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鏗: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觀點與建設

發佈時間: 2014-09-28 09:58:5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君君   |  責任編輯: 君君

 

   
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著名經濟學家—賀鏗
 
    很高興參加2014城市發展與生態平衡高層論壇,祝這個論壇圓滿成功,我發言的題目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觀點。大家知道城鎮化概念是2000年中央關於十二五規劃決定中重點提出來的,到現在14年來,我們認為我們始終沒有真正在城鎮化問題上下過工夫。走的是一條房地産造成的這樣的一條路,不重視人的城鎮化,不重視農民工的市民待遇,而且一味的發展大城市,留下了許多後遺症,一是流通人口膨脹,交通擁堵;二是環境惡化,霧霾擴散;三是強制強遷,社會矛盾加劇;四是城鄉加劇,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發展越來越不平衡。

    李克強總理召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試點工作的座談會,強調我國經濟保持中高收增長邁向高端水準必須用好新型城鎮化這個強大的引擎。我就這個會議精神談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觀點加快城市化發展是加快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有人認為我們現在一些問題是城市化速度太快的結果,這個觀點不正確。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快城市化。改革開放34年來,我國不斷經濟有長足的發展,城市化速度也比較快。從1978年到2011年城市人口從1.72億人增加到6.9億人,城市化率從7.92%提升到51.27%,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按照城市戶籍人口算,按照真正的城市化來算,我們真正的城市化率我認為只有35%。官方統計的數據當然是53%左右,但是我們前兩年的人口普查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數字就是有2.63億的城市流通人口,所謂城市流通人口就是沒有固定的職業,也沒有固定的住處,也沒有真正的市民的基本待遇,這部分人我們不能算他真正城市化了,我們真正的城市化率只有35%多一點。

    一個發達國家必須是要走向高度的城市化,現在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城市化率都在90%以上,中等發達的大家都認為南韓和中國的台灣省是中等發達水準,他們的城市化率是87.5%。我們鄧小平同志在世曾經提出到2050年要達到中等發達水準,我們要真正實現中等發達,也就是2050年我們應該城市化率在80%以上。現在離這個時間已經只有35年了,目前還只有35%的城市化率,一年一個百分點還不夠,因此我們必須在這個問題上高度的重視。第一個觀點要加快城市化。

    第二個觀點城市化的核心問題是發展産業,真正做到人的城市化。要著力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讓他們在城裏安居樂業,發展産業就是要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崗位,人的城市化就是要讓進城的能力,脫掉農民工這個帽子,讓他們享有城市市民同等的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的待遇。所以這點我們在過去是不夠重視的。

    第三個觀點城市化的方向必須重心向下,讓農村適應勞動力盡可能在家門口就業。要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和地區發展的差距,縮小這個差距應該説新型城鎮化的一個根本的任務。我們在過去的城市化過程當中只注意珠三角、長三角、北京、上海這些地方的城市化問題,因此我們全國的2億多所謂農民工就是成為兩棲的,不斷來回遷徙的人口,這不是真正的城市化。

    城市化要向下,重點要發展縣及縣以下的小城鎮,在新型城市化過程當中,發展和繁榮縣域經濟,在縣域發展城市一定要堅持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來的堅持依託現有的山水脈絡,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在促進城市一體化的發展過程當中,要保留村莊原始面貌,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條件基礎上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建設田園化城市。

    第四觀點要堅決防止新的造成運動,城市化會帶動房地産,但不等於是房地産。一些人將城鎮化等同於房地産是完全片面的,也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堅決反對造成運動,防止大建新城市風,防止製造新的房地産泡沫。要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的實現兩橫三縱的格局。

    去年7月25日習近平同志在政治局常委會上有一個報告,他講到他説我最新調查了12個省,省會城市規劃55個新城,144個地級市規劃了200個新城,161個縣級市規劃了67個新城,新城的佔地面積超過老城面積的一半以上,這個數字不得了。我們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去搞所謂新型城鎮化,將會比過去的城鎮化帶來的問題會更多。

    第五個觀點城市化要順其自然,引導平衡發展。德國的城市化經驗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德國實行城市化是比較早的國家,是90世紀末,20世紀初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現在德國城市化率95%,八千多萬非農業人口,其中2/3居住和工作在2000到10萬人的小城鎮上,1/3是居住和工作在十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德國的特大城市是很少的,超過200萬人口僅僅是柏林,超過100萬人口只有慕尼黑和漢堡。不像我們動輒就是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都要搞很多省會城市要搞所謂國際化大都市,一個水的資源都非常缺乏的鄂爾多斯,也規劃一個300萬的城市,基本蓋起來了。完成不按規律辦事,城市發展既要有規劃又要靠市場,不能靠人的意志,先入為主,這樣是搞不好的。哪宜居哪不宜居,都是由資源、交通、産業和物流決定的。我們現在已經形成這些城市,絕大多數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規劃出來的。資源、交通、産業和物流情況是在不斷的變化,政府只能因勢利導,不能先入為主。有人甚至我們很高層次研究機構得出這麼一條所謂意見,就是説從中國的宜春和桐城,畫一條線,這條線的東南在宜春,這完全是主觀主義的。

