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精神
發佈時間: 2014-09-30 09:37:1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一、偉大的愛國精神: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在美國期間,有人好幾次問我存了保險金沒有,我説一塊美元也不存。因為我是中國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國住一輩子。
●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後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後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
——錢學森語錄
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 美方寧可槍斃他也不放他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然而,錢學森萬萬沒想到,他的回國意願竟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説:“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夥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坎坷歸國路 周恩來用美戰俘換回錢學森
1954年4月,美、英、法、中、蘇五國在日內瓦召開討論和解決朝鮮問題與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聯想到中國有一批留學生和科學家被扣留在美國的事情,於是指示説,美國人既然請英國外交官與我們疏通關係,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開闢新的接觸渠道。談判中首先要聯繫中國留美科學家錢學森等被扣留的問題。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錢學森于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説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這一天,被很多科學家視作中國航太事業的發端之日。從此,錢學森這個名字便與中國航太、與民族尊嚴緊緊地連在了一起。回到祖國後的錢學森脫下西服,換上了中山裝。從此,他再也沒有穿過西裝。
評論: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回顧錢老的一生,不禁想起科學界流行甚廣的一句話: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錢老青年時代遠赴大洋彼岸留學時即暗下決心:學成後報效祖國。而在當時,比起大洋彼岸優越的科研環境、生活條件、薪水待遇,祖國積貧積弱,回國意味著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要承受很多艱苦。然而他硬是冒著生命危險、突破重重阻力,輾轉5年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二、不懈的科學創新精神:畢生致力於中國航太事業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新。
●我認為今天科學技術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而是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的知識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最高概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
●難道搞科學的人只需要數據和公式嗎?搞科學的人同樣需要有靈感,而我的靈感,許多就是從藝術中悟出來的。
——錢學森語錄
一回國馬上投入中國導彈計劃的研究工作
1955年,他一回國馬上就投入了中國導彈計劃的研究工作。1956年,錢學森牽頭建立了中科院力學研究所,他用自己在美國所學的知識來對中國的工程師們進行培訓,他還對這項中國計劃的基礎結構進行了重組。一年之內,錢學森又向中國政府部門遞交了一項關於建立彈道導彈計劃的建議書。1956年底,這項建議就被採納並且錢學森被任命為這項計劃的第一任總指揮。1958年,錢學森完成了東風導彈計劃,並且在1964年試射成功,這比中國第一次成功的原子彈測試要早。
白手起家研製“兩彈一星”
1960年,就在我國仿製導彈工作進行到關鍵階段的時候,蘇聯撤走全部專家,並帶走了最重要的圖紙。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定要自力更生,一定要爭口氣,把自己的導彈搞出來。錢學森親自為大家編寫教材,把很多關鍵的詞語直接翻譯成中文。1964年6月29日,東風二號導彈順利發射。三個月後,大漠深處又成功爆響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羅布泊的巨響震動了全世界——中國的兩彈結合試驗成功,中國擁有了真正的核武器。
受命危難時 重壓下研製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5年5月4日、5日,中央專門委員會召開第12次會議,8月9日、10日召開第13次會議,原則批准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由於建造人造衛星的建議是錢學森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工程代號為“651工程”。在衛星方面,錢學森的任務也十分繁重。他在“文革”的高潮中出任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可以説是受命于危難之際。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