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為保清水進京關停逾300余家高污染企業

發佈時間: 2014-11-17 15:08:26   |  來源: 京華時報   |   作者:黃海蕾   |  責任編輯: 曹洋

 

張學理從湖河中提取了一瓶水,他説眼觀很清澈無異樣,水質很好,但還要帶回去進行檢測。(朱嘉磊攝)

十幾年前,在丹江口水庫的上游,曾分佈著佔據中國半壁江山的黃姜生産企業,黃姜可分離出價格昂貴的皂素,也被稱為“藥用黃金”。由於生産工藝落後,其加工過程資源消耗巨大,水污染嚴重。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確定,為保護丹江口水質,近幾年湖北十堰市關停大小數十家黃姜生産企業。為能將一碗清水送進北京城,除了關停高污染企業,丹江口庫區目前每天還有上萬人在從事著“護水”的工作。     

勸停小作坊生産

這裡的黃姜生産企業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式的。每次執法張學理都囑咐隊友們,一定不能對小企業主來硬的,“要勸!”

2014年的7月16日,丹江口市六里坪鎮悶熱難耐,衣服黏糊糊貼在身上。丹江口庫區環境監察隊隊長張學理用手理了下出油的頭髮,和隊友們一起出發了。這個只有4個人的環境監察隊,負責15個鄉鎮的環境監察工作,他們要確保每一條流入丹江口庫區的溪流都是達標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確定後,對於關停沿岸黃姜企業的聲音一直不斷。“哪能説關就關,一家老小都指著它生活呢!”張學理説,斷了百姓的營生,他們肯定要鬧。每次執法他都囑咐隊友們,一定不能對小企業主來硬的,“要勸!”

儘管這裡有著佔據中國半壁江山的黃姜生産企業,但大多是家庭小作坊式的。有一次,張學理去一家黃姜企業下達關停通知,剛進工作間就被屋裏難聞的味道熏了個趔趄,身穿工作服的企業主臉色蠟黃,長期作業手指尖都被染成黃色,企業主的孩子習慣了這種環境,就在工作間附近玩耍。

“我勸企業主,即便政府不關,為了孩子也應該想些別的營生。”張學理還聯繫了附近工業園,想讓企業升級轉型合法經營。雖然最終因為費用太高放棄,但企業主總算理解了張學理的工作,接受了關停的決定。

近幾年,十堰市關停大小數十家黃姜生産企業,僅保留幾家嚴格排放標準的大企業。據十堰市政府提供的數據,除了黃姜企業,整個十堰市關停的高污染企業達到300余家,拒絕潛在污染的新增項目100多個,每年為此減少的收入達到8.29億元。

不過,失去那些GDP換來放心的水質也是值得的。最新數據顯示,丹江口庫區水質穩定保持在國家地表水環境品質二類標準,可放心實現“清水北送”。

巡查車變辦公室

丹江口庫區岸線長2000公里,平均每半月就得巡查一圈,隊員們70%的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巡查車變成了一間流動的辦公室。

關停了高污染産業,張學理的工作重心轉到巡查上,避免新增和偷排。企業分佈在庫區,監察隊員們得天天往鄉鎮裏扎,一般週末才能回城裏的家,忙起來半月都回不去。

丹江口庫區3100平方公里,庫岸線長2000公里,平均每半月就得巡查一圈,所以隊員們每天70%的時間都在車上度過。巡查車也就變成了一間流動的辦公室。長年在村鎮裏穿行,各種表格、印章都得隨車攜帶。後備廂裏常堆放的還有速食麵和礦泉水,以備在山裏找不到飯館時吃。他們走到哪兒就住到哪兒,自備洗漱用品,趕上條件差的鄉鎮,大熱天一週不洗澡也是有的。

張學理説,這兩年,丹江口庫區安穩得很,“你隨便查,絕不可能在我的地盤查到事兒”。

在工作上信心滿滿,提到家人張學理卻低下了頭。長年在外,家裏人永遠指不上他。想想妻兒張學理眼裏的淚就開始打轉,“有一回晚上,我父親突發病,愛人沒辦法,哭著把老人從樓上背下來送進了醫院”。