    大家可以想1867年之前,俄羅斯把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他根本不知道那個地方是可以發展,是可以宜城的,現在阿拉斯加建設非常漂亮,不僅産業很齊全,城市非常的漂亮,是一個旅遊的聖地。所以隨著交通資源産業和物流狀況的不斷變化,我們要根據這個情況自然的引導城市合理的發展。

    第六個觀點農業現代化是城市化的前提,我們現在來的很多地方的領導,改革35年來,在農業現代化方面是注意很不夠的,如果沒有真正的農業現代化,我們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真正的發展的好的。改革土地制度應該是農業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也是城市化的重要條件。因為土地制度不改革,大農業的發展不可能,因為土地制度不改革,我們許多農村的房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為現在我們農村的農民的宅基地都不能自由買賣,要賣只能賣給本村,這種規定是完全脫離實際的。因此我們現在在農村可以看到許多蓋的很漂亮的房子,在外面打工掙錢回家蓋房子,近處一看們上一把鎖,一年在那不會有多少人住,只是春節回去過年才開這把鎖住一住,這種情況是非常特殊,也是非常糟糕的。所以我們必須在土地制度的改革上下工夫,在農業現代化的問題上下工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實現城市化,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讓農村有更多的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

    第七個觀點大城市要消腫,大城市的消腫不是我提出來的,實際上工業化國家早就遇到了這個問題。英國的倫敦進行消腫是採取衛星城的辦法進行消腫的。他的衛星城不是像我們所謂的衛星城,在那只蓋住的房子而沒有産業,它的衛星城是住和産業是相匹配的。所以我們像天通苑住那麼多人,上班還是在城裏頭,形成交通非常的繁忙,非常的擁堵。美國也出現了這個情況,美國在上世紀50年代提出對紐約等大城市消腫,在三年之內將紐約的人口規模減少了25%左右,用的都是經濟的政策的辦法,引導人們自然的向需要發展的地方去。我們現在上海、北京搞得這麼大,不消腫怎麼辦,北京現在已經是不宜居了,天天霧霾是100以上。現在還是許多人希望到這來,為什麼?因為在這有優質的社會資源,最好的學校在北京,最好的醫院在北京。這麼多優質的社會資源你必須用政策把他引導到需要發展城市的地方去,讓所有的地方都有好的社會資源這樣才行。我們必須用政策對北京、上海深圳包括許多省會城市進行消腫,不能這樣一味的擴大。我到北京裏的時候只有二環,後來是三環、四環、五環、六環,現在還在搞七環,這是什麼樣的發展模式呢,這種發展模式是不可理解的。一定要發展小城鎮,一定要重心向下,要對大城市進行消腫。

    最後一個觀點城市化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我們的新農村建設熱鬧了一兩年,現在不那麼熱鬧了,我們新農村建設我認為是根本搞得不對的,把外面的墻粉刷一下,裏面什麼産業也沒有,讓領導來了看一看,這種新農村建設沒有多大作用,必須跟城市化結合起來。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日本1955年12月提出新農村建設的構想。

    大體分為三個階段,前後搞了30年。第一階段是1955年到62年七年他們一開始就確定要進行重點建設的新農村,是900戶到1000戶以上的村在建。900戶、1000戶那不是真正的農村,是一個小鎮了。一開始搞新農村建設,思想裏面就是進行新型城鎮化建設。這七年當中投入很多,財政給予支援,政策銀行給予支援,對這些解決了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戰後農産品匱乏這樣的情況。這一階段有經驗也有問題,進行評分下來之後總結了幾年開始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是1967-79年,這一共進行了13年,突出的是搞農業現代化建設。推進農村基本建設和經營現代化的建設,每個市中心除政府補貼了以後,政策銀行有大量的貸款。到70年來初,日本的農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水利化等等,農村農業總産值將近翻了一番,增長177.6%。農民的收入達到了33313日元,這是什麼概念,當時的農村和城市拿工資的人比較,農村的平均收入比城市的工薪家庭平均高出12.7%。

    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這個階段基本思想是把各種非農的産業,特別是工業引向農村,引向已經建設的新農村。1971年他們出了一個重要的法律就是《農村地區引入工業促進法》,相繼制訂了新事業的創新促進法,以及地區中心小城鎮建設及産業設施新佈局促進法,吸引城市工商業産業向農村延伸,促進小城鎮産業發展。並且提出要把農村建設成為不亞於城市的強磁場,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區。而磁場的吸引力在於産業,所以必須立足於本地區的條件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産業。

 
    日本是一個人口比較多,資源比較少的國家。他的許多做法,許多經驗應該説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們一動就説新加坡怎麼樣,新加坡的經驗我們能學嗎?彈丸之地幾百萬人,他能做到你能做嗎?我們應該從實際出發,放眼世界,了解人家城市化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

    我就講這麼幾個觀點,供各位參考,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