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重污染區砷超標715倍 官方暫無表態
發佈時間: 2014-12-02 11:13:10 | 來源: 中國經濟週刊 | | 責任編輯: 曹洋
專家:重金屬污染存在了幾百年,緩解它比消滅它更可行
儘管曙光環保公佈的數據仍不夠詳盡,但世界自然基金會成都辦公室高級專家梁海棠還是頗為讚賞,並提出,能否在整個嶺南礦脈區域包括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份開展聯合調查,“弄清楚哪些區域是重污染土地,哪些地方不能生産生活,哪些地方不能種糧食,哪些地方重金屬含量雖然超標但在土壤中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然後根據不同情況採取治理措施。”
據湖南省人大環資委監督處處長劉帥介紹,湖南省目前的治理路線,正是先將土壤分類,再按照不同的用途,確定不同的治理標準。“比如湘潭錳礦區,就不宜種水稻了;株洲清水塘,全部退出用於工業用地,經過治理後要達到工業用地的土壤標準;湘潭竹埠港的治理目標,是經過整治達到商業用地標準後全部轉為商用。”
除了污染嚴重的工礦區,基本農田土壤的污染狀況與民眾密切相關,也是曙光環保此次調查的重點。
國土資源部2013年公佈的調查結果表明,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000萬畝左右。而據劉陽生介紹,修復一畝重金屬污染耕地使之達到國家土壤品質標準的平均成本是20萬~40萬元,以此計算,全國共需治理資金10萬億~20萬億元。
對此,國內一些專家提出,湖南的重金屬污染從明代就有了,存在了幾百年,治理重金屬污染,不一定非要把重金屬從土壤中抽離出來。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陽生認為,如果農田中重金屬含量超過國家土壤品質標準,但是仍處於穩定狀態、不會進入農作物的食用部分的,“是否一定要把重金屬從土壤中抽離出來,使土壤達到國標,這個目標值得商榷。”因為,一成本太高,二沒有必要。
著名水稻栽培專家、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副所長張玉燭研究員同意劉陽生的觀點,他説,重金屬污染治理只能是“與狼共舞”,目標是使重金屬留在土壤中而不進入作物內,完全把重金屬從土壤中提取出去不可能,“我們試驗了2000多個水稻品種,測驗各品種的重金屬吸收量,選擇其中吸收少的品種來推廣,比如説Y兩優系列,就處於中等偏低的水準。它的光合作用很強,也就是説主要靠葉片提供營養,鎘主要留在莖中,稻米的鎘含量就很低。”
從2014年7月開始,湖南省政府在湘江流域長沙、株洲、湘潭3市的試點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要求集中治理170萬畝污染耕地,其主要目標是有效緩解重金屬對湖南省農産品的污染,而不是將重金屬從土壤中抽離出去。
湖南湘潭環保協會理事長劉海威介紹,長株潭的耕地集中治理目前還沒有按土地分類,治理方法是統一的,主要是撒石灰、施有機肥和調整作物結構。
但令人遺憾的是,農田污染的基本數據還相當匱乏。“至少還沒有公開數據”梁海棠説,“重金屬污染土地分類和治理,關鍵還是需要有大量數據來做支撐。”
11月18日,高亮與同事踏上新的採樣點的征途,他們希望採集更多的樣本,試圖以更加完善的第三方數據庫為基礎構建一個公信平臺。“現在,相互掐架的部門、企業、專家都不少,理性溝通不夠。”曙光環保理事長劉曙説,“這需要更紮實的調查數據,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一步鞏固‘兩型社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