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敦煌市

發佈時間: 2014-09-25 13:55:19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敦煌”二字,取盛大輝煌之意、寓繁榮昌盛之願,自漢武帝鑿空西域,“據兩關、列四郡”始,已有2100多年曆史,是絲綢之路“第一樞紐城市”,中華文明經此遠播歐亞,多元文化在此美美與共。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説過,“世界上歷史悠久、地域廣闊、自成體系、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只有四個: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再沒有第五個;而這四個文化體系匯流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再沒有第二個。”

一、全市轉型跨越發展情況

敦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雅丹魔鬼城、玉門關、陽關等文化旅遊資源蜚聲海內外,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産業在市域經濟中比重超過50%。敦煌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資源庫”和文化建設的博大“基因庫”,孵化出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等大批引領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旗幟性文化精品,全市文化産業正朝著更好保護展示和傳承創新敦煌文化的方向加快發展,2013年文化産業增加值所佔比重達到5.2%,文化旅遊被確定為支撐和帶動轉型跨越、富民強市的首位産業。敦煌是國家光熱資源分佈一類地區,釩資源探明儲量全國第四,金、銀、磷、鉀、硫、石棉、石材資源富集度較高,是國家首個百萬千瓦光伏發電示範基地、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和甘肅省迴圈經濟示範園區,以清潔能源、資源迴圈利用為優勢産業的新型工業已佔到經濟總量三分之一。敦煌受母親河——黨河滋養,灌溉農業發達,是甘肅省優質瓜果、棉花、蔬菜重要産地,李廣杏、紫胭桃及紅地球、無核白葡萄躋身“中華名果”之列,全市正以推廣集約節約用水、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延伸産業經營鏈條、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為重點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在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帶動下,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市地區生産總值2011年是63億元,2013年達到91億元,今年上半年已完成42億元,預計全年突破110億元,增長1.7倍;全市財政收入2011年是4.47億元,2013年達到7億元,今年上半年完成6.3億元,全年可確保完成9億元,比2011年翻一番;2011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次為209萬人次,2012年、2013年分別達到312萬人次和402萬人次,今年上半年實現183萬人次,預計全年將達到500萬人次,年均增長34%,同時旅遊收入年均增長38%。近三年,全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36%,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年均增長14.65%,均高於全省和酒泉市增長水準。

二、生態文明建設情況

敦煌市地處庫姆塔格沙漠東部邊緣,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佔總面積的4.5%,年降水量42.2毫米,年蒸發量高達2505毫米,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地表水以黨河為主,年徑流量3.02億立方米,每人平均可利用地表水資源量1389立方米,屬典型的水資源缺乏地區。全市森林(包括灌木林地)面積161.9 萬畝,林地面積299.4萬畝,林木蓄積量48.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4.04%。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4個,其中:國家級2個(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敦煌陽關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縣級2個(東湖縣級自然保護區、南泉濕地縣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達1469萬畝。

保護好敦煌的生態環境,是敦煌韆鞦發展大計的客觀需要,更是我們肩負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立足敦煌實際,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始終圍繞“轉型跨越、富民強市”的發展主題,堅持“一抓四融合”的發展思路,牢牢抓住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自然歷史文化遺産保護、水資源綜合高效利用、風沙防治等重要任務,以強有力的硬措施、真功夫、狠決心,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體來講,在紮實做好各個領域、各個行業的基礎生態環保工作的層面上,還特別採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有力舉措:

1、始終做到保護第一。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最大前提。在《敦煌國際文化名城建設發展規劃綱要》編制之初,首先確定了文化旅遊資源承載能力、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旅遊承載能力等“三大研究課題”,先後聘請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甘肅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北京中科景元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等多家權威機構和科研單位進行了全面、系統地研究論證,為規劃編制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編制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時,立足綠洲經濟特徵,確定了“田園城市”的定位,即:走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城鄉人居一體化路子,走為文而農、為遊而農、為城而農的城鄉産業一體化路子,從而使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達到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目標,使敦煌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城鄉深度融合發展的田園式綠洲城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樣本。

