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臺的治霾路:犧牲利益換藍天
發佈時間: 2014-11-17 15:00:21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 責任編輯: 曹洋
“經過治理,比去年看到星星的時間多了!”清晨7時,步入花甲的王小翠已在邢臺市達活泉公園結束了當日的廣場舞。她指著天空説,去年霧霾最嚴重時,一月一半時間不能出來跳舞。
在這個土生土長的邢臺人眼中,“看星星”顯有所指。十三世紀,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郭守敬就出生在這裡,為紀念這位在天文學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名人,當地街道、學校等多處建築以此命名,在達活泉公園還建有郭守敬紀念館和觀星臺及空氣監測點。能否看見星星,成為媒體報道當地空氣品質優良的“晴雨錶”。
尷尬的排名
始發于去年年初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報告,將位於晉冀魯三省之中的河北邢臺推到聚光燈下。首次排名倒數第一,此後一段時間長期“穩”居倒數前幾位。
“我們希望城市出名吸引更多的遊客和投資,但不希望以這種方式。”從當地幼兒園退休的王小翠説,出名後與外地親戚通電話時,“閒聊時擋不住會説起,出去旅遊也會有人問起……好在今年比去年好多了,防霾口罩還沒開始帶。”
談及這項排名,從事環保工作30年的邢臺市環保局副局長徐懷亮坦言,全國倒數的帽子讓環保官員也覺得“臉上無光,今年的壓力最大”。
徐懷亮説,導致霧霾有邢臺地形呈“洼地”不易空氣流通的原因,更重要是多年前産業機構佈局不合理。“市區面積不足100平方公里,卻被鋼鐵、火電、煤化工、玻璃、水泥等5個重污染行業所包圍。工業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成為造成邢臺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國經濟粗放快速發展的縮影。”
據統計,邢臺市區周邊半徑25公里內分佈著鋼鐵、水泥、玻璃、電力和化工等燃煤企業133家,年消耗煤炭1600萬噸。當地官員把這些企業比喻為這座城市身上的“黑色項鍊”。“最早相關部門定位是工業基地,當地主要支柱産業為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
控新治老減排放
2013-2014年,大氣污染治理成了邢臺、甚至河北的關鍵詞。河北省“兩會”上,大氣污染防治被列為審議議題予以推進,政協1號提案也直指霧霾。邢臺市政府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列為常務會議固定議題,每會必議。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市長孟祥偉明確提出邢臺的大氣污染已由環境問題變為嚴重的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和民生問題,必須全員、全力、全年、全時段、全地域、全産業攻堅克難。去年11月份,邢臺官方曾集中採購了50輛電動汽車作為政府公用車輛,市長帶頭使用電動汽車公務出行一時引發熱議。
當地一家承接政府會議的酒店保安劉軍平説,他曾多次看到市長等政府官員開電動汽車開會,“第一次新鮮,後來次數多了就習慣了。”
他説或受此影響,現在越來越多路途不遠的官員開會時騎車或步行,“不再為沒車位犯愁了。”
徐懷亮用“控新治老”來形容當地環境治理的方式。他説,“控新”就是著眼從源頭上遏制新污染源的産生,邢臺市對市區周邊30公里範圍內可能影響環境空氣品質的煉焦、鋼鐵及鋼鐵産能配套、有色金屬冶煉等14類新上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治老”就是加大對現有工業企業的綜合治理力度,一方面對集中式排放源按照國家新的排放標準限值實施達標治理,另一方面也對無組織排放源進行全面整治,做到“原料入倉、封閉輸送”。同時,加大市區及周邊重點污染企業的嚴查力度,對市區及周邊13家重點大氣污染企業的20個廢氣排放口實現遠端視頻監控。“今年已查處環境違法企業505家,46人移交公安部門。”
對於已經生産的企業,今年政府全市2572家工業企業下了死命令,9月底前不達標一律停産。“最終除了自身長期停産的621家企業外,1812家完成治理並通過驗收,139家企業被關閉。”
圍繞大氣污染防治,河北劍指鋼鐵等支柱産業,制定了化解産能過剩工作的“6643”工程(即到2017年全省壓減煉鐵産能6000萬噸、水泥産能6000萬噸、煤炭消耗4000萬噸、平板玻璃3000萬重量箱),重拳治霾,打響呼吸保衛戰。
“這是場攻堅戰,寧犧牲GDP也把産能壓下去。”多位官員如是表示。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邢臺已經壓減鋼鐵産能185萬噸,淘汰玻璃落後産能1712萬重量箱,關停煉焦産能100萬噸。到2017年將累計削減鋼鐵産能500萬噸。
犧牲利益換藍天
願意通過犧牲利益換取藍天白雲的並非只有官方。家住邢臺農村、在附近德龍鋼鐵有限公司工作的趙娜告訴記者,今年7月前她負責操控電腦往410立方米的高爐填充焦炭,“那時高爐還沒拆,比現在每月多賺幾百元(人民幣),一年能多出一個月工資。”
公司負責人表示,今年已淘汰拆除70立方米白灰窯3座、410立方米高爐2座,35噸轉爐2座,僅標煤一項年可削減33.5萬噸。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説,“環境變好少賺錢也值得,孩子需要個好環境”。
走進該公司全封閉的二燒料場,大堆的鐵精粉被氈布全部覆蓋,一個水炮正在降塵。安全環衛部的金振家説,原來是是10多米高的抑塵墻,刮大風時仍會有揚塵會滿天飛。現在改造為長325米、高35米、跨度78米的全封閉料場,“從根本上解決了揚塵問題”。
同樣一幕出現在有“中國玻璃城”的邢臺沙河。從2005年第一條浮法生産線建成投産至今,安全實業有限公司已擁有8條浮法玻璃生産線,四座餘熱發電站。目前7條經過改進後正在生産,1條因壓縮産能停産。新修建約40米高的高壓靜電除塵系統,吸塵可達95%以上,相關環保運作數據實時通過系統傳送至市環保局。
“此次環保投入約佔企業在近年效益最好時期的全年總利潤,且不包括基建、運作、人員等投入。”公司副總經理李愛波説,為響應環保號召,公司斥資近兩億元用於環保設施建設,全力保證公司各項污染物排放指數低於國家標準。“行業態勢持續疲軟,環保投入可謂抽筋剝皮,傷筋動骨,但是為了社會責任和生存值得。”
邢臺市環保局數據顯示,截至10月31日,邢臺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11.86,較去年同期下降15.8%;二級及以上優良天數達到71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4天,超過去年全年優良天數33天。
“相比數據上的變化,我們更關心群眾的切身感受。”徐懷亮説,政府強力治污之餘,很多群眾也都開始積極參與低碳出行,相信經過社會共同努力會迎來更多藍天。
剛剛履新邢臺不足2月的市委書記張古江表示,空氣品質雖略有好轉,但污染形勢依然嚴峻。要舉全力、出重拳、使硬招,繼續強化企業污染整治、壓減用煤總量、嚴控揚塵污染等措施綜合治理大氣環境,確保重大污染天氣明顯減少,城市居民生存環境得到改善。
隨著霧霾治理逐見成效,當地很多居民的環保意識也在增加:邢臺市橋東區順德西社區居民陳愛湘今年第一次拋棄傳統的煙煤,改用環保的型媒。算上政府一噸補200元的差價,她説“與煙煤價格相差不大,卻更環保”。另一市民説,家裏有輛私家車,現在卻不經常開了。
隨著治霾的深入,王小翠觀察天氣的方法也在與時俱進:早晨出來跳舞前不再只看星星,還會問下孩子,“他們的手機上能顯示PM2.5。”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