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龍泉山脈生態植被恢復工程

發佈時間: 2014-09-17 13:43:40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成都地處中國西部川西平原腹地,龍泉山脈和龍門山脈從東西兩翼環抱全市。龍門山脈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超過50%,生態品質較高。龍泉山脈橫貫龍泉驛、青白江、雙流、新津、金堂、新都6區(縣),年均降雨量較龍門山脈低18%左右,雨量少且分佈不均, 2008年,區域森林覆蓋率僅29.2%,較龍門山脈低20%左右,土地相對貧瘠,山區旱情時有發生,整體生態呈逐漸退化趨勢。為構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築牢全域成都的生態本底,成都于2009年啟動龍泉山脈生態植被恢復工程,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林地流轉,配套實施“百湖”工程,加快改善山區生態環境,大力發展林業産業,提升生態恢復工程綜合效益。

2007年,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深入實地現場踏勘,經綜合分析和科學論證,完成了《成都市東部山丘區生態植被恢復規劃》。明確提出了生態優先兼顧産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技興林、依法護林的建設原則。2009年,市政府在青白江區召開第八次龍泉山生態植被恢復專題調研會,通過了《龍泉山生態植被恢復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了工程建設的原則、目標、範圍、規模和保障措施,至此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截止2012年,經過三年多時間,全面完成人工植綠面積25.72萬畝,造林成活率和面積保存率均超國家標準,基本實現了“山山見綠”的綠化滿覆蓋目標,龍泉山生態植被恢復工程進入後期成果鞏固階段。

主要措施:一是科學造林。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採取混交、復層等造林模式,實現樹種多樣化。綜合採取機械作業、覆蓋地膜、保水劑、營養缽育苗等工程技術措施。委託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為第三方進行工程監理和驗收。二是“植綠”與“興水”互動。在大力推進生態植綠的同時,同步規劃實施“百湖工程”,目前已建成人工湖54座,新增灌溉面積0.74萬畝,改善灌溉面積4.85萬畝。三是鼓勵多元主體適度規模造林。按照“誰造誰有、合作共有”和“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堅持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形成企業、合作社、業主大戶、農戶共同推動工程建設的良好格局。採取土地流轉租賃造林的達到13.98萬畝,佔全部造林面積的54.38%(其中,引進企業參與佔56.39%)。採取土地合作開發造林的11.73萬畝,佔45.62%(其中農戶參與造林佔85.25%)。四是完善配套政策。市、縣兩級政府加大了植綠補貼力度。截至2013年,工程建設共投入7.2億元資金(市級補助1.8億元,縣級配套和貸款5.4億元)。其中,市政府每畝給予造林補貼1000元,分5年兌付,確保植綠行動獲得實效。率先在全省啟動了林權貸款抵押試點,2012年,四川登悅林木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用4.76萬畝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二次抵押獲得貸款2000萬元。五是穩妥開展生態移民。在龍泉山腹地個別山高坡陡、土地貧瘠、交通閉塞地方,結合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龍泉驛區萬興鄉大蘭村開展生態移民,實施成片植樹造林4000畝,實現了“生態上山、農民進城”的雙贏格局。六是堅持生態與産業並重發展。大力營造油橄欖、葛根、核桃、花椒等特色經濟林果基地,發展林下經濟産業,初步形成三次産業間融合發展,把發展林産業作為生態植被恢復成果鞏固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龍泉山脈生態植被恢復工程築牢了城市綠色生態屏障,山區生態林業和農業取得長足發展,群眾生産生活環境明顯提升,顯現出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綜合效益,實現了生態得保護、群眾得實惠、政府得民心,有力提升了城市綜合競爭力。

一是生態增益。工程建成後,新增森林面積25.7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工程實施前的29.2%提高到33.5%(增加4.3%),明顯超過全省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水準。年增加吸收二氧化硫1000噸,滯留粉塵51萬噸,吸收二氧化碳量17.5萬噸,釋放氧氣12.9萬噸,凈化水質700萬立方米,增加涵養水源700萬立方米。喬灌草搭配,改善了植物群落生態結構,區域內昆蟲、鳥類、哺乳動物等野生動物的種群和數量明顯增加,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金雕也時常出沒。根據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調查和測定,通過實施工程建設,工程區域的土壤持水能力得到增強,各項持水指標均有大幅提高。降雨量比實施前有所增加,2011年巨桉林地地表徑流量和土壤侵蝕量僅為對照農耕林地的45.6%和35.5%,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二是産業增效。新建油橄欖、葛根、核桃、銀杏、巨桉等珍稀樹種和經濟林木為主的生態經濟型産業基地17萬畝,林下種養業也得到長足發展,經初步測算,投産後可産100萬立方米木材,6萬噸幹鮮果,為東部山丘區50余萬戶林農年創收約6億元。建設馬褂木、白玉蘭、元寶楓等生態景觀林,豐富了龍泉山脈植被色調,打造出桃花故里、仰天窩、蘇家灣等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景點,據統計,龍泉山脈鄉村旅遊年總收入達到60多億元。

三是農民增收。通過項目實施,有力促進了區域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轉移。據統計,區域內農民每人平均從林業上獲得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7%,高於全市平均水準。山丘區農民家庭收入結構從過去單一從事農林種植業變為從生態旅遊服務業、林業産業園區務工、土地流轉、生態效益補償等多渠道增收。如金堂縣淮口鎮舒家灣元寶楓基地探索“公司+農戶”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戶以土地入股,佔股30%,村委會佔公積股5%,公司和農民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目前已經栽植元寶楓1.1萬畝,平均每年增加農民勞務收入2400元。


新聞熱圖 >>更多