2、不碰生態容量紅線。敦煌生態環境的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耕地面積的不斷增加,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據統計,解放初期,敦煌的耕地和灌溉面積不足16萬畝,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全市灌溉面積就達到了34萬畝,目前全市的灌溉面積已達47萬畝,而且農業耕地灌溉用水主要靠開采地下水。耕地面積和灌溉面積的增加、地下水的大量持續開採,是造成敦煌生態惡化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從2007年開始,敦煌市全面實施了以“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和“以水定産業、以水定結構、以水定規模”為主要內容的“三禁”、“三定”政策,壓減荒地面積5.4萬畝,關閉城鄉自備水源井318眼,發展以葡萄、棗樹為主的高效節水特色林果産業面積22萬餘畝。並通過半個多世紀的奔走、呼籲,爭取國務院批復實施了總投資62.6億元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為保護敦煌綠洲生態、構建綠色安全屏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3、統籌推進生態建設。堅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體部署、同步推進,大力爭創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以生態環境容量為先決條件,把文化旅遊産業作為調結構、轉方式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把沙漠、戈壁、綠洲、村莊、果園、林地都當成景觀來打造,大力推進生態與文化、旅遊、科技相結合,自覺摒棄以往“外延式盲目擴張”的發展模式,立足“四個有限”、拓展“四個無限”,即:有限的城市、無限的空間,有限的環境、無限的資源,有限的産品、無限的市場,有限的人口、無限的收入,真正走一條以文化旅遊産業為主導産業的“內涵式巧增長”發展之路。截止2013年底,對照《國家級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指標》29項考核指標,我市已有再生資源利用迴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林草覆蓋率、生態用地比例等14項已達標,資源産出增加率、單位工業用地産值、碳排放強度、單位工業增加值新鮮水耗等15項還未達標。

4、狠抓生態項目支撐。堅持以重大項目的實施為支撐,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以實施《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2011-2020)》為龍頭,積極推進“引哈濟黨工程”,推廣高效節水農業,推行高新節水技術,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深入推進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重點生態公益林、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等項目,逐步在綠洲週邊形成規模化的骨幹防風固沙林網,築牢綠洲第一道防護屏障。積極推進鳴沙山•月牙泉與雅丹國家地質公園整體打包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將為更加科學、有效的保護這兩處大漠奇觀打造政策疊加優勢。這些重大項目的實施,必將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互利共贏。

三、生態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1、水資源等自然環境承載力有限。敦煌水資源總量小,農業用水佔比高,近二十餘年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了10.77米,目前仍以每年24釐米的速度下降。周邊植被退化,庫姆塔格沙漠每年向綠洲及天然植被區推進3—4米,增加沙化土地面積2萬畝,全市50多萬畝土地出現沙化。濕地萎縮明顯,河道湖泊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沼澤面積更減少了約2/3。農田林網嚴重退化,很多地段林帶斷帶、缺失,林帶樹種單一,網格不健全或配置不合理,防護功能逐年減弱。

2、區域生態綜合治理不協調。我市地域內水資源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上游用水規模的限制和影響,僅敦煌加強區域水資源保護、利用、節約用水,無法收到預期效果,同時,黨河、疏勒河流域及周邊縣市的地表和地下水資源是一個閉合的整體,保護與建設好敦煌的生態環境,維護莫高窟、月牙泉以及整個敦煌的存續,需要全流域和周邊縣市的協調統一行動。

3、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投入有限。敦煌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投資巨大的系統性工程。近年來,省政府批准的《敦煌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敦煌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産保護近期工作方案》和國家發改委、水利部批復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從國家、省級給予了敦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很大的支援。同時,我市建立了多元化的投入機制,依靠國家支援、政府扶持、農戶投入,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得到了有力保障。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節水型社會的推廣建設、生態保護項目的全面實施以及現代水資源管理資訊系統的建設,資金缺口仍然很大。

我市確定國際文化旅名城“一會四區”戰略平台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是加強我市生態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抓手和支撐。目前,敦煌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規劃已通過省環保廳評審,經請示國家環保部同意後,已按相關評定辦法和規劃,全面拉開了創建工作大幕。下一步,我市將立足敦煌大漠風光、生態環境脆弱、光熱資源豐富、歷史文化獨特厚重的客觀現實,堅持“生態優先、科學發展、因地制宜、多方參與”的原則,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力爭在2020年以前,把敦煌創建成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經濟加快發展、社會經濟和諧穩定”目標,打造大漠綠洲、沙水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敦煌、美麗敦煌,助推國際文化旅遊名城建設。

1   2   3   4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