心聚力謀發展。
近年來,高郵市人民醫院加大基礎建設和硬體投入,十六層病房大樓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大運河畔,樓內中央空調、中心供氧、消防監控、物流傳輸等一系列智慧化、科學化的管理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舒適的就醫環境。門急診樓、舊病房樓進行了重新規劃;添置了大型平板DSA、128層螺旋CT、1.5T核磁共振、4000TEST生化儀等一批高精尖設備,一次次大手筆改變了設備陳舊的局面。
“有位急診心肌梗塞病人需要植入支架。”“我來!”這是院長沈哲的口頭禪,他用行動帶領大家一起幹。
據統計,醫院業務量:2010年為1.89億元,今年預計達近5億元;服務量:2010年門診30多萬人次,今年可達60萬人次;住院病人:2010年1.5萬人次,今年3.4萬人次。通過這幾年的努力,醫院醫療技術水準、人才結構、服務量、增長速度等名列全省前茅。一組數據的背後是全院職工付出的辛勞和汗水。
呼吸科護士長喬春霞在醫院已工作20多年,她見證了醫院的巨變。“看到醫院蓋大樓比自家砌樓房還要開心!在創建三級醫院過程中,早上班、遲下班成了常態,所有的人都像家人一樣,勁往一處使!”
李正章是心臟科的醫生、醫教科副科長,忙得像陀螺轉,可是他卻沒有一點怨言。他説,在醫院的內網上,火藥味很濃,批評院長都可以,誰都可以提建議。寬鬆的氛圍,讓大家想的就是醫院如何發展得更快。“待遇提高,心有盼頭;風清氣正,幹得舒暢。個人與醫院共同成長,便是內心的動力。”
搭建平臺:醫院“星光大道”,有才就有舞臺
在高郵市人民醫院的門診樓與住院大樓之間有個連廊,兩旁展示的是醫院優秀人才的風采。這裡被醫院內部職工稱為醫院的“星光大道”,每個人都以“走”上這個“星光大道”為榮。
張興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星,他也是揚州縣級醫院引進的首位博士。
2013年,張興放棄在內蒙古醫科大學工作的機會,跳槽到高郵市人民醫院。“一個博士,怎麼會來到高郵?肯定會走的。”張興坦言,“來到高郵後,這是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但我並沒有走的打算。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要什麼?那就是有人把我當回事、把我的價值體現出來。在這裡,你有多大本領就會給你多大舞臺。來到醫院後,醫院不但對我低職高聘,而且讓我帶領一個團隊,專門往脊柱外科方向發展。”
“這裡很適合我!” 如今的張興不僅熟悉了高郵方言,更為患者帶來了優良的技術和服務。由於工作業績突出,他先後入選揚州市“綠揚金鳳計劃”、江蘇省“博士計劃”人才資助培養對象。
縣級公立醫院發展遇到的最大瓶頸就是人才問題。據介紹,高郵市人民醫院建院60多年來,曾培育了不少優秀人才。但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健康需求的不斷增長,原有的人才優勢在減弱,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梯隊不健全,有的學科甚至“後繼乏人”。2010年底,醫院擁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者僅6人,僅佔當年200名從業醫生的3%。
“招人!招好人!招學科帶頭人!”2011年3月,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後,實施人才戰略,打造區域名院,開啟了“引鳳棲枝”行動。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凡來醫院參加招聘考試的人員均提供食宿、報銷往來路費,碩士研究生來院工作除了享受規定政策外,醫院還提供過渡宿舍並給予5萬元安家費用,購房時醫院工會為他們先期墊付部分購房款。
隨著醫院人才戰略的實施,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加盟,碩士研究生由原來的6人增加到現在的40余人,人才工作走在了周邊縣市的前列。
與此同時,加快醫院人才的培養力度,與南通大學合作舉辦研究生班;攜手蘇州大學,成為蘇州大學附屬醫院,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醫院充分發揮骨幹醫生的傳幫帶作用,一批年輕的醫生迅速成長。
一個優秀的專家可以打造一個科室,一個優秀的團隊可以繁榮一家醫院。人才的涌入,給醫院的發展帶來了春天。
今年7月,醫院一次性獲批普外科腹腔鏡技術、呼吸內科支氣管鏡技術等七項內鏡二類技術。目前,二類技術已達20余項,領先於全省同級醫院水準。醫院重點專科由以前2個增加到了目前的7個。醫院不但贏得了本地百姓的口碑,不少外地患者也慕名而來。
破解難題:轉診率不足10%,變革解醫改難題
