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生態水城再升級

發佈時間: 2014-09-17 14:09:1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綠色是生命的基色,森林是人類的搖籃。人類文明的演化、進步,總是離不開森林的呵護與支撐。林業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發達的林業、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近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聊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建設,確定了美麗聊城、生態聊城的建設目標,高舉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兩面大旗,全面整治抓精品,突出亮點抓工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因地制宜,創新模式,進一步拓展生態空間,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通過創新機制狠抓落實,大力推進各項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以來,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0多萬畝;林業用地流轉10萬餘畝。

一、增綠,拓展生態空間

自十八大以來,聊城市開展了植樹增綠大行動。主要圍繞“十縱九橫,一網三環十片,兩大經濟綠色長廊”生態建設的空間佈局,重點抓好城鄉道路“三化”綜合整治(含綠色廊道建設)、環城林帶建設、村鎮四旁植樹建設、水系生態建設、農田林網建設、省界大型林帶建設等“六大”重點造林工程,以高水準、大規模、密種植、厚綠帶、多樣性、彩相宜為目標開展植樹增綠大行動。計劃用三年時間,實現四大方面的突破:一是新增用材林防護林(含四旁植樹)59萬畝,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396萬畝;二是新增經濟林(含中藥材)27萬畝,全市經濟林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三是新增種苗花卉15萬畝;四是新增濕地保護面積11萬畝。到“十二五”末,實現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並穩定在40%以上,全市濕地保護率達到65%以上。

為了全面實現四大方面的突破,聊城市主抓了六大重點造林工程,一是城鄉道路綜合整治工程。聊城市委、市政府確定利用三年時間完成城鄉道路綜合整治工程,即對市和各縣(市、區)連接線的國道、省道,實行綠化、美化、凈化綜合整治。根據實際情況,堅持園林化設計的原則和環境衛生整潔的原則,統籌推進全市區域內市縣連接線的綠化、美化、凈化三項重點工作,高標準建設全市交通要道生態景觀,整體優化全市生態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生態聊城”城市形象。截至目前,此工程已完成投資36.5億元,其中綠化投資9.8億元;已完成土地流轉9.4萬畝;新綠化9.3萬畝;已完成拆遷175.3萬平方米。二是環城林帶建設。本著讓城市走進森林,讓森林擁抱城市的理念,在聊城市區外環外側建設500米寬的,以高標準農田林網為骨架的生態林業産業帶的城區周邊生態屏障建設規劃。農田林網總面積為4.5萬畝。在農田林網內合適的區域,結合現有的南環的植物園、西環的核桃園、嘉明經濟開發區的聊城恒豐生態園藝有限公司“東昌菜園櫻桃採摘基地”等林業産業形式,多模式地發展林業産業,如建立近郊採摘園、生態觀光園、高效花卉苗圃等。截至目前,外四環外側500米範圍內的農田林網已經建設完成。新建完善農田林網化面積4.5萬畝(折合造林5000畝)。林業産業帶正在發展壯大。三是村鎮片林及四旁植樹建設。聊城市屬於黃河沖積平原區,可種植的大面積的土地基本上已利用完畢,可增加的大片林地告罄,但村鎮社區等小片閒置地、溝渠路旁以及房前屋後零星隙地,水肥條件一般都較好,充分利用這些小片閒置地、零星地進行植樹造林,潛力相當可觀。自去年確定了打好三年大造林攻堅戰以來,他們就把村鎮社區片林及四旁植樹建設作為重點來抓。很多鄉鎮政府提供苗木,鼓勵農民利用私有的四旁和小片空地,自行分散植樹,保栽保活,誰種誰有。今春以來,全市村鎮社區片林及四旁植樹500余萬株。四是魯冀邊界大型林帶工程建設。魯冀邊界共涉及該市的莘縣、冠縣、臨清3個縣(市),董杜莊、張魯、大王寨、王奉、斜店、東古城、北陶、煙店、唐園、先鋒10個鄉鎮辦事處,共149.39公里,其中漳衛河83.6公里,非河流界線65.79公里。在對邊界沿線的土地類型情況、防護林帶綠化現狀情況、林種情況、主要道路節點綠化情況、項目區內縣鄉村駐地情況等進行了實地調研的基礎上,編制了魯冀邊界大型林帶建設規劃。規劃新造林面積93522畝,其中護岸林33529.5畝,護路林11717畝,農田防護林19727畝,用材林28548.5畝。更新造林24084.5畝。五是水系生態工程建設。自2009年山東省啟動水系生態建設工程以來,聊城市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要求,根據任務分配,創造性的開展工作,迅速啟動水系生態建設工程,按照全市水系流域特點和生態主導功能,突出水城特色,著力打造江北水城生態宜居城市。水系沿線及周邊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的基礎上,每側建設150米寬的林業生態保護帶,堤壩外側延伸6公里範圍內其餘部分營造10公頃網格的林網。南水北調幹線流域的30公里以上的河流,每側營造不低於50米寬的主林帶,兩側6公里範圍其餘部分營造10公頃網格的林網。其他河流每側延伸6公里範圍內,營造30米主林帶,其餘營造10公頃網格林網。截止目前,聊城市今春水系綠化面積達13萬畝。六是農田林網建設。農田林網建設能改善農田小氣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減輕倒春寒、霜凍、沙塵暴、乾旱風等災害性氣候危害,減少水土流失,增強農作物抗倒伏能力,促進糧食等作物高産穩産,同時可形成優美的森林景觀,改善村容村貌,美化城鄉居民的居住生活環境,有利於促進森林與社會的和諧,及民眾的身心健康,促進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市農田林網存在著缺壟斷檔、空檔、林帶結構不合理、品種單一等問題。去年聊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不大於400畝為一個網格的農田林網建設的新要求。林網由寬10-15米的3排喬木樹種組成,即每個林網定植的樹木面積折合為40-50畝。且根據適地適樹原則,結合農田作物生長選擇合適的樹種。去冬今春以來,全市共新建完善農田林網125萬畝。

