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吉首市
發佈時間: 2014-09-25 14:54:06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近年來吉首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文明示範工程試點工作為契機,圍繞爭創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的奮鬥目標,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貫穿在全市的各項工作中,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調整産業結構、優化消費模式為重要抓手,以構建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體系為關鍵環節,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大力開展生態修復和污染防治,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經濟、迴圈經濟等地方特色明顯並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産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生態文化建設初見成效。主要經驗做法如下:
一、樹立生態城市建設理念,著力構建社會自然生態一體化。吉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社會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並結合吉首自身的民族特色及功能定位要求,逐步樹立生態城市建設理念;突出“山區特點、民族特色、時代特徵”城市品牌理念,在著重進行城市形態建設及功能開發的基礎上,構建支撐整個生態城市的土地利用模式及市域生態安全空間格局,逐步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整體健康水準;加強城市社會服務功能及經濟聚集功能開發,充分發展城市迴圈經濟及生態産業,激發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活力,培育城市強勁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弘揚湘西歷史文化傳統,加強人文環境建設,提高城市生態及文化品位,形成城市空間結構優化、人居環境優美、居民安定祥和的生態文化氛圍;啟動數字化生態城市管理系統,加強生態城市保障設施建設,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經濟高效、生態文明、環境優美、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健康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適宜創業及生活、具有武陵山區特色的中心生態城市。
二、建立健全保障制度,積極構建生態城市治理結構。隨著吉首城市建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不斷加重。為此,吉首市先後出臺了《吉首市沙、石、土資源管理規定》等10多個地方法規性文件,為吉首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相應的法制依據和保障,並且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逐步形成了具有吉首特色的生態治理結構。各級政府的環境品質責任制不斷得到強化,設立了環境保護基金,環保部門被要求組織專家和公民以適當方式參與環境影響評價,加強環保法律、政策和技術諮詢服務;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執法檢查等手段,監督作用充分得到體現:全市設立了生態建設投訴中心和公眾舉報電話,實行有獎舉報制度,市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不斷得到擴大,促進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城市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三、著力優化産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長期以來,吉首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原則,以建設生態城市、全面提升和改善全市生態環境品質為目標,以“發展迴圈經濟、生態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切入點,把環境保護與區劃調整、産業佈局調整、經濟結構優化、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等工作結合起來。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吉首創新招商模式,注意引進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的項目,同時實行産業與行業集聚,延伸産業鏈條,全市形成了分工明確的6個工業區,使吉首在新型工業化的平臺上迅速發展。同時,吉首市注重對傳統産業的改造,大力發展迴圈經濟,成立了迴圈經濟領導小組。在廢物資源化、生態型農業、清潔生産等方面樹立了發展迴圈經濟的典型示範,從實踐經驗中逐漸探索出“政府引導、市場推動、法律規範、政策扶持、科技支撐、公眾參與”的迴圈經濟運作機制,不僅有企業清潔生産為核心的“小迴圈”,而且有企業間“靜脈産業”與“動脈産業”相連結的“中迴圈”,還有包括産業體系、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的迴圈型社會雛形的“大迴圈”。
四、注重節約資源,通過資源集約化利用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近年來,吉首堅持不懈地通過資源集約化利用來消除資源瓶頸,挖掘城市發展的內在潛力。一方面,吉首市以降低工業能源、交通能源、建築能源等成本為重點,大力開展節能工作,在全市開展企業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對企業節能技術改造予以扶持。同時,將節能工作與市民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有效降低了城市發展能耗。另一方面,吉首市實施了優化配置的水資源供給體系和完善有效的水環境保護體系。2012年吉首市萬元GDP能耗為0.81噸標準煤,低於全國和湖南省的平均能耗水準,有效緩解了資源供需矛盾。再一方面,吉首市著力以提高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水準來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吉首市總面積1077.9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多,人口密度大。與所有山區城市一樣, 吉首在發展中同樣遇到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吉首市採取切實措施防止粗放型用地行為,全市已開發建成工業區40平方公里,平均投資密度達15億元/平方公里。
五、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生態與人居環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基本內涵就是代際平等,絕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吉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注重自覺進行生態修復,以保持生態環境與人居環境的自然平衡。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圍繞“森林吉首”目標,大力開展“八百里綠色行動”、整臟治亂綠化行動,加快環城八大森林公園和峒河濕地公園建設。加大整臟治亂工作力度,加快矮寨、寨陽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步伐,探索建立“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城鄉一體垃圾處理體系,繼續開展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創建活動。啟動司馬河、丹青河等小河流治理項目,用兩年時間完成4個鄉的農村電氣化建設。積極鼓勵和扶持綠色産業、環保産業。鞏固錳鋅釩等工業污染治理成果,全面完成城區黑煙囪污染整治。
六、積極開展區域綜合整治,嚴格實行目標責任制。近年來,吉首積極開展生態區域綜合整治,並將之作為經濟率先發展地區的使命與責任。突出水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兩個重點,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積極探索水源開發與萬溶江和峒河流域治理。加快水利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對萬溶江、峒河等10條中小河流進行河道清淤和小流域整治。建成吉首和乾州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管網85公里,建成庫容110萬立方米的臺兒衝垃圾處理工程。有效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全市改擴建欄舍40000平方米,糞便處理設施建設4000立方米,並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採取沼氣——有機肥綜合利用相結合的方式,對畜禽糞便實施無害化處理,既發展了沼氣能源,實現了廢物的迴圈利用,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産模式。為進一步保障農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目前吉首市已解決6.8萬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開展整治城鄉“臟、亂、差”專項行動。充分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行動,實施城市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通鄉村道路和村內巷道的硬化率達到65%以上,主要城鎮道路、巷道亮化,安裝有照明路燈。
七、堅持以人為本,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近年來,吉首注重生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始終堅持以弘揚生態文明為著眼點,以推動公眾參與為抓手,以綠色創建為突破口,環保、宣傳、教育、新聞等部門在生態文明創建方面密切溝通、形成合力,大力開展生態道德的全民教育,提高全體公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生態道德素質。積極推動“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創建工作。各“綠色學校”把生態教育作為提高學生素養和改進校園環境管理的切入點,不僅提高了師生的環境素養,而且帶動了家庭、輻射了社區、推動了全民更廣泛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動,産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