在醫改中,出現一個難題,那就是“虹吸效應”,也就是醫療資源與患者都被越來越多的“吸”到了大型的三級醫院中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説,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初步有了金字塔的“塔底”和“塔尖”,但是缺乏“塔體”,即縣級醫療衛生機構相對技術差、威信低。這個異常狀況,使基層群眾看病千里奔波,加劇了看病貴、看病難問題。高郵市人民醫院卻破解了這個難題。
高郵市有80多萬人口,轉診率不到10%,位列全省最低水準,而每人平均業務收入卻達到揚州第一。
低轉診率是如何實現的?沈哲説,那就是再造流程,方便病人;提高技術水準,解決病人難題。“寧可自己多吃點苦,合理調配各種資源,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也不要讓病人來來回回瞎折騰。”
“農村人從鄉下空著肚子來醫院看病,抽血化驗、排隊等B超,到下午4點才出報告又找不到醫生,等找到了再看完病,回家連車都沒有了。”沈哲對所有的醫護人員説,“這些人都是我們的父老鄉親,這樣看病,你們願不願意?”他的話引起大家的深思,也引出一場變革。
醫院率先在全省啟動快速優質服務,所有的檢查包括生化、拍片、CT、磁共振都是兩小時出報告;醫院出臺首診負責制和專家全日制,一次掛號即可完成本次診療過程,解決“上午開檢查單,下午找不到醫生”的現象;每個月不定期進行處方點評和病歷審議,看看有沒使用大處方?診斷是不是符合規範?有位醫生開了“大處方”,被吊銷一個月的處方權,全院通報批評;醫務人員收紅包,查實後十倍罰款,全院通報批評;推進臨床路徑管理,減少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隨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醫療安全隱患,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定期不定時開展醫療品質“飛行檢查”,及早發現安全隱患……一個個措施,使醫院的服務模式完成了三大跨越: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從“方便醫護管理”轉向“方便病人就醫”,從“被動服務”轉向“主動服務”,最大限度地服務造福患者。
一位90歲的老人,急性心肌梗塞,休克,生命垂危。別人都説,這麼大的年齡,風險太大,你不做,別人也不會説什麼,萬一齣現意外怎麼辦?但沈哲帶領醫院專家團隊冒險為老人成功植入支架,挽救了生命。
心肌梗塞,曾經對裏下河地區的人來説是夢魘,不少人在轉運到揚州救治途中失去生命,如今在高郵人民醫院這種疑難雜症就能解決。該院能成功開展各種外周血管介入手術,成為揚州範圍內除蘇北人民醫院、市第一人民醫院外,唯一擁有該手術資質的醫院。醫院導管室建立三年來,高難度介入手術達到2000多例,無一例死亡。沈哲説:“對於危重病人來説,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對病人最合適的治療策略。”
打造高地:區域醫療中心,讓百姓少花錢看好病
2012年成為蘇州大學附屬醫院、2014年邁入三級醫院行列。短短兩年,高郵市人民醫院實現了大跨越。“跨入三級醫院行列,提升醫院品牌、改進醫療品質、創新醫院管理,推動醫院內涵建設都將迎來重大機遇。”沈哲説,“未來,我們將打造健康高地,建設區域醫療中心,護佑裏下河地區百姓的健康。”
“健康”是送給老百姓最大的民生福利。高郵市人民醫院地處高郵市西側,與美麗的京杭大運河相毗鄰。根據高郵市發展規劃,高郵市人民醫院東區醫院位於京滬高速西側,高鐵站旁,佔地100多畝。作為民生工程,東區醫院已于去年12月動工,規劃1000張床位,2016年初一期工程將投入使用,便利的交通方便裏下河地區百姓就診。
沈哲介紹説,站在新的起點上,醫院發展又有新的謀劃。在老城區,醫院將以老年人、慢性病、康復等一體化服務為主。而東區醫院將按照高標準、高品質的要求進行建設,輻射整個裏下河地區。建設“裏下河區域醫療中心”,在先期流程設計上,怎麼方便病人就怎麼設計。
如此大的投入力度,會增加百姓的負擔嗎?沈哲表示,病人滿不滿意,是用腳來投票。讓病人在家門口少花錢、少走彎路就能看好病,始終是我們的追求。醫院將通過提高效率、減少浪費、挖掘潛力,做到“技術有亮點、服務有特色、管理有思路、成本有優勢”,讓患者享受“二級醫院的價格,三級醫院的服務”,真正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從內心來講,我更喜歡醫生這個角色,至今仍在從事臨床工作,病人的康復就是最大的安慰。”沈哲坦言,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院長這個角色,其實就是一個管理者,而不是一個官位。這樣更利於帶領整個團隊向前發展,彰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帶動整個地區醫療事業的發展。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