二、護綠,提升生活品質

隨著林木栽植量的逐年增加,更多的市民願意走出家門,享受城市帶來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美好生活。為了切實鞏固綠化成果,該市建立了長效機制,科學規範管護樹木。一是創新機制倡導土地流轉。過去幾年平原林業出現了“年年栽樹不見樹”的怪現象,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林木管護的問題,聊城市積極倡導土地流轉,即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可以通過轉包、轉讓、入股、合作、租賃、互換等方式出讓經營權,鼓勵農民將承包地向專業大戶、合作社等流轉,發展林業規模經營。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為林業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經營提供廣闊空間。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民更充分地參與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成果,顯化集體土地資産價值,促進農民獲得財産性增收。在流轉工作推進過程中,針對企業、大戶等林業龍頭,按照“企業(大戶)+基地+農戶”的産業化模式,加強政策支援,在原則範圍內給予適當傾斜,盡最大努力將優勢資源向龍頭企業和大戶聚集,幫助其做大做強。經過共同努力,涌現出一大批造林大戶、企業、合作社等,比如臨清有李群述、孫友林分別承包土地2000畝、3000多畝,打造了海棠園、銀杏林,帶動了周邊群眾;還有由林農大戶和專業造林技術人員組成的新華大櫻桃專業合作社。高唐縣林業局和姜店鎮共同與省果樹研究所合作在國道105沿線建設集科研、生産、教學、實驗于一體的綜合性萬畝生態林業示範基地;梁村鎮依託艷麗苗木合作社,以韓莊村和李化梓苗木基地為基礎,與內蒙古投資商合作,建設萬畝彩色苗木、花卉種植基地等。林業大戶,合作社示範發展帶動了林業産業大發展。對於村集體和零星散戶,則以村為單位,打破戶與戶之間的土地界線,逐步將土地整合再分配,指導散戶按要求進行栽植。二是做好森林撫育工作。撫育作業是以防護林和用材林的中幼齡林為對象,進行以割灌除草、修枝、撫育採伐、撫育區內簡易道路修建維護、撫育材集運、撫育剩餘物處理、林地清理等為主的森林經營活動。通過應用先進、成熟的撫育技術,總結推廣成功地撫育經驗,撫育那些密度過大、結構不良、森林品質和生態功能明顯下降的林分。促進形成穩定、健康的森林群落結構,提高林分品質、林地生産力和綜合效益。三是集中開展保護森林資源專項行動,加大對不經審批亂挖大苗、非法侵佔林地、超規定採伐林木案件及盜伐林木的打擊力度。

三、愛綠,弘揚生態文化

森林在創造和奉獻物質財富的同時,以其獨特的形態美、色調美、音韻美、生機美,孕育和繁榮了燦爛的生態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為人類社會現代文明建設起到了有力推動作用。以和諧自然觀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可以引領全社會認識自然規律,了解生態知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促進整個社會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內在推動力。

為了將愛綠護綠意識深入人心,該市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通過文化啟蒙將生態意識和責任意識根植于公眾的心靈,以先進的生態理念為指導,在微觀上逐漸引導公眾的價值取向、生産方式和消費行為的轉型,在宏觀上逐步影響和指導決策行為、管理體制和社會風尚。二是加強生態科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尤其加強了對各級領導幹部、企業經營者生態文化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將生態文化融入政府管理文化與企業文化之中,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為政府決策和企業行為的自覺行動。三是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通過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宣講團,宣傳建設生態聊城美麗聊城的戰略目標等;每年組織各機關及市民代表參加義務植樹、組織學校、企業、社會團體等種植紀念林活動;引導全市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綠化模範單位、綠化模範村鎮等;充分利用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際網路、手機短信、部落格等新興媒體, 通過大眾和社會喜聞樂見的專欄、專題報道以及文學、戲劇、電影等形式,全面、深入、系統地傳播愛綠護綠的豐富內涵和科學知識,傳播生態文化對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傳遞珍愛自然、保護生態、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等各大力發展生態文化産業,豐富生態文化産品。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