好在張學理的愛人也是一位環保工作者,理解丈夫的工作。“不為別的,把平安合格的水送到北京是我們每個環保工作者的心願。”

“火焰山”長草木

為改善庫區水土流失問題,石鼓鎮的人想盡了辦法在山上種樹,甚至在陡峭的山壁上砸鋼筋,鋼筋上放樹枝擋住流失的土。

張學理説,妻子説的倒是真心話,整個丹江口市的環保人都這麼想。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從事著護水的事兒。

從丹江口出發,沿著丹鄖路向西北行駛30多公里進入石鼓鎮地域。路左側的山頭紅彤彤一片,雨水沖刷的溝溝壑壑讓人不禁想起西北的黃土高坡。由於其山體石漠化嚴重,草木不生,表層又覆以瑰麗的紅色,因而得名“火焰山”。這裡便是護林員楊玉華的堅守崗位的地方。

這片山距離丹江口水庫不足一公里,下雨形成的“紅水”流進水庫便會造成污染,楊玉華要做的就是護林看園,讓貧瘠的土地長出草木。

2002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啟動,為改善庫區水土流失問題,石鼓鎮的人想盡了辦法在山上種樹。開山炸石,填土種樹。嘗試在兩條溝壑之間壘石頭,形成三角形的谷坊,在谷坊裏種樹。再不然,用繩子吊著人,在陡峭的壁上砸鋼筋,鋼筋上放樹枝擋住流失的土,時間長了樹枝上也能長草木。

楊玉華看山的時候,不準村民上山放牛、砍柴,為此也挨了不少罵。不過,“這裡的每一草一木都不易呀!”楊玉華説,它和這大山有感情,像自己的親人一樣。當護林員13年,他每天都要去山上轉兩圈,風雨無阻。這裡的每一株刺槐、松柏、女貞的成長,楊玉華都怕錯過。他甚至會注意到山頭冒出的一棵酸棗。

儘管,楊玉華的家人覺得在這山上“死耗著,不賺錢”,但他就是捨不得離開,“誰要毀了它,心裏疼得慌。”楊玉華説。

這兩年,楊玉華的工資漲了,一個月由300元漲到1000元,鎮上還給他派了幫手,家裏人也不再嘮叨他外出打工了。

護水當信仰傳承

村裏人之前不知環境監察是為何物,但祖祖輩輩把護水當成信仰一樣傳承下去。“現在護水需要宣傳,説明我們做得還不夠。”

壓在楊玉華肩上的活兒,張學理也得分擔,丹江口庫區水遭污染就是他的事兒。“我們這裡的人就圍著一個事兒活:護水!”張學理説,這幾年,農村人的生活變化很大,建污水處理廠、垃圾回收站,畜禽養殖污染、飲用水源地環境全面整治,丹江口市庫區周圍112個行政村一個不落。

村裏污水處理系統很美,張學理巡村時,總能看見一片片芭蕉地,嫩黃的花朵艷麗得惹眼。這是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種的人工濕地,芭蕉吸收池中的氨氮養分,以此凈化生活污水。張學理最願意看芭蕉花,開得旺才説明人工濕地運作正常。

這幾年,十堰市用於環境的投入劇增,達到100多億元。每年用於生態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設的配套支出達到15億元。

花了那麼多錢,關鍵還是在於百姓的維護。張學理説,他經常進村,村民見了他們的車都主動圍上來打招呼。張學理趁機趕緊發放環保宣傳冊,一邊發一邊説,垃圾不能亂放,污水不能亂倒,看到有人破壞林子得舉報。

村裏人之前不知環境監察是為何物,但祖祖輩輩把護水當成信仰一樣傳承下去。“現在護水需要宣傳,説明我們做得還不夠。”張學理説,他很喜歡曾在村裏拍的一張照片,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抱著護水宣傳單微笑,“把愛護丹江水的接力棒傳到孩子手裏,這樣北京就能一直喝上清水了。”他對記者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