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單” 信用資訊統一向外發佈

發佈時間: 2014-10-28 14:57:00   |  來源: 南方日報   |     |  責任編輯: 沈曄

 

  南方日報記者 龍躍梅 張俊

9月3日,記者從廣東省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工作座談會上了解到,《廣東省推進誠信建設宣傳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徵求意見稿)》已起草完成,正在徵求意見。該徵求意見稿提出,開展誠信發佈行動,建立誠信紅黑名單制度,把恪守誠信者列入紅名單,把失信違法者列入黑名單。

自2012年以來,在市場監管中,除加強日常執法外,清遠市形成信用監管的理念,通過開通市場主體資訊公示平臺、建立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強對失信企業的抽查等,初步建立起“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誠信監管模式。在誠信監管措施之下,各類市場主體“誠信守法經營”意識也逐步加強。

誠信監管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徵信和公示平臺,也需要相關監管部門能夠破除壁壘加強協作,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資訊運用機制,使信用真正成為懸在市場主體頭上的利劍,形成規範市場行為的強大震懾力。有專家建言,清遠在這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進一步完善。

舊監管難適應新市場誠信監管應運而生

此前,市場監管普遍存在“多龍治水”、“權責不清”、“以審代管”、“市場準入門檻高”、部門監管任務重等弊病。沒有合法身份的“黑作坊”進入市場容易,由於監管合力難於形成,日常監管難以到位,導致監管領域老大難問題比較多,損害群眾利益行為時常發生。

如去年的鎘大米事件,清遠有多批次産品在外地檢測出鎘超標,顯示食品監管領域存在漏洞,結果導致清遠大米信譽受到嚴重損害,清遠米農、經銷商等遭受損失。

此外,目前市場主體大幅增加也對舊有監管模式提出挑戰。自清遠去年底啟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以來,清遠市場主體大幅增加,今年上半年,全市各類市場主體達13.5萬戶,同比增長10.9%,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6萬戶,同比增長14.6%。市場門檻降低及市場主體“井噴”要求以前“嚴進寬管”模式需向“寬進嚴管”轉變。有部門一線執法人員表示,如果還像以前那樣部門各自為政、爭利推責式的監管,則“一放就亂”的局面很容易出現。

新的市場環境,決定了監管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市場主體多元化、市場行為複雜化,要求監管方式必須廣覆蓋、系統化、深層次。有專家表示,信用監管將成為適應新形勢的一種現代監管方式,信用監管將是克服以前監管的弊病有效手段。強化部門協作,通過信用資訊公開、引入社會化監管等途徑,形成對市場的嚴管、善管,倒逼市場參與者自覺守法守信。

建立信用監管大格局失信者將受到重點監管

目前清遠市誠信監管都採取了哪些舉措?記者從市“兩建”辦了解到,目前,清遠已經在産品品質監督、企業信用資訊管理方面建立了信用監管模式,並建立相應“黑名單”制度,一些行業領域如建築、交通運營等領域也紛紛試水信用監管。

如在産品品質監督體系上,清遠實行信用分類監管,制定《清遠市産品品質信用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和落實《清遠市産品品質安全“黑名單”管理制度(試行)》,進一步健全品質信用獎懲機制,建立産品生産企業品質信用檔案,加大對不合格産品企業的社會監督,對存在嚴重不良行為或嚴重違反法律法規受到行政處罰的生産經營單位,一律納入“黑名單”並向社會公佈。在此基礎上,對全市獲證企業、眼鏡企業實施分類監管,按照企業分類管理評價標準,將全市98家獲工業産品生産許可證的企業分類。

在食品安全監管上,從今年3月起,清遠開始實施《清遠市食品安全“黑名單”管理試行辦法》,對食品生産經營者使用過期原料生産食品、非法添加化學物質等14種情形,且被追究行政責任或刑事責任的,將列入食品安全“黑名單”。

在企業信用體系建設上,清遠施行企業法人“黑名單”制度,企業法人因違法被吊銷營業執照或被責令關閉的,即時將企業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的相關資訊錄入業務管理系統,成為黑名單,在法定限制期內(3年),限制其在已任職的企業法人中繼續擔任法定代表人,並限制其任其他企業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此外,作為工商登記改革的重要內容,工商部門及時將工商登記、監管資訊等企業誠信資訊通過網站向外公示。目前,市工商局通過“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已將全市近14萬戶商事主體登記、備案、行政處罰等資訊向社會公示,新登記商事主體資訊做到實時同步上傳。

信用資訊向外公開失信者將難立足

過去部門監管資訊不透明,導致市場主體違法後經常換個馬甲“洗白”再進入市場,享受同其他主體同等地位,導致“劣幣驅除良幣”怪象發生。而如今失信者除了面對政府部門的強力監管,以及限制其進入相關領域的處罰外,守信者、失信者資訊均將被公之於眾,失信者將被曝于陽光之下,不僅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在社會上也將無立足之地。

記者從市“兩建”辦了解,今年以來,通過協調全市50多個部門,“一庫兩網三平臺”為主的清遠市“兩建”資訊平臺已上線試運作。目前“一庫”即政務資訊資源庫共梳理併發布52個部門538個資源目錄,共收集38個部門132萬多條資訊;“兩網”即信用清遠網、市場監管網已初步實現對外發佈資訊功能,其中信用清遠網于8月底上線,已發佈40個部門的227類信用資訊,共67萬餘條記錄,市場監管網已于9月1日試運作;“三平臺”中公共信用管理資訊平臺目前已經運作,商改後續監管協同平臺于9月1日開始試運作,目前已自動推送74家商事主體155次資訊給13個市級監管部門;市場監管資訊平臺也開始試運作,利用政務資訊資源庫已有的資訊資源目錄,重新組織分類五大體系(市場準入、品質監管、交易監管、消費維權、食品安全)和建設工程所需資源目錄,目前使用了36個資源目錄。

誠信監管需部門間加強協作

雖然目前清遠在誠信監管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目前部門間的協作仍然不夠,監管資訊不能有效匯集,導致市場信用資訊不能有效徵集,誠信監管基礎不夠牢固。據了解,目前“兩建”資訊平臺部門共用的資訊資源過少,導致信用清遠網能查詢的內容偏少,難以形成全面的社會信用體系。

據了解,下一步,清遠誠信監管還將從“加快資訊平臺建設”、“加強信用資訊公示”、“部門協作加強信用監管”等方面推進信用監管。

據介紹,“信用清遠門戶網”將依法向社會公佈各類商事主體的良好、不良信用資訊記錄及相關資訊,並依託“全國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等網站,將商事主體登記、許可、備案及相關信用資訊向社會公示,加強社會監督。在部門協作監管上,工商部門將完善商事主體年度報告公示、經營異常名錄及“黑名單”管理制度,其他部門也將按各自職責監管到位,並通過平臺實現部門監管資訊互通共用,實現跨行業跨部門監管資訊互通,強化信用監管,體現“一處受罰,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管效應。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