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為:西安市長安區生態環境建設情況
發佈時間: 2014-09-28 16:01:5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尊敬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在偉大祖國即將迎來65歲華誕之際,很榮幸在首都北京,參加2014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高層論壇,與大家共論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話題,共謀可持續發展大計。在此,衷心感謝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提供的平臺和機會。下面,我就西安市長安區生態環境建設情況與大家交流分享。
長安素有“神州首邑”美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為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京畿之地,有佛教四大祖庭、世界歷史文化遺産興教寺、世界地質公園翠華山等眾多歷史遺跡。如今,這裡是西安市最具發展活力的城市新區,有4個國家、省、市級開發區,34所高校及20多所科研院所。近年來,我們以建設“大美秦嶺、山水長安、生態南城”為目標,深入實施生態立區戰略,促進全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6﹪,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7.1﹪、31.03﹪和9平方米,長安區相繼榮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陜西省綠化模範區等榮譽稱號。我們的做法主要有: 一、順應大勢,謀劃生態立區發展新篇章長安自古帝王洲,長安生態資源豐富,曾是秦漢隋唐等朝代的皇家上林苑,有山有水有垣有田,是西安、陜西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為我們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主城區之一,我們深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全區發展大局,關乎子孫後代福祉,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2012年,長安區委、區政府在綜合分析我區南依秦嶺、地勢平坦、河流縱橫等綜合優勢的基礎上,確立了建設“大美秦嶺、山水長安、生態南城”的發展目標,進一步描繪了長安生態建設的中長期發展藍圖,努力把一個山水相融、林城輝映、天人合一的綠色生態長安展現在關中大地上。二、生態優先,繪就山水長安新畫卷生態優勢是長安最大的比較優勢。我們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生態立區、多輪驅動、特色建區。
一是以山為“核”,做“美”秦嶺北麓。秦嶺是中國的脊梁,南北氣候分界線和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華夏文明的“龍脈”。秦嶺北麓長安段東西長46公里,南北寬約40公里,具有離西安城區最近、自然風光秀麗、往來遊客眾多等優勢。我們按照中央和省、市加強秦嶺北麓生態保護的決策部署,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加強日常巡查,嚴厲打擊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實施大綠工程,綠化秦嶺北麓直觀坡,建成沿秦嶺百里果林帶。堅持“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樹、栽大樹、栽鄉土樹”的理念,高品質完成45公里環山路綠化提升改造,樹立生態立區樣本。
二是以水為“脈”,做“活”城市靈氣。城因水而興,城有水則靈。古“八水繞長安”中灃、滈、潏、浐四水源自或流經長安。做活“水文章”,是長安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我們堅持規劃先行,編制了全區河湖水系建設規劃。加快建設潏河濕地公園等3個面積超過2500畝的濕地公園,著力打造“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城中河、湖光山色的城中景、休閒産業和生態經濟聚集地”。大力實施灃河等4條河流綜合治理工程,變“小水”為“大水”,變“死水”為“活水”,變“濁水”為“清水”,著力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景觀長廊。三是以綠為“基”,做“靚”生態城區。綠色是長安發展的永恒主基調。我們牢固樹立“綠色、生態、宜居”的理念,加快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高起點定位、大手筆謀劃,大投入建設,大力實施道路、廣場、鄉村綠化和街景佈置工程,打造綠色公路長廊1000余公里,新增城市公共綠地230萬平方米,創建園林式單位126 個,綠色文明小區34個,呈現出人在綠中、城在林中的優美畫卷。四是以新為“要”,做“強”示範城鎮和最美麗鄉村。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強力推進重點示範鎮、文化旅遊名鎮等特色小城鎮建設。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採取土地增減掛鉤、項目帶動、移民安置、避險搬遷等辦法,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充分發揮地域優勢,把農耕文明與生態文明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出了一批“全國農家樂示範村”、“全國生態旅遊名村”。五是以人為“本”,做“實”治污減霾工作。治污減霾是民生工程,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內涵。我們堅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幸福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富足。近年來,我們在全市率先建立了3級環境監測網格化體系,實現了基層環保工作全覆蓋,從源頭上改善區域環境品質,努力讓廣大市民“望得見秦嶺、看得見八水、呼吸到清新空氣”。三、建章立制,開創生態長安建設新局面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長久大計,不是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必須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機制,完善生態建設保障體系。一是建立健全生態教育機制。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團體、大眾傳媒、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網路,在城市主幹道、環山路重要節點廣泛開展生態主題宣傳,深入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進單位、進機關、進校園、進村組、進社區和生態環保公益活動,“保護秦嶺、關愛自然、綠化家園”已經成為廣大市民的共識。二是進一步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保護損害賠償制度,靠鐵的制度、鐵的監管、鐵的約束管好每一條河流,管好每一寸土地。三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年度目標責任綜合考評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範疇。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抓住落不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定一件、幹一件、成一件。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的長安區已形成“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生態格局,構建起了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結構穩定的自然生態體系。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朋友,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我們將以本次論壇為契機,學習借鑒兄弟單位的好做法、好經驗,虛心接受各位專家的指導幫助,更加紮實有效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百萬長安人民擁有一個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潔凈的美麗家園!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熱忱歡迎各位朋友來長安旅遊作客!謝謝大家!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