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地域特徵突出 治霾模式不可複製

發佈時間: 2014-11-04 10:04:46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李菲菲   |  責任編輯: 曹洋

 

因治霾效果明顯,蘭州治理大氣污染被外界譽為“蘭州模式”,引來眾多城市效倣學習。然而,針對蘭州治霾背後的成本支出,亦有不同的聲音。有學者質疑蘭州的某些治霾手段過於激進,給企業帶來負擔,成了一本難算的糊塗賬。

“蘭州模式”是否可以複製?國內城市能從蘭州的“脫黑”經驗中獲得怎樣的治污借鑒?就此,《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採訪了蘭州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馬建民。

蘭州治霾有太多地域特徵

NBD:您怎樣看蘭州治理霧霾的“鐵腕”手段?

馬建民:蘭州(治理霧霾)近幾年的力度相當大,幾個重要的工業污染源都在陸續搬遷,包括今年對燃煤鍋爐的改造。去年,政府還嚴格按照“網路狀”的管理模式,一個領導負責一個網格,工作不力便會被革職。今年初,負責西固區的蘭州市環保局某副局長因此而去職。

NBD:霧霾治理被總結出了“蘭州模式”,您怎麼看待?

馬建民:所謂“蘭州模式”有太多地域性的特徵,並不是可以輕易複製的。除了特殊地形原因外,蘭州(也有一些便利之處),不像其他很多地區為區域複合性污染,以北京為例,若僅僅是北京地區減(污染),其他相鄰地區不減,(污染治理的)整體效果就不是非常明顯。蘭州周圍很少有大氣污染源,區域污染源較為單一,只要把幾個污染源控制好,治理起來見效比較快。

要説“蘭州模式”真正值得借鑒的地方,我覺得是政府力度,其實全國各地污染成因大同小異,都是根據污染源加以治理。蘭州市政府通過強制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企業搬遷、灑水除塵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環境。當然治理環境一定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經濟發展,政府也要在這兩個方面做平衡。

NBD:目前蘭州在治霾方面還有哪些重點的任務和項目?

馬建民:目前蘭州正在籌備建設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環保部要求在2016年初各個省會城市都要完成該體系的建設,這種系統主要用於監測每天的大氣污染指標數據。

目前蘭州市環保局已經做了預算,我們正在進行前期的調研工作,蘭州很有可能成為西北第一個把這個項目做起來的城市。

NBD:在環境治理方面還存在哪些困難?應該如何克服?

馬建民:蘭州在環境治理方面也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去年的“國十條”要求到2017年西北地區PM10指數降低12%~15%,這對蘭州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蘭州的塵土比較大,最深最厚的黃土層就在蘭州。其次蘭州空氣比較乾燥,植被較少,很容易引發揚塵污染。

若想真正實現環境的長效治理,必須要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等生態工程。蘭州市政府也有這方面的意識,去年我看到過一個方案,未來5~10年政府計劃投資10億元用於植樹造林,但實際的落實情況還不確定。對於蘭州而言,植樹造林的成本較其他地區還是相對過高。

長遠治污政策要綜合考慮

NBD:通過近些年的治理,目前蘭州市的環境現狀是如何的?

馬建民:環境較前幾年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具體的污染情況存在不可控性,很多成因我們也在論證中。蘭州因其特殊的地形,市區裏污染物很容易聚集但很難散出。

另外,今年光化學煙霧污染的現狀也較前兩年嚴重一些,蘭州的光化學煙霧成因較為複雜,城關區和西固區的成因都不一樣。西固區化工廠較多,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排放比較高,光化學煙霧的構成主要就為工業污染,而城關區主要構成為汽車尾氣。

NBD:您之前是在加拿大從事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在此方面國外有哪些經驗方法值得國內借鑒?

馬建民:我之前就職于加拿大的環境部,在加拿大任何項目的落定都需要其他國家的專家參與,以保證其判斷的準確性。除此之外,大氣污染的治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前期要做一個不確定性分析,要提前考慮有哪些客觀及主觀因素會影響未來項目的施行。

除此之外,國外的法制建設較國內健全。一個項目的開發有很多環保條例要遵循,有很多機構在監督。上世紀90年代多倫多黑河邊的一個小工廠將污染物排放至河中,後來工廠的主人不僅因此被罰得傾家蕩産,而且被判入獄兩年。

NBD:怎樣才能形成一個長效的大氣污染治理機制?

馬建民:一套真正科學的治理模式需要反覆論證,需要政府的決心和行動力。蘭州市環保局目前的壓力非常大,從另一方面來講這種壓力會促使政府加大督查力度,增強治理效果。

一個長遠的治污政策,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不論是灑水還是限産等措施都不是長遠之計。實現可持續發展,真正建立形成一個長效的大氣污染治理機制,需要政府、人民、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集合以及制度的保障。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