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陽市
發佈時間: 2014-09-25 14:25:5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一、信陽市基本情況
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位於河南省最南部,東鄰安徽,南接湖北,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間的戰略要地,豫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中心,鄂豫皖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市總面積1.891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58.96萬,轄八縣二區,六個管理區、開發區。信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素有“北國江南,江南北國”之美譽,是中國優秀旅遊之城,也是全國唯一一個連續5年入選“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的地市。
(一)地形地貌
信陽地勢南高北低。西部和南部為桐柏山、大別山,面積近700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7.1%,是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中部是丘陵崗地,合肥-潢川盆地西半部分,海拔50-100米,梯田層層,河渠縱橫,塘堰密布,水田如網,似江南風光,面積7000多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38.5%。北部是平原和洼地,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24.6%。
(二)氣候特徵
信陽位於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這種過渡氣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觀的差異: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魚躍,一片江南風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無垠,盛産小麥、雜糧、棉花,北國情調濃厚。信陽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5.1-15.3℃,無霜期長,平均220-230天;降雨豐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空氣濕潤,相對濕度年均77%。信陽四季分明,春季天氣多變,陰雨連綿,季降水日數多於夏季,降雨量達250-380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26-30%,夏季高溫高濕氣候明顯,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現,降水量400-600毫米,佔全年的42-46%。秋季涼爽,天氣多晴,降水頓減,季均降水量170-270毫米,佔全年的18-20%。冬季氣候幹冷,降水量少,約80-110毫米,佔全年的10%;冬季在四季中歷時長(130天左右),但寒冷期短,日平均氣溫低於0℃的日數年平均30天左右。
(三)資源
(1)水資源 信陽市年均水資源90億立方米,每人平均水資源1230立方米,遠高於河南省每人平均佔有量440立方米的平均水準。豐沛的水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河流眾多,上游入境水量年均9.1億立方米,河流水面面積共計3.7萬公頃;降水豐富,年均降雨量900-1400毫米,是全省雨量最多的地區;水庫容量大,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庫884座,總庫容40.52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佔全省的22%。此外,信陽市還有溫泉水、礦泉水等特殊水資源。豐富的水資源不僅使環境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也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水資源保障。
(2)礦産資源 信陽礦産資源豐富,是一座“寶”城。珍珠岩、膨潤土、沸石等非金屬礦田的規模和礦石品質聞名于國內外。2012年末已發現礦種51種,已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48種,礦産地280多處,其中金屬礦産17種,非金屬礦産31種。上天梯非金屬礦為亞洲第一大非金屬礦,總儲量7.3億噸。探明的珍珠岩儲量佔全國儲量的一半以上,居國內之冠;膨潤土探明儲量5億噸,屬特大型礦床;螢石礦探明儲量1.2億噸;鈦礦已探明儲量50多萬噸,遠景儲量超過500萬噸;鉬礦探明儲量在36萬噸以上,遠景儲量超過100萬噸。
(3)生物資源 信陽被譽為“過渡地帶基因庫”,有動物2031種,其中魚類尤為豐富,共8目15科52屬75種,還有不少珍稀動物;植物資源豐富,僅高等植物就有189科2000多種,佔全國同類總數科的95%,且有豐富的珍稀瀕危植物物種,人工栽培植物、作物更是多達千余種。豐富的生物資源是推進信陽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資源,一方面通過發揮其生態功能可以達到保持生物多樣性、維持區域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另一方面為信陽市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科研創新、居民增收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4)旅遊資源 信陽山清水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著名的雞公山是國家級自然風景區和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素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城中央的南灣湖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素有中原第一湖之稱,是水天一色、綠島如蔭的絕佳休閒處。信陽還是中央確定的全國十二個紅色旅遊區之一,是紅軍搖籃,將星璀璨,在土地革命時期僅次於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是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是紅軍搖籃、將軍故鄉,革命戰爭時期,培育出了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和紅四方面軍等多支紅軍主力部隊,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等百餘名信陽籍將軍從這裡走向全國。此外,信陽還有湯泉池溫泉旅遊、靈山寺宗教旅遊等著名的旅遊景點。
(5)文化資源 信陽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一座“古”城。信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西周時期,信陽是申伯的封邑地,秦時設義陽鄉,北宋改稱信陽。信陽有豫楚交融的地域文化,商周、春秋、戰國以後,細膩浪漫的楚文化與綿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此交融、發展,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淮河文化。信陽是姓氏之根,當今漢姓100個大姓中,有黃、賴、羅、蔣等13個源於信陽或有一支源頭在信陽。孔子週游列國的終點、子路問津處都在信陽,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也發生在信陽,從這裡出土的戰國編鐘極負盛名。
二、信陽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主要做法
生態文明是美麗城市的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信陽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生態建設工作,在“生態立市”方針指引下,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力求保護與發展同步進行,形成良好的生態氛圍,創出了宜居信陽的城市品牌。主要做法有:
第一,領導重視,不斷凝聚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動力。
市四大領導班子一直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和常務會,專題研究審議部署全市重點環保工作,郭瑞民書記、喬新江市長多次在會上就抓好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給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指明瞭方向、增添了動力。市人大多次視察、檢查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工作,不斷加大監督力度,為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市政協充分發揮政策建議職能,持續加強對全市環保工作的關注、支援,為多項重大環保工作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後,市委、市政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舉措,研究制定出臺産業發展和區域開發環境保護的“負面清單”,進一步明確信陽市産業發展和區域開發的紅線範圍,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二,縣區重視,積極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工作。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共建共用的事業。信陽市各縣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重要日程,積極尋找生態文明建設的抓手,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工作。信陽市新縣積極開展生態縣創建工作,探索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創建模式,目前已在全省率先創成了“省級生態縣”,國家級生態縣創建工作也通過了環保部的技術核查,正在申報驗收。信陽市商城縣以“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為平臺,積極推進生態建設工作,目前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信陽市的其他縣區也都分別結合各自的特色,分別在茶産業、農業等方面創出了特色。信陽市平橋區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打造宜居鄉村的典範,2013年11月,該區的郝堂村被住建部授予全國第一批“美麗宜居村莊示範”稱號,是全國的僅有的12個村莊之一。信陽市浉河區、雞公山管理區重拳出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對南灣湖周邊及上游地區畜禽養殖企業進行污染治理,對不符合要求的畜禽養殖場全部予以搬遷拆除,切實保護好信陽市幾十萬群眾的“大水缸”,確保了群眾飲水安全。全市各縣區的重視與積極推動,有效鞏固了信陽市生態建設的成果。
第三,強化措施,探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大格局。
近年來,信陽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紮實推進生態農業、生態林業、水土流失治理、污染減排等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效,有力地保護了信陽市的生態環境面貌。環保部門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加強環境綜合整治、深化生態示範創建、嚴格項目環境準入、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監管,林業部門不斷加大植樹造林力度,積極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及林業生態市,水利部門加強水土保持等工作的工展,實施了南灣水庫、鲇魚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項目,2012年,投資9638萬元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5.9平方公里。部門合作,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大格局,進一步推進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開展。
第四,全民參與,持續集聚社會正能量。
為了宣傳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知識,提高公眾的意識,信陽市先後採取多種形式,利用網路、報紙、電視等途徑,開展了文藝演出、網路知識競賽、有獎徵文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逐漸提高了廣大公眾關注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集聚社會正能量。從信陽市潢川縣走出的環保志願者葉欖,宣傳環保的足跡遍及國內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12個國家,先後獲得中國環保最高獎——地球獎、中國青年志願者最高獎——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等獎項。信陽市羅山縣的社工協會是另外一股宣傳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力量,他們用實際行動推動羅山縣城市濕地公園的建立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信陽“騏跡”單車俱樂部是一群用騎行詮釋自行車的健康、環保、時尚的公益人,他們每週都要開展一次邊騎行邊撿拾垃圾的活動。正是這些民間力量的參與和影響,使信陽市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列中。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既得成就
(一)生態示範創建成效顯著
早在2006年,信陽市就被原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是當時全國第九個市整體被命名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在此基礎上,信陽市又繼續深化了生態示範創建工作,積極開展了生態村、生態鄉鎮和生態縣的創建工作,截止目前,已創成國家級生態鄉鎮25個,省級生態鄉鎮75個,省級生態村162個,省級生態縣1個。信陽市生態創建方面的成績在全省領先。通過開展這些生態創建活動,為信陽市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紮實開展
目前,信陽市共建立了不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共10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總面積207541公頃,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11%,佔河南省自然保護區總數的近三分之一,這些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和良性迴圈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信陽市還在積極推動商城大別山自然保護區的升格工作,努力將商城大別山自然保護區上級為國家級,進一步擴大受保護的國土面積。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開闢了省內先河。
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信陽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一部分。為了保護好生物多樣性,信陽市基於對生物多樣性友好的原因,修編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規劃中確定了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友好優先區域;制定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區監測技術規範》、《生物多樣性友好的扶貧資金投入與執行技術評估指南》、包含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標的《市級生態文明村建設指標》,林業農業等生産部門也制訂了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激勵政策和工作指南,積極構建生態安全保障體系。這些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探索,開闢了河南省的先河,對全國其他生態功能區的保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四)環境品質連年位居全省第一。
通過紮實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使信陽市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同時,環境品質排名持續保持在全河南省第一的位次。“十一五”以來,信陽市95%以上的河段長度達到或優於Ⅲ類水質,淮河干流淮濱水文站斷面等6個省政府確定的地表水責任目標斷面21項監測因子累計達標率均為100%;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連續多年超過310 天,是全省空氣品質最好的市。得益於良好的生態環境品質,信陽市榮獲了“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具綠色競爭力城市”等多個榮譽稱號。
信陽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信陽的驕傲和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護好信陽的青山綠水,是留給子孫後代最大的財富,是每個信陽人的責任、義務和權利。信陽市將繼續按照省和國家的要求,繼續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扎紮實實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進一步提升信陽形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014年9